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方专利>正文

气吸式播种机的播种监测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42 阅读:4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气吸式播种机的播种监测仪,它包含气吸式播种机,其特征在于它还包含传感器(3)、多路选择器(2)、十六路模拟开关(4)、微处理器(1)、串行显示译码驱动器(6)、LED数码显示器(5)、按键(7)、监视传感器(9),每个传感器(3)由红外发射二极管(D↓[1])和红外接收二极管(D↓[2])、电阻(R↓[21])、电阻(R↓[22])组成;红外发射二极管(D↓[1])和红外接收二极管(D↓[2])分别固定在气吸式播种机的排种器的排种盘(13)的两侧,红外发射二极管(D↓[1])和红外接收二极管(D↓[2])的轴心线(Z↓[1])与排种盘(13)的排种孔(14)的圆心(O↓[1])在一条直线上,多路选择器(2)的输出端分别接每个传感器(3)的输入端,每个传感器(3)的输出端分别接十六路模拟开关(4)的一个输入端,十六路模拟开关(4)的输出端分别接微处理器(1)的A/D转换输入端,微处理器(1)的输出端接串行显示译码驱动器(6)的输入端,串行显示译码驱动器(6)的输出端分别接LED数码显示器(5)和按键(7)及监视传感器(9)的输入端,微处理器(1)的输入输出端接多路选择器(2)的输入端。(*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吸式播种机的播种监测仪
:本技术涉及气吸式播种机或其他与播种有关设备的电子监测技术。
技术介绍
:目前农业播种作业普遍采用播种机。在播种作业时,无论性能多么优良的播种机械也会出现故障,发生漏播,直接造成作物减产(具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机播面积为41,390,000公顷,年平均漏播率为1%,每年漏播的土地相当于日本的总耕地面积)。现在农业生产机播中普遍采用人工监视的办法防止漏播。平均每四垄就需要有一人监视,劳力需求量大,而且长时间监视会造成人员疲劳,降低监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研制一种气吸式播种机的播种监测仪,它解决了播种机在播种时需人工监视,增加劳动力,而且监视不准的问题。本技术包含气吸式播种机,它还包含传感器3、多路选择器2、十六路模拟开关4、微处理器1、串行显示译码驱动器6、LED数码显示器5、按键7、监视传感器9,每个传感器3由红外发射二极管D1和红外接收二极管D2、电阻R21、电阻R22组成。红外发射二极管D1和红外接收二极管D2分别固定在气吸式播种机的排种器的排种盘13的两侧,红外发射二极管D1和红外接收二极管D2的轴心线Z1与排种盘13的排种孔14的圆心O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气吸式播种机的播种监测仪,它包含气吸式播种机,其特征在于它还包含传感器(3)、多路选择器(2)、十六路模拟开关(4)、微处理器(1)、串行显示译码驱动器(6)、LED数码显示器(5)、按键(7)、监视传感器(9),每个传感器(3)由红外发射二极管(D1)和红外接收二极管(D2)、电阻(R21)、电阻(R22)组成;红外发射二极管(D1)和红外接收二极管(D2)分别固定在气吸式播种机的排种器的排种盘(13)的两侧,红外发射二极管(D1)和红外接收二极管(D2)的轴心线(Z1)与排种盘(13)的排种孔(14)的圆心(O1)在一条直线上,多路选择器(2)的输出端分别接每个传感器(3)的输入端,每个传感器(3)的输出端分别接十六路模拟开关(4)的一个输入端,十六路模拟开关(4)的输出端分别接微处理器(1)的A/D转换输入端,微处理器(1)的输出端接串行显示译码驱动器(6)的输入端,串行显示译码驱动器(6)的输出端分别接LED数码显示器(5)和按键(7)及监视传感器(9)的输入端,微处理器(1)的输入输出端接多路选择器(2)的输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吸式播种机的播种监测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3)十六个为一组,每组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一个十六路模拟开关(4)的十六个输入端相连,每个传感器(3)的(R21)、(R22)的一端都接地,(R21)的另一端接红外发射二极管(D1)的负极,红外发射二极管(D1)的正极接多路选择器(2)的一个输出端脚11,多路选择器(2)的一个输入端接微处理器(1)的一个输入输出端,红外接收二极管(D2)的负极接电阻(R22)的另一端和十六路模拟开关(4)的一个输入端,红外接收二极管(D2)的正极接电源(+Ec)。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吸式播种机的播种监测仪,其特征在于LED数码显示器(5)由六个八段数码管(y1~y6)组成,监视传感器(9)由十一个发光二极管(D3~D14)组成;发光二极管(D3~D8)的负极都接串行显示译码驱动电路(6)的驱动端(DIG6)即脚24,发光二极管(D9~D14)的负极都接串行显示译码驱动电路(6)的驱动端(DIG7)即脚25,发光二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方陈立迟天阳王上峰韩龙徐兆勇
申请(专利权)人:杨方陈立迟天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