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盗拉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824715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7 14: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盗拉头,包括拉头本体、马钩和钥匙,所述钥匙控制所述马钩在所述拉头本体上的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同时提供该防盗拉头的一种具体结构,该结构帽盖上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与上船板之间形成通孔;所述钥匙包括与所述通孔紧密配合的扁轮和一端与所述扁轮的一端固定连接的拉环,所述拉环的另一端与所述扁轮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扁轮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帽盖的内腔宽度,所述扁轮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通孔的横截面形状相一致。通过设置钥匙来控制马钩的运动,进而实现拉头位置的锁定与解锁,与传统的技术方案相比,无需另外购置密码锁,使用方便且不影响外观美感,用户体验相对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用于箱包上的拉头,尤其是一种防盗拉头
技术介绍
拉头是拉链上用于连接或分离链条的一个部件,广泛应用于各种箱包中。现有的拉头一般包括拉头本体和拉片,为了防盗,需要另外购置密码锁将拉片锁紧在箱包的固定带上,或者在同一条拉链上安装两个方向相反的拉头,并用密码锁将两个拉头的拉片锁在一起,由于需要另外购置密码锁,使用较不方便,且密码锁的使用会影响箱包的外观美感,用户体验较差。中国技术专利ZL201420845279.9公开了一种拉头,该拉头包括拉头本体、自锁件、马钩、拉片、弹片以及帽盖;拉头本体包括顶板和底板,其中顶板上设置一定位孔;自锁件设置在定位孔中,用于对马钩进行定位操作;马钩设置在自锁件中;拉片设置在自锁件中;拉片设置在自锁件和马钩之间,用于控制马钩是否进行自锁操作;弹片设置在马钩的上侧,用于对马钩进行限位;帽盖设置在自锁件、马钩以及弹片的外侧。该拉头通过自锁件控制马钩穿插在链条的链牙之间来实现将拉头锁在拉链上的目的,但是由于该拉头的自锁件是通过拉片进行操作的,而拉片与拉头之间又难以拆卸,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拉片进行解锁,不能起到防盗的目的;此外,由于需要给拉头让位以便拉片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帽盖上开设的通槽相对较大,即使不使用拉片,使用牙签或细铁线等细长物品从帽盖的通槽中插入也能操作马钩解锁。有鉴于此,本申请人对拉头的结构和防盗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且不影响外观美感的防盗拉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防盗拉头,包括拉头本体、马钩和钥匙,所述钥匙控制所述马钩在所述拉头本体上的运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钥匙作为拉头的拉片使用。本专利技术也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盗拉头,包括拉头本体、马钩、弹片和帽盖,所述拉头本体具有相互连接的上船板和下船板,所述上船板和所述下船板之间形成有供链条通过的链槽,所述上船板上设置有前安装部和后安装部,且所述上船板在所述后安装部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链槽连通的锁孔,所述马钩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前安装部上,另一端设置有可抵顶在所述后安装部上的端部和可穿插在所述锁孔上的锁杆,所述帽盖铆合在所述上船板上,且所述前安装部、所述后安装部、所述弹片和所述马钩都位于所述帽盖的内腔中,所述弹片位于所述帽盖和所述马钩之间且分别抵顶在所述帽盖和所述马钩上,所述帽盖上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上船板之间形成通孔;还包括钥匙,所述钥匙包括与所述通孔紧密配合的扁轮和一端与所述扁轮的一端固定连接的拉环,所述拉环的另一端与所述扁轮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扁轮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帽盖的内腔宽度,所述扁轮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通孔的横截面形状相一致;所述扁轮穿插入所述通孔上时,所述扁轮位于所述上船板和所述马钩之间,且所述扁轮横截面的长轴方向与所述拉头本体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锁杆穿插在所述锁孔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扁轮和所述通孔的横截面都呈椭圆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马钩朝向所述扁轮的一侧具有与所述扁轮配合的弧面,所述弧面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通槽的横截面形状一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扁轮在其横截面短轴方向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长度方向与所述扁轮的长度方向相同的第一凸条,所述帽盖和所述马钩上分别有与所述第一凸条配合的第一凹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扁轮在与设置有所述第一凸条的侧面相对应的另一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