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撑脚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77381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7 17: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撑脚,包括预制混凝土墩,在预制混凝土墩顶部设有十字形凹槽一,在预制混凝土墩底部设有十字形凹槽二,混凝土保护垫块放置在十字形凹槽二内,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组合撑脚,由于为混凝土件,节约了制作现有几字形钢筋马凳的钢筋,减少钢筋网的制作成本,预制混凝土墩安装时无需绑扎固定,安装十分方便,现浇板混凝土直接浇筑至预制混凝土墩顶面标高,解决了现浇板厚度控制的难题,预制混凝土保护层垫块放置于预制混凝土墩十字形凹槽二内,混凝土墩直接安放在模板上直接解决了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容易位移的问题,且不会因上层钢筋网的晃动而倾倒,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通用性强且控制的精度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合撑脚及施工方法,属于建筑材料及施工

技术介绍
由于现代建筑的使用功能多样化,现浇结构板中双层双向钢筋网的使用十分广泛。目前工程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是《建筑施工手册》中提供的几字形钢筋马凳。几字形钢筋马凳上水平钢筋绑扎在上层钢筋网的下排筋之间,上层钢筋网的荷载通过几字形钢筋马凳的两段垂直钢筋段传至几字形钢筋马凳底部的水泥垫块上,水泥垫块与几字形钢筋马凳组成下垫上撑结构,以保障上、下层钢筋网之间的距离在设计范围内。但几字形钢筋马凳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几字形钢筋马凳受力点分部在上层钢筋网的两根下排筋上,受踩踏后因两根钢筋受力不均匀,容易造成几字形钢筋马凳偏位倾倒;安装好的几字形钢筋马凳因与结构板钢筋绑扎连接点多,施工过程中容易松动、移位,造成上下层钢筋距离偏小;上层钢筋网下排筋,因集中受压而弯曲变形;几字形钢筋马凳采用钢筋弯曲制成,钢筋材料浪费较大;几字形钢筋马凳需用细铁丝与上层钢筋网绑扎,底板需垫设两块水泥垫块,安装繁琐;水泥垫块容易移位,影响钢筋保护层厚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撑脚及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几字型马凳因稳定性差,影响上层钢筋网保护层的问题;以解决现有水泥垫块容易移位,影响下层钢筋网保护层的问题;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有效控制现浇板厚度的问题;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组合撑脚,包括预制混凝土墩,在预制混凝土墩顶部设有十字形凹槽一,在预制混凝土墩底部设有十字形凹槽二,混凝土保护垫块放置在十字形凹槽二内。前述的组合撑脚中,所述预制混凝土墩为上小下大的柱状和方块状结构,在预制混凝土墩中部设置止水带,该结构使得预制混凝土墩能放置稳定且使得具有止水功能。前述的组合撑脚中,所述十字形凹槽一和十字形凹槽二的横截面为倒锥状结构,该结构使得钢筋的插入和放置能更加方便快捷。前述的组合撑脚中,所述预制混凝土墩的高度与现场实际现浇板厚度一致。前述的组合撑脚中,所述十字形凹槽一的深度=上层钢筋网厚度+上层钢筋网保护层厚,十字形凹槽一的底宽比上层钢筋网的下排钢筋的厚度大2~10mm。前述的组合撑脚中,所述的十字形凹槽二的深度=下层钢筋网厚度+下层钢筋网保护层厚+(5~10)mm,十字形凹槽二的底宽比下层钢筋网的上排钢筋的直径大2~10mm,通过设置余量,能确保混凝土能将十字凹槽二填充饱满,从而保证了钢筋受力均匀,。前述的组合撑脚中,混凝土保护垫块的厚度与下层钢筋网保护层厚一致。一种组合撑脚的施工方法,制作现浇板时,将下层钢筋网绑扎完成后,把混凝土保护层垫块放置在下层钢筋网的交叉点的正下方,将预制混凝土墩放置在下层钢筋网上并位于混凝土保护垫块正上放使得十字形凹槽二能卡住下层钢筋网的钢筋,将上层钢筋网的钢筋依次放置在预制混凝土墩上且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卡入十字形凹槽一内,然后绑扎上层钢筋网,最后整体浇筑板混泥土,浇筑板混凝土时采用方通平齐预制混凝土墩顶面将板混凝土赶平。前述的组合撑脚的施工方法中,预制混凝土墩与预制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均采用干硬混凝土冲压制成。