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扩展扁丝智能织机引纬双夹交换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86264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8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纺织机械部件,特别是指一种碳纤扩展扁丝智能织机引纬双夹交换机构。包括纵向间隔分布且相对设置的夹线上压板、夹线下压板;夹线上压板或夹线下压板的外侧装配有直线驱动装置,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及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分别间隔设置于夹线上压板及夹线下压板的左右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夹持机构无法满足碳纤维扩展扁丝的夹持需要等技术问题,具有能够实现主动夹持或松开,结构稳定可靠,夹紧力均匀,不易出现丢丝和断丝现象,所织造碳纤维布经纬向受力均匀,更容易被树脂均匀浸入,抗拉强度大幅提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纺织机械部件,特别是指一种碳纤扩展扁丝智能织机引玮双夹交换机构。
技术介绍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碳纤扩展扁丝即是将束状5毫米宽左右碳纤维均匀展成宽20毫米以上碳纤维,碳纤扁丝智能织机用于玮向和经向都是碳纤扩展扁丝的织造,其成品与树脂复合后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建材、汽车等领域,传统束状碳纤维布和用碳纤扩展扁丝智能织机织造的碳纤维布都可以制成复合材料,传统束状碳纤维布厚且不均匀,树脂基体不容易浸入到碳纤维束内部,从而使复合材料强度、刚度、力学性能降低,不能满足结构设计要求,无法充分发挥碳纤维提尚材料尚性能的优点。—束碳纤根数都在数千根左右,现有织机使用的剑杆夹持的都是单丝或合股纱并且是圆形,无法满足碳纤扩展扁丝传递和交接。引玮双夹交换机构作为碳纤扩展扁丝智能织机引玮部件关键部分,其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织机引玮功能的实现,其作用是传递和交接玮纱,无此机构则无法实现引玮,织机的其它动作就没有任何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构稳定可靠、夹紧力均匀、不易出现丢丝和断丝现象的碳纤扩展扁丝智能织机引玮双夹交换机构。本技术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是:碳纤扩展扁丝智能织机引玮双夹交换机构,包括纵向间隔分布且相对设置的夹线上压板、夹线下压板;夹线上压板或夹线下压板的外侧装配有直线驱动装置,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及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分别间隔设置于夹线上压板及夹线下压板的左右两侧。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构造还有:为便于实现夹线上压板与夹线下压板之间的相向或相悖运动,同时满足简化结构的需要,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所述的夹线上压板固定于机架上,夹线下压板与直线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端配接,直线驱动装置固定于机架上。为满足碳纤扩展扁丝水平绷紧的需要,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所述的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及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的钳口与夹线上压板、夹线下压板之间的夹持部水平对应设置。直线驱动装置的作用是满足夹线上压板与夹线下压板之间的相向或相悖运动,可以采用多种现有技术实现,其中较为常见的技术实现方式是,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选用直线电机、齿轮齿条驱动装置、平行四边形机构、丝杠进给机构、凸轮机构、曲柄连杆中的一种或其结合。为便于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的左右运动,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所述的夹线上压板与夹线下压板之间夹持部的最宽处大于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的钳口宽度。为便于实现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的驱动,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所述的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与剑带连接。为满足碳纤维扩展扁丝的夹持需要,可以显而易见的结构设计是,所述的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的钳口以及夹线上压板、夹线下压板之间的夹持部与碳纤维扩展扁丝适配。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1、本技术由于采用相对或相悖运动的夹线上压板与夹线下压板作为主要的夹持机构,配合第一、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的动作,能够有效实现对碳纤扩展扁丝的主动夹持(松开),保持夹紧力均匀,不会出现丢丝和断丝现象,机构稳定且可靠性高。2、采用第二、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的钳口与夹线上压板、夹线下压板之间的夹持部水平对应设置的技术构造,能够有效保证玮向碳纤扩展扁丝水平绷紧,所织造碳纤维布薄且经玮向受力均匀,更易被树脂均匀浸入,在同等力学性能前提下可节约30% -40%碳纤维应用量,降低成本。3、由于采用相对或相反运动的夹线上压板与夹线下压板作为主要的夹持机构,配合第一、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的动作实现碳纤扩展扁丝的传递和交接整个过程,可适用于不同宽度碳纤扁丝的织造,提高了织机使用范围,减少织机调整时间,降低机物料消耗,提尚织机的生广率。