条平行的第二凸条,所述上船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凸条配合的第二凹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上船板上开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扁轮位置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长度与所述帽盖的内腔宽度相同且位置相互对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上船板上还开设有两个与所述拉环配合的让位槽,每个所述让位槽与所述弧形槽之间分别形成一个凸台,所述第二凹槽开设在所述凸台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钥匙来控制马钩的运动,进而实现拉头位置的锁定与解锁,与传统的技术方案相比,无需另外购置密码锁,使用方便且不影响外观美感,用户体验相对较好。2、由于马钩上具有与扁轮配合的弧面,且该弧面的横截面形状与通槽的横截面形状一致,使得钥匙取出后马钩能够很好的隐藏在帽盖的内腔中,不会从通槽中露出,防止偷盗者使用牙签或细铁线等细长物品操作马钩解锁。3、通过设置第一凸条和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凸条和第二凹槽,使得钥匙较难被仿制,增强防盗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防盗拉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防盗拉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防盗拉头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拉环;图4为本专利技术防盗拉头的拉头本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防盗拉头的帽盖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防盗拉头的马钩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防盗拉头的钥匙结构示意图。图中标示对应如下:10-拉头本体;11-上船板;12-下船板;13-链槽;14-让位槽;15-前安装部;16-后安装部;17-锁孔;18-第二凹槽;19-弧形槽;20-马钩;21-端部;22-锁杆;23-弧面;24-第一凹槽;30-钥匙31-扁轮;32-拉环;33-第一凸条;34-第二凸条;35-钥匙扣;40-弹片;50-帽盖;51-通槽;52-第一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盗拉头,包括拉头本体10、马钩20和钥匙30,钥匙30控制马钩20在拉头本体10上的运动,钥匙30同时作为拉头的拉片使用。由于马钩20的运动需要通过钥匙30进行控制,将马钩20穿插在拉链的链牙之间后即可实现拉头的锁紧和防盗,当然,与拉头配合的链牙最好为金属链牙,这样链条相互咬合和不易被撬开。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防盗拉头,包括拉头本体10、马钩20、钥匙30、弹片40和帽盖50。如图1-4所示,拉头本体10具有相互连接的上船板11和下船板12,上船板11和下船板12之间形成有供链条通过的链槽13,上船板11、下船板12、链槽13、弹片40和帽盖50的具体结构都是常规的结构,此处不再详述。上船板11上设置有前安装部15和后安装部16,且上船板11在后安装部16的位置处开设有与链槽13连通的锁孔17,马钩20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前安装部15上,另一端设置有可抵顶在后安装部16上的端部21和可穿插在锁孔17上的锁杆22,当然,后安装部16上需要具有与端部21配合的端面。马钩20与前安装部15的具体转动连接方式可以是常规的方式。如图1-7所示,帽盖50铆合在上船板11上,且前安装部11、后安装部12、弹片40和马钩20都位于帽盖50的内腔中,帽盖50的长度方向与拉头本体1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盗拉头,包括拉头本体、马钩、弹片和帽盖,所述拉头本体具有相互连接的上船板和下船板,所述上船板和所述下船板之间形成有供链条通过的链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船板上设置有前安装部和后安装部,且所述上船板在所述后安装部的位置处开设有与所述链槽连通的锁孔,所述马钩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前安装部上,另一端设置有可抵顶在所述后安装部上的端部和可穿插在所述锁孔上的锁杆,所述帽盖铆合在所述上船板上,且所述前安装部、所述后安装部、所述弹片和所述马钩都位于所述帽盖的内腔中,所述弹片位于所述帽盖和所述马钩之间且分别抵顶在所述帽盖和所述马钩上,所述帽盖上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上船板之间形成通孔;还包括钥匙,所述钥匙包括与所述通孔紧密配合的扁轮和一端与所述扁轮的一端固定连接的拉环,所述拉环的另一端与所述扁轮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所述扁轮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帽盖的内腔宽度,所述扁轮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通孔的横截面形状相一致;所述扁轮穿插入所述通孔上时,所述扁轮位于所述上船板和所述马钩之间,且所述扁轮横截面的长轴方向与所述拉头本体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锁杆穿插在所述锁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学太骆呈霖唐孝康黄松香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迪特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