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冠平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温控的电暖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73014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3 17: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温控的电暖气,电加热膜层固定于框架上,包括温度控制模块和温度传感器,以对加热温度进行控制;所述电加热膜层由一个低电压透明电热膜构成,或由多个低电压透明电热膜通过导线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构成,最终通过温度控制模块与电源电连接;低电压透明电热膜通入低压直流电后,对外产生热辐射,实现电暖气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温度控制模块与传感器的设置,可实现远程摇控电暖气的温度,还可以通过手机控制温度,使用更加便捷和多样,更加人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采用直流电加热的电暖气,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石墨烯加热作为加热元件的受控电暖气。
技术介绍
冬季室内取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一个现实问题,在中部和南部地区没有集中供暖的地区,家庭自助供暖经常会用到。取暖方式有自装燃气锅炉、电热油汀以及空调等。自装燃气锅炉涉及较大的工程,不很方便。空调和电热油汀是自主取暖的主要方式,其中电热油汀使用比例更高。电热油汀的缺点是散热面积小,热效率不高,需要将内部的导热油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来获得所需要的取暖效果。这里隐含着泄露烫伤的危险。此外,这两种电取暖方式都是用交流市电供电,非安全电压,安规要求严格。中国专利CN201320660203公开了一种碳纤维超导电暖挂画,用铜板画作为散热器,紧贴碳纤维导热板,对碳纤维导热板通电加热,再通过铜画板辐射热量出去。还设计了中空的画框,内充超导液提升散热效果。这一方案相对电热油汀,可实现低温取暖,安全性比较好,但是结构比较复杂,成本也不会低。在直流安全电压加热技术方面有金属电热丝网膜、金属箔型电热膜、厚膜电热膜以及碳纤维电热膜等。由于这些电热元件的内阻偏高,一般都需要都需要加比较高的电压,而电热丝盘绕的加热方式,也存在发热面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可以使用更低电压,甚至低至1.5V的干电池也可以工作的智能温控的电暖气。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具体实现:一种智能温控的电暖气,电加热膜层固定于框内,包括温度控制模块和温度传感器,以对加热温度进行控制;所述电加热膜层由一个低电压透明电热膜构成,或由多个低电压透明电热膜通过导线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构成,最终通过温度控制模块与电源电连接;低电压透明电热膜通入低压直流电后,对外产生热辐射,实现电暖气功能。一般来说,这种热辐射为红外热辐射。优选的,所述电暖气还设置有表面装饰层和背部覆盖保护层,电加热膜层位于表面装饰层和背部覆盖保护层中间,表面装饰层、中间电加热膜层和背部覆盖保护层被画框框住。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中间电加热膜层与表面装饰层之间或中间电加热膜层与背部覆盖保护层之间设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由填充于中间电加热膜层与表面装饰层之间或中间电加热膜层与背部覆盖保护层之间的导热胶质或导热脂质构成。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热层的材料为导热硅脂。表面装饰层采用散热性好的材料,比如金属材料。优选的,所述低电压透明电热膜,包括透明基材、透明导电层、电极;电极由汇流条和内电极构成,内电极由汇流条相向延伸形成叉指电极;汇流条接电源的正极或负极,使得两相邻的内电极极性相反,通电时正极汇流条提供的电流由各正极内电极流入对应负极内电极最终全部汇入负极汇流条;电极位于透明导电层上且与透明导电层电接触;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低电压透明电热膜可以在透明导电层两面分别设置正、负两套电极,这两套电极的内电极错开一定距离,即正、负叉指电极分别置于透明导电层两侧,形成被透明导电层隔开的叉指电极,保证电流均匀通过透明导电层,这样可进一步保证加热的均匀性。透明导电层的材料包含但不限于石墨烯、碳纳米管、ITO、FTO、AZO等;优选地,电极材料包含但不限于银、银浆、铜、铜浆、铝、ITO、石墨烯等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优选地,电极可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其中,更优选的电极材料为石墨烯;最佳电极材料为铜箔;优选地,电极被形成于透明导电层上;优选地,电极位于石墨烯层上且与石墨烯层一体形成;优选地,电极可形成于透明基材与透明导电层之间;优选地,透明基材可为玻璃或聚合物,透明基材包含但不限于PET、PVC、PE、PC等薄膜;更优选地,聚合物可为:PET,PMMA,PVDF,PANI,或者其组合物;优选地,所述透明导电层为单层或多层石墨烯,最佳优选单层石墨烯;进一步优选的,石墨烯层可使用掺杂剂;更优选地,掺杂剂可为无机/有机掺杂剂;优选地,可在电极和石墨烯层上覆盖保护层;更优选地,保护层可采用柔性透明材料;优选地,透明覆盖层的材料包含但不限于PET、PVC、PE、PC等薄膜。