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驱动机构和用于装配传动-驱动机构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817312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2-07 1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动-驱动机构(10),该传动-驱动机构具有传动装置壳体(11),在该传动装置壳体中布置了驱动马达(12)的电刷架(15),其中所述电刷架(15)具有第一电连接元件(18),该第一电连接元件伸入到线路载体(28)、尤其电路板的第一容纳开口(45)中;所述传动-驱动机构还具有与线路载体(28)连接的插接元件(29),该插接元件具有第二电连接元件(31),该第二电连接元件伸入到所述线路载体(28)的第二容纳开口(33)中,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元件(31)和所述第二容纳开口(33)之间的连接部构造为压入式接触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传动-驱动机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用于装配传动-驱动机构的方法。
技术介绍
按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传动-驱动机构在实践中已经公知。该传动-驱动机构是机动车的舒适性驱动装置、例如车窗升降驱动装置、滑动天窗驱动装置、座椅调节驱动装置或者诸如此类的组成部分。已知的传动-驱动机构具有传动装置壳体,该传动装置壳体以塑料注塑件的形式构造,其中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上同时单件式地成形了用于电动操控所述传动-驱动机构的插接元件。此外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内第一和第二电连接元件以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线元件的形式进行布置,所述第一和第二电连接元件部分地由传动装置壳体的材料注塑包封,而且所述第一和第二电连接元件一方面通入到所述插接元件中,并且另一方面与所述传动-驱动机构的驱动马达耦合。第一和第二电连接元件构造用于,利用第一和第二容纳开口在构造为电路板的线路载体中分别构造压入式接触部。电连接元件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中的注塑包封是必需的,以便能够遵循为了构造压入式接触部而必要的、所述连接元件的端部区域和电路板中的容纳开口之间的较小的公差。此外,从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传动-驱动机构,在该传动-驱动机构中,分别通过钎焊连接形成一方面在驱动马达的电刷架的第一电连接元件和所述线路载体(电路板)之间以及另一方面在相对于所述传动装置壳体构造为单独的构件的插接元件的第二电连接元件和所述线路载体之间的连接部,其中所述电连接元件带有间隙地伸入所述线路载体的相应的容纳开口中。这样的构造具有的优点是,在将所述插接元件以及电刷架装配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中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钎焊连接实现了所述连接元件和用于所述连接元件的容纳开口之间的公差补偿。在这种情况中不利的是,这种钎焊连接的构造在工艺技术方面相比于压入式接触部的构造更加难以监控,从而需要用于保证所述钎焊连接的质量的比较高的控制成本,其中相比所述压入式接触部出现了较高的废品率,该废品率加大了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所展示的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将所属类型的传动-驱动机构中能够相对简单制造的并且在制造时具有低废品率的压入式接触部的优点扩展到下述应用方案上,在所述应用方案中与所述传动装置壳体分开的插接元件用于传动-从动单元的电接触。由此尤其应该避免现有技术中所需的、电连接元件在传动装置壳体中的注塑包封,所述注塑包封在那里对实现所述电连接元件相对于线路载体中的容纳开口的高精度定位来说是必需的。该任务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传动-驱动机构中基本上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即所述电刷架由两个电刷架元件构成,即尤其与驱动马达的极靴连接的第一电刷架元件以及通过第一电连接元件与第一电刷架元件连接的第二电刷架元件,其中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由两个电刷架元件的材料部分地包围、尤其注塑包封,其中两个电刷架元件通过第一电连接元件能够彼此定位在不同的位置中,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电刷架元件固定地容纳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的容纳部中。换而言之这表示,通过具有两个经由(第一)电连接元件连接起来的电刷架元件的电刷架的两部分的构造方式实现了在将驱动马达或者极靴装配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中时的公差补偿,该公差补偿实现了将以与线路载体处于有效连接中的方式布置的第二电刷架元件始终布置在一个并且同一个位置处,在该位置中(第一)电连接元件相对于所述线路载体的相应的容纳开口准确地定位。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列举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传动-驱动机构的有利的改进方案。