【附图说明】本技术的附图有:图1为本技术引玮装置到达夹线区还未夹线位置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引玮装置夹线时位置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剑带;2、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3、夹线上压板;4、夹线下压板;5、驱动器;6、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7、玮向碳纤扩展扁丝;8、机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记载的内容为准,任何依据本专利说明书所作出的等效技术手段替换,均不脱离本专利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的整体构造如图示,其中包括纵向间隔分布且相对设置的夹线上压板3、夹线下压板4,夹线上压板3固定于机架8上,夹线下压板4与直线驱动装置5的动力输出端配接,直线驱动装置5固定于机架8上,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6及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2分别间隔设置于夹线上压板3及夹线下压板4的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6及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2的钳口与夹线上压板3、夹线下压板4之间的夹持部水平对应设置。直线驱动装置5选用直线电机。夹线上压板3与夹线下压板4之间夹持部的最宽处大于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2的钳口宽度。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2与剑带1连接。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6、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2的钳口以及夹线上压板3、夹线下压板4之间的夹持部与碳纤维扩展扁丝适配。本实施例是这样工作的:如图1、2所示,夹线上压板3及夹线下压板4在直线驱动机构5的作用下夹持玮向碳纤扩展扁丝7,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6也同时夹持玮向碳纤扩展扁丝7,以保证玮向碳纤扩展扁丝7水平绷紧,此时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2的钳口张开。如图3、4所示,当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2在剑带1的带动下向左侧运动到达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6与夹线上压板3及夹线下压板4形成玮线区间时,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2的钳口夹住玮向碳纤扩展扁丝7,同时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6松开玮向碳纤扩展扁丝7,夹线下压板4在直线驱动装置5的带动下向下运动也松开玮向碳纤扩展扁丝7,然后弟一杠杆钥'口夹持机构2夹住讳向碳纤扩展扁丝7向右侧运动,即完成引讳双夹交换动作。【主权项】1.碳纤扩展扁丝智能织机引玮双夹交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纵向间隔分布且相对设置的夹线上压板(3)、夹线下压板(4);夹线上压板(3)或夹线下压板(4)的外侧装配有直线驱动装置(5),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6)及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2)分别间隔设置于夹线上压板(3)及夹线下压板(4)的左右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扩展扁丝智能织机引玮双夹交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线上压板(3)固定于机架(8)上,夹线下压板(4)与直线驱动装置(5)的动力输出端配接,直线驱动装置(5)固定于机架(8)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扩展扁丝智能织机引玮双夹交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6)及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2)的钳口与夹线上压板(3)、夹线下压板(4)之间的夹持部水平对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扩展扁丝智能织机引玮双夹交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5)选用直线电机、齿轮齿条驱动装置、平行四边形机构、丝杠进给机构、凸轮机构、曲柄连杆中的一种或其结合。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纤扩展扁丝智能织机引玮双夹交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线上压板(3)与夹线下压板(4)之间夹持部的最宽处大于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2)的钳口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碳纤扩展扁丝智能织机引纬双夹交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纵向间隔分布且相对设置的夹线上压板(3)、夹线下压板(4);夹线上压板(3)或夹线下压板(4)的外侧装配有直线驱动装置(5),第二杠杆钳口夹持机构(6)及第一杠杆钳口夹持机构(2)分别间隔设置于夹线上压板(3)及夹线下压板(4)的左右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建明杨卫东李玲玉王磊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