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输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79620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续输送装置,具有输送导管,所述输送导管的一端为工件进入端,另一端为工件输出端,在所述导管至少一侧面设有开口;一端面积小于另一端面积的工件,其相同面积端朝向同一方向地顺序排列容纳在所述输送导管内;至少一螺旋驱动件设置在所述导管一侧,且所述螺旋驱动件的螺旋部进入所述开口与纵剖面形成齿条状的所述工件相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实现了工件的连续输送,具有螺旋传动的优点,输送速度均匀,运动平稳,且结构简单。(*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到一种连续输送装置,尤其是一种采用螺旋驱动结构实现
技术介绍
在机械加工中,特别是自动化生产线的上料及传输中,常常需要将圆台形、 棱台形等一端面积小于另一端面积的台形工件进行一定距离的连续传输,进入 下一工序或位置。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纯手工操作,即,将工件集中输送到下一工位,手工 上料,进行下一工序的加工。该方法工作效率低下,导致了产品的成本加大, 所需工时增长,无法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需要。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实践中,人们研制了一种利用导管及油缸进行输送的装置,如图3、 4所示,该输送装置是将工件ll由导管10的一侧开口处装填 入导管10,通过设置在所述导管10上部的油缸12的活塞13抵推工件11的上 端,而将工件11向下压送。由于在活塞13回位及进行工件装填时,无法进行 工件的输送,因此工件的输送是间断的。虽然这种结构的输送装置较手工作业 提高了工件的输送速度,生产效率有一定的提高,但仍然存在工件传输效率低 下的问题,无法满足连续生产的作业要求。本设计人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借助专业的知识、经验的辅助, 研制出本技术的连续输送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运动准确的连续输送装置。为此,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连续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连续输送装置具 有输送导管,所述输送导管的一端为工件进入端,另一端为工件输出端,在所 述导管至少一侧面设有开口; 一端面积小于另一端面积的工件,其相同面积端朝向同一方向地顺序排列容纳在所述输送导管内;至少一螺旋驱动件设置在所述导管一侧,且所述螺旋驱动件的螺旋部进入所述开口与所述工件相啮合。如上所述的连续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螺旋驱动件的螺旋部螺距大于等于 工件的高度。如上所述的连续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螺旋驱动f^的螺旋部首先与工件相接触的切入端具有一切入角,所述切入角为10-30度。如上所述的连续输送装置,其中,所述切入角为15度。 如上所述的连续输送装置,其中,所述切入端的长度为5-50mm。 如上所述的连续输送装置,其中,所述切入端的长度为20mm。 如上所述的连续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螺旋部的螺旋圈数大于等于一圈。 如上所述的连续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螺旋驱动件为蜗杆。 如上所述的连续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螺旋驱动件包括一圆柱状本体,以及环设于圆柱状本体上的螺旋凸起部。如上所述的连续输送装置,其中,所述螺旋凸起部由固定在圆柱状本体上的螺旋条构成。本技术的特点和优点是-通过将一端面积小于另一端面积的台形工件,由输送导管的一端送入导管 内,顺序排列,则该排列整齐的各工件之间沿轴向的剖面形成了类似齿条的形 状,该齿条状设置的工件与设置在其工件进入端下部、位于输送导管侧边、且 螺旋部伸入至导管内的螺旋驱动件相啮合,通过螺旋驱动件的旋转运动,驱动 工件沿轴线方向进行运动,从而实现了工件的连续输送,本技术具有螺旋 传动的优点,输送速度均匀,运动平稳,且结构简单。通过在所述螺旋部的切入端设置一规定的切入角,使螺旋部的切入端能够 平稳顺畅地与工件相接触,进一步提高了连续输送装置的工作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连续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3、图4是公知的一种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表示装件动作, 图4表示送件动作。