将第二电刷架元件装配在传动装置壳体中是单独的装配过程。为了一方面尽可能简单地设计所述装配过程,并且另一方面在第二电刷架元件的装入状态中实现所述第二电刷架元件在其位于所述传动装置壳体中的设定位置中的可靠固定,优选规定,将所述第二电刷架元件固定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的容纳部中通过卡锁连接部实现,并且所述容纳部或者说第二电刷架元件具有相互共同起作用的导引区域。尤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如此设计所述导引区域,使得这些导引区域例如具有导引面或者导引斜面,以便在将第二电刷架元件与所述传动装置壳体的容纳部的表面相连接时,依据第一电刷架元件或者与所述第一电刷架元件连接的极靴的位置实现公差补偿,该公差补偿实现了将第二电刷架元件简单地导入所述传动装置壳体的容纳部中。当前所描述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电刷架的(第一)电连接元件和线路载体(电路板)中的容纳开口之间的公差补偿。为了此外在装配中实现所述传动装置壳体和构造为单独的构件的插接元件之间的公差补偿,在本专利技术的相当特别优选的改进方案中规定,所述传动装置壳体的容纳区域或/和插接元件构造用于,将所述插接元件沿着所述插接元件的纵向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的容纳区域中容纳在不同的位置上。因此,实现了插接元件沿着该插接元件的纵向相对于传动装置壳体的额外的公差补偿,该公差补偿负责使与线路载体连接的插接元件能够与所述插接元件的准确布置无关地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的容纳区域内容纳在不同的、由公差决定的位置上。在所述容纳区域的优选的结构设计方案中,所述容纳区域在横截面中呈U形构造,其中两个限定了所述容纳区域的U形横截面的侧壁具有异形部,该异形部与所述插接元件的优选平整的侧面共同起作用。为了形成所述插接元件和所述传动装置壳体之间的密封连接(该密封连接阻止介质渗入到所述传动装置壳体中),特别优选地规定,所述异形部为了形成相对于所述插接元件的侧面的密封能够变形地构造。换而言之这表示,在将所述插接元件与所述传动装置壳体接合在一起时,所述异形部塑性地变形,其中由所述异形部的各个元件之间的变形所形成的空隙被闭合,以便在所述容纳区域和所述插接元件之间形成密封性的结合。当两个具有异形部的侧壁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的容纳区域的基底处单件式地成形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上并且能够沿着横向于所述插接元件的纵向布置的方向偏移时,实现了所述插接元件沿着横向于所述插接元件的纵向走向的方向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的容纳区域中的、额外改善的或者说简化的装配。此外,正如上面已经阐释的那样,特别优选地规定,在所述插接元件的第二连接元件和所述线路载体的第二容纳开口之间的连接部构造为压入式接触部。由此尤其可能的是,在设置在前面的装配步骤中将所述插接元件与所述线路载体连接起来,并且接着将由所述插接元件和所述线路载体所构成的结构单元装配到所述传动装置壳体上或者说与第二电刷架元件的第一电连接元件连接起来。优选的是,将当前所描述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传动-驱动机构用作机动车中舒适性驱动装置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中,这样的舒适性驱动装置能够示例性地并且不局限于此地以车窗升降驱动装置、滑动天窗驱动装置、座椅调节驱动装置或者诸如此类的形式构造。此外,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尤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传动-驱动单元的装配,其中该方法至少包括下述步骤: -将极靴和与所述极靴直接连接的第一电刷架元件定位和固定在传动装置壳体上; -将所述第二电刷架元件定位和固定在所述传动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传动‑驱动机构(10),所述传动‑驱动机构具有传动装置壳体(11),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中布置了驱动马达(12)的电刷架(15),其中所述电刷架(15)具有第一电连接元件(18),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伸入到线路载体(28)、尤其电路板的第一容纳开口(45)中;所述传动‑驱动机构具有与所述线路载体(28)连接的插接元件(29),所述插接元件具有第二电连接元件(31),所述第二电连接元件伸入到所述线路载体(28)的第二容纳开口(33)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刷架(15)由两个电刷架元件(16、17)构成,即尤其与所述驱动马达(12)的极靴(13)连接的第一电刷架元件(16)以及通过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18)与所述第一电刷架元件(16)连接的第二电刷架元件(17),其中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18)由所述两个电刷架元件(16、17)的材料部分地包围、尤其注塑包封,其中所述两个电刷架元件(16、17)通过所述第一电连接元件(18)能够彼此定位在不同的位置(X、Y、Z)中,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电刷架元件(17)固定地容纳在所述传动装置壳体(11)的容纳部(23)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赖希曼P施托伊尔G肖尔普
申请(专利权)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