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采用组合撑脚替代了现有水泥垫块与几字形钢筋马凳组成的下垫上撑结构,由于组合撑脚为混凝土件,节约了制作现有几字形钢筋马凳的钢筋,减少钢筋网的制作成本,预制混凝土墩安装时无需绑扎固定,安装十分方便,由于组合撑脚高度等于板厚,现浇板混凝土直接浇筑至预制混凝土墩顶面标高,弥补了现有几字形钢筋马凳无法控制现浇板板厚的缺陷,预制混凝土保护层垫块放置于预制混凝土墩十字形凹槽二内,混凝土墩直接安放在模板上,解决了目前预制混凝土保护层垫块与几字形钢筋马凳下垫上撑结构中,预制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容易位移的问题,由于预制混凝土墩上小下大,不会因上层钢筋网的晃动而倾倒,由于预制混凝土墩为工厂预制,可以严格控制其顶部十字形凹槽深度,解决了钢筋整改过程中因上层钢筋网扰动造成几字形钢筋马凳偏位,而影响上层钢筋网保护层厚度的问题,由于组合撑脚可以在工厂批量预制,大大节约了现场制作现有几字形钢筋马凳的时间。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组合撑脚示意图;附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组合撑脚透视图;附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组合撑脚支撑钢筋网的方法示意图;附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本专利技术中的出现的参数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种组合撑脚,如附图所示,包括预制混凝土墩1,在预制混凝土墩1顶部设有十字形凹槽一3,在预制混凝土墩1底部设有十字形凹槽二5,混凝土保护垫块2放置在十字形凹槽二5内。其中该预制混凝土墩1为上小下大的柱状和方块状结构(本实施例中该预制混凝土墩1为柱状结构,且与止水带4构成一个横截面为“凸”状结构),在预制混凝土墩1中部设置止水带4,该十字形凹槽一3和十字形凹槽二5的横截面为倒锥状结构,该预制混凝土墩1的高度H与现场实际现浇板厚度一致,该十字形凹槽一3的深度h1=上层钢筋网厚度b1+上层钢筋网保护层厚c1,十字形凹槽一3的底宽e1比上层钢筋网的下排钢筋7的直径大2~10mm,该十字形凹槽二5的深度h2=下层钢筋网厚度b2+下层钢筋网保护层厚c2+5~10mm,十字形凹槽二5的底宽e2比下层钢筋网的上排钢筋8的直径大2~10mm,该混凝土保护垫块2的厚度h3与下层钢筋网保护层厚c2一致,该预制混凝土墩1与混凝土保护层垫块2均采用干硬混凝土冲压制成,其混凝土强度等于结构混凝土强度。一种组合撑脚的施工方法,制作现浇板时,将下层钢筋网(下层钢筋网由下层钢筋网的上排钢筋8和下层钢筋网的下排钢筋9构成)绑扎完成后,把混凝土保护层垫块放置在下层钢筋网的交叉点的正下方,将预制混凝土墩放置在下层钢筋网上并位于混凝土保护垫块正上放使得十字形凹槽二能卡住下层钢筋网的钢筋,将上层钢筋网(上层钢筋网由上层钢筋网的上排钢筋6和上层钢筋网的下排钢筋7构成)的钢筋依次放置在预制混凝土墩上且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卡入十字形凹槽一内,然后绑扎上层钢筋网,最后整体浇筑板混泥土,浇筑板混凝土时采用方通平齐预制混凝土墩顶面将板混凝土赶平。具体实施方式按图1及图2所示加工组合撑脚。加工工艺如下:拌制干硬混凝土→放入冲压模具→冲压成型→养护。按图3所示安装组合撑脚,安装顺序如下:绑扎下层钢筋网→安装预制混凝土保护层垫块2→预制混凝土保护层垫块2正上方安装预制混凝土墩1→绑扎上层钢筋网→安装完成。本实施例的参数说明预制混凝土墩1的顶部直径为80mm,底部直径为100mm,止水带4宽度a=10mm。上述实施例只为本专利技术比较具体的实施例,在前述的实施例中描述了本专利技术运用在当现浇板的上下层钢筋网都为方格网状时的运用,然本专利技术还可运用于现浇板的上下层钢筋网为其他形状的运用,比如当现浇板的钢筋网为“米”或“一”结构时,只需简单的改变本专利技术底部或顶部的凹槽形状即可实现,因此申请人认为,任何具体实施方案只要落入本专利技术的创造原理内,都应为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撑脚,包括预制混凝土墩(1),其特征在于:在预制混凝土墩(1)顶部设有十字形凹槽一(3),在预制混凝土墩(1)底部设有十字形凹槽二(5),混凝土保护垫块(2)放置在十字形凹槽二(5)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撑脚,包括预制混凝土墩(1),其特征在于:在预制混凝土墩(1)顶部设有十字形凹槽一(3),在预制混凝土墩(1)底部设有十字形凹槽二(5),混凝土保护垫块(2)放置在十字形凹槽二(5)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墩(1)为上小下大的柱状和方块状结构,在预制混凝土墩(1)中部设置止水带(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形凹槽一(3)和十字形凹槽二(5)的横截面为倒锥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混凝土墩(1)的高度(H)与现场实际现浇板厚度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形凹槽一(3)的深度(h1)=上层钢筋网厚度(b1)+上层钢筋网保护层厚(c1),十字形凹槽一(3)的底宽(e1)比上层钢筋网的下排钢筋(7)的直径大2~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长明杨再进甘学睿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四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