具体实施方式为对本技术的目的、特征、技术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 来说明本技术的连续输送装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连续输送装置,具有输送导管,所述输送导管的一端为工件进入端,另一端为工件输出端,所述导管至少一侧面设有开口;沿轴 向一端面积小于另一端面积的工件,其相同面积端朝向同一方向地顺序排列容 纳在所述输送导管内;至少一螺旋驱动件设置在所述导管一侧,且所述螺旋驱动件的螺旋部进入所述开口与纵剖面形成齿条状的所述工件相啮合。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的连续输送装置具有输送导管2,所述输送 导管2的一端为工件1的进入端21,另一端为工件输出端22,在输送导管2的 一侧面设有开口3。工件l,其形状为,沿轴向一端面积小于另一端面积,所述 工件1的相同面积端朝向同一方向地顺序排列容纳在所述输送导管2内。其中, 所述工件1例如可为圆台形工件,也可以是棱台形工件,还可以是上、下端面 为椭圆形或其它形状的台形工件。在本实施例中,以圆台形工件为例进行说明, 且工件1的小面积端朝向下方设置在所述输送导管2内。但工件的设置方向并不限于此。一螺旋驱动件4设置在所述导管2 —侧,且所述螺旋驱动件4的螺旋部5 可以从所述开口 3伸入输送导管2内接触所述工件1的上端面,所述开口 3的 高度大于所述工件1的高度。如图1所示,在纵剖面上工件1形成类似齿条的 形状,其与螺旋部5之间构成类似单头蜗杆与齿条之间的啮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旋驱动件4为蜗杆,设置在所述蜗杆杆体41上的螺 旋部5的螺距H的高度等于或略大于工件1的高度h。所述螺旋部5的螺旋圈 数大于等于一圈。本技术的工件原理是鉴于蜗轮蜗杆的传动原理,设想在蜗轮蜗杆传 动中,如果蜗轮的直径无限加大,则沿其齿的法向剖面就转化成了齿条,此时, 蜗轮的转动就会转化成齿条的直线移动。本技术的连续输送装置,即是将 上述相同面积端朝向同一方向排列整齐的工件1的外轮廓看作是一种形状特殊 的齿条,在纵剖面上工件1与螺旋驱动件4之间就形成了类似单头蜗杆与齿条 之间的啮合传动结构。工件1连续不断的从输送导管2的进入端送入输送导管2内,螺旋驱动件 4被动力驱动运转时,螺旋部5与工件1的大面积端相接触,所述工件1沿输 送导管2被驱动,向所述输送导管2的输出端22输送。由于所述的工件l的进 入端21设置在使螺旋部5进入输送导管2内部的开口 3的前端,因此,在螺旋 驱动件4的旋转驱动下,所述工件1能够被螺旋驱动件4的螺旋部5连续不断 的带动向输送导管2的输出端22传输。为了保证工件l被连续不断的输送,将 螺旋部5的螺旋圈数设置为大于等于一圈,该螺旋部5的螺距等于或略大于工 件1的高度。因此,本技术的连续输送装置结构简单,较公知的输送方法大大提高 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其区别仅 在于为保证螺旋部5顺利、平稳地与工件l相接触,如图2所示,将所述螺旋部5的一端,即首先与工件1相接触的切入端51设置一切入角A,所述切入角 A大致为10-30度。优选该切入角为15度。且所述切入端51的长度L通常设定为5-50mm。优选该切入端51的长度为 20亂通过在所述螺旋部5的切入端51设置切入角A,从而使螺旋部5与工件1 的接触更加平稳。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其区别仅在于所述的输送导管2两侧均设有一开口 3,优选在输送导管2的两对称设置 所述开口 3。对应于所述开口 3,在输送导管2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螺旋驱动件4, 且所述两螺旋驱动件4的螺旋部5可以分别从设置所述输送导管两侧的开口 3 伸入输送导管2内接触所述工件1的上端面。本实施例的结构未图示。采用本实施例的结构,可以使所述工件l的受力均匀,增加输送的平稳性。实施例4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续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输送装置具有输送导管,所述输送导管的一端为工件进入端,另一端为工件输出端,在所述导管至少一侧面设有开口;一端面积小于另一端面积的工件,其相同面积端朝向同一方向地顺序排列容纳在所述输送导管内;至少一螺旋驱动件设置在所述导管一侧,且所述螺旋驱动件的螺旋部进入所述开口与纵剖面形成齿条状的所述工件相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京刚宋慧杰张岩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