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线控装置以及耳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840772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11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耳机线控装置以及耳机。该装置包括:设有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基体,所述第一导体与MIC线连接,所述第二导体与耳机地线连接;以及设有MIC线接触点、地线接触点和MIC音孔的控制部;控制部设于所述基体上,并且沿X方向滑动;MIC线接触点的一端与芯片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导体接触;地线接触点与第二导体接触。该耳机线控装置可以实现控制部与基体之间的相对滑动。该耳机设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所述耳机线控装置。该耳机具有耳机线控装置的控制部可移动的特点,适应不同体型人对MIC使用位置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扬声器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耳机线控装置以及耳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耳机线控组件固定设置在耳机线上,无法移动。耳机使用者的体型不同,对耳机线控组件的使用方便程度要求不同。这种无法移动的耳机线控组件无法满足不同体型的人使用耳机的习惯,不能根据人的体型将耳机线控组件移动到适合操作的位置,用户体验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移动的耳机线控装置,以及应用了该耳机线控装置的耳机的新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耳机线控装置。该装置包括:设有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的基体,所述第一导体与MIC线连接,所述第二导体与耳机地线连接;以及设有MIC线接触点、地线接触点和MIC音孔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设于所述基体上,并且沿X方向滑动;所述MIC线接触点的一端与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体(11)接触;所述地线接触点与所述第二导体接触。优选地,所述第一导体为铜箔或者铝箔;所述第二导体为铜箔或者铝箔。优选地,所述基体的侧壁设有沿X方向的滑槽;所述控制部设有与所述滑槽配合的滑道,所述滑道嵌入所述滑槽。优选地,所述滑槽设有2条,所述滑道设有2条;所述滑槽的位置与所述滑道的位置相对应。优选地,所述滑槽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挡板,所述滑道的长度小于两个所述挡板之间的距离。优选地,所述控制部设有前进按键、后退按键和接听/挂断按键;所述前进按键、所述后退按键和所述接听/挂断按键分别与芯片连接。优选地,所述耳机线控装置设于右耳线上。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耳机,所述耳机设有本技术提供的所述耳机线控装置。本技术提供的耳机线控装置,控制部设于基体上且沿X方向滑动,此时,随着控制部的滑动,MIC线接触点沿第一导体滑动,地线接触点沿第二导体滑动;MIC线接触点始终保持与第一导体的接触,同时,地线接触点始终与第二导体接触,这样使MIC线、耳机线控装置和耳机地线构成回路,从而实现MIC的正常工作。不同体型的人可以根据使用习惯将耳机线控装置的控制部移动到合适的位置,以方便通话,提高了用户体验感。本技术提供的耳机具有耳机线控装置可移动的特点,适应不同体型的人对MIC使用位置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感。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基体的结构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部的俯视图;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部的仰视图;图4: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部的侧视图;图5:本技术实施例的基座的侧视图。其中,1:基体;11:第一导体;12:第二导体;13:滑槽;15:右耳线;16:MIC线;17:耳机地线;2:控制部;21:MIC线接触点;22:地线接触点;23:后退按键;24:接听/挂断按键;25:MIC音孔;26:滑道;27:前进按键。【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耳机线控装置,参照图1,该耳机线控装置包括:基体I和控制部2。基体I设有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导体11和第二导体12 (X方向为MIC线或者耳机地线的走向的方向,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为Y方向)。第一导体11的一端连接MIC线16,第二导体12的一端连接耳机地线17。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MIC线16、耳机线控装置和耳机地线17构成回路,以传递声音信号。参照图2-3,控制部2设有MIC线接触点21和地线接触点22。控制部2设有MIC音孔25。MIC与芯片连接。MIC线接触点21和地线接触点22均为导体材料制成。控制部2设于基体I上,控制部2沿X方向滑动。MIC线接触点21的一端与芯片连接且另一端与第一导体11接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耳机线控装置内的芯片用于处理MIC以及耳机的声音信号,该芯片设于控制部2。地线接触点22与第二导体12接触。当控制部2沿基体I滑动时,MIC线接触点21沿第一导体滑动,地线接触点22沿第二导体滑动,从而保证MIC线16、耳机线控装置和耳机地线17构成回路,进而实现声音信号的传输。不同体型的人使用耳机线控装置上的MIC音孔25进行通话时,虽然耳机线控装置的位置固定,但可以通过滑动控制部2来适应不同体型的人对MIC通话距离的要求,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为了提高信号传输质量,第一导体11为铜箔或者铝箔;第二导体12为铜箔或者铝箔。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导体材料。参照图4-5,为使控制部2与基体I之间的滑动更加方便顺畅,基体I还设有沿X方向的滑槽13,滑槽13设于基体I的侧壁。控制部2设有滑道26,滑道26嵌入滑槽13。滑道26与滑槽13相配合,以使控制部2沿基体I滑动。此外,滑槽13与滑道26的配合还能防止基体I与控制部2的分离。为了保证控制部2滑动的稳定性,滑槽13设有2条,且分别位于基体I或者控制部2沿Y轴方向的两侧。滑道26相应的设有2条;滑槽13的位置与滑道26的位置相对应,以实现嵌合。为防止控制部2滑脱,滑槽26的两端各设有一个挡板(未示出)。滑道26的长度小于两个挡板之间的距离。这样,滑道26在滑槽13内滑动,由于两侧的挡板的存在,不会导致滑道26与滑槽13分离,进而避免了控制部2的滑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滑道26越短两个挡板之间的距离越长,则滑道26在滑槽13内的活动范围就越大,控制部2的可移动距离就越大。反之,滑道26越长两个挡板之间的距离越短,则滑道26在滑槽13内的活动范围就越小,控制部2的可移动距离就越小。通常情况下,参照图2,控制部2还设有前进按键27、后退按键23和接听/挂断按键24。前进按键27、后退按键23和接听/挂断按键24分别与芯片连接。前进按键27和后退按键23分别控制音频资料的向前切换与向后切换。接听/挂断按键24控制通话的接通与挂断。为了便于大多数人的操作,耳机线控装置设于右耳线15上。为了保护耳机线控装置,基体I还包括下壳,下壳的材质为塑料或者塑胶。控制部2还包括上壳,上壳的材质为塑料或者塑胶。本技术提供的耳机线控装置,控制部2设于基体I上且沿X方向滑动,此时,随着控制部2的滑动,MIC线接触点21沿第一导体滑动,地线接触点22沿第二导体滑动。MIC线接触点21始终保持与第一导体11的接触,同时,地线接触点22始终与第二导体12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耳机线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导体(11)和第二导体(12)的基体(1),所述第一导体(11)与MIC线连接,所述第二导体(12)与耳机地线连接;以及设有MIC线接触点(21)、地线接触点(22)和MIC音孔(25)的控制部(2);所述控制部(2)设于所述基体(1)上,并且沿X方向滑动;所述MIC线接触点(21)的一端与芯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体(11)接触;所述地线接触点(22)与所述第二导体(12)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波卢永江谭立艳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