优选的,所述内电极为直线形、波浪形或锯齿形,所述汇流条和内电极组成的图案形状根据电热膜的形状和应用需求,可呈直线形、曲线形,也可围成圆形、椭圆形或任意形状。优选的,透明电热膜最终升温温度、起始温度、供电电压、两内电极间距和透明导电层的方块电阻符合如下公式:T=kU2/d2R+t(1)其中:t——起始温度,单位为℃;T——电热膜升温所至最终升温温度,单位为℃;U——供电电压,单位为V,U≤12V;d——内电极间距,单位为cm;R——透明导电层方块电阻,单位为Ω/□;k——常数,取值范围为10-200,k取值范围根据电热膜与空气之间的传导系数会有不同,与电热膜与空气之间的传导系数成反比。优选的,透明电热膜的汇流条的设置应保证内电极设置在汇流条的不同位置最高电压和最低电压相差不超过10%,满足如下公式(2):n(n+1)lρl/WHR<1/5(2)其中:n——内电极使汇流条围成的面积内共产生了n个间隔;ρ1——汇流条材料电阻率,单位为Ω·m;l——内电极每根长度,长度不等时按其中最长内电极计算,单位为m;W——汇流条宽度,单位为m;H——汇流条厚度,单位为m;R——透明导电层方块电阻,单位为Ω/□。所述电源电压为1.5V,可采用干电池作为电源。优选的,所述一个或多个低电压透明电热膜上集成有作为温度传感器的薄膜热敏电阻,与温度控制模块电连接,以检测电热膜的温度,提供给温度控制模块以实现反馈控制。温度控制模块通过控制对低电压透明电热膜的供电电流,实现对低电压透明电热膜的发热温度控制;温度传感器,集成于低电压透明电热膜上,并与温度控制模块电连接,实时检测电热膜的温度并反馈至温度控制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根据当前温度和温度控制目标,调整开关频率和占空比,实现所需目标温度的恒温加热控制。优选的,温度控制模块设置了手动和无线智能遥控两种模式,可适应不同的应用条件的需要;其中,优选的,手动操作通过设置在控制模块上的一个或多个按键操作,提供一定的时序逻辑控制,使电加热膜层的供电按照预设的规律和强度进行,实现不同等级的加热;优选的,无线智能遥控可以通过在温度控制模块外设有一个专用的遥控器,遥控器与设置在电暖气的温度控制模块通过无线方式实现单向或双向通讯,通过遥控器的按键操作,控制电加热膜层按照预设的控制逻辑,实施开关和加热等级操作;进一步优选的,无线智能遥控采用在温度控制模块内设置有蓝牙通讯模块,所述蓝牙通讯模块与智能手机实现数据通讯,使电暖气中电加热膜层的温度显示和控制能够通过安装在智能手机内的专用APP操作实现;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温度控制模块设置有电力线载波通讯模块,电暖气的开关和变温操作通过供电线路远程控制。优选地,可以在画框或画面的某个位置设置温度显示窗口,可实时显示散热器或者加热膜的温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温控的电暖气,电加热膜层固定于框架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控制模块和温度传感器,以对加热温度进行控制;所述电加热膜层由一个低电压透明电热膜构成,或由多个低电压透明电热膜通过导线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构成,最终通过温度控制模块与电源电连接;低电压透明电热膜通入低压直流电后,对外产生热辐射,实现电暖气功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温控的电暖气,电加热膜层固定于框架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控制模块和温度传感器,以对加热温度进行控制;所述电加热膜层由一个低电压透明电热膜构成,或由多个低电压透明电热膜通过导线串联或并联在一起构成,最终通过温度控制模块与电源电连接;低电压透明电热膜通入低压直流电后,对外产生热辐射,实现电暖气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温控的电暖气,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设置成画框结构,画框上还设置有表面装饰层和背部覆盖保护层,电加热膜层位于表面装饰层和背部覆盖保护层中间,表面装饰层、中间电加热膜层和背部覆盖保护层被画框框住,固定于画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温控的电暖气,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电加热膜层与表面装饰层之间或中间电加热膜层与背部覆盖保护层之间设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由填充于中间电加热膜层与表面装饰层之间或中间电加热膜层与背部覆盖保护层之间的导热胶质或导热脂质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温控的电暖气,其特征在于:所述低电压透明电热膜,包括透明基材、透明导电层、电极;电极由汇流条和内电极构成,内电极由汇流条相向延伸形成叉指电极;汇流条接电源的正极或负极,使得两相邻的内电极极性相反,通电时正极汇流条提供的电流由各正极内电极流入对应负极内电极最终全部汇入负极汇流条;电极位于透明导电层上且与透明导电层电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温控的电暖气,其特征在于:所述低电压透明电热膜在透明导电层两面分别设置正、负两套电极,这两套电极的内电极错开一定距离,即正、负叉指电极分别置于透明导电层两侧,形成被透明导电层隔开的叉指电极,保证电流均匀通过透明导电层,这样可进一步保证加热的均匀性。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智能温控的电暖气,其特征在于:透明电热膜最终升温温度、起始温度、供电电压、两内电极间距和透明导电层的方块电阻符合如下公式:
T=kU2/d2R+t(1)
其中:
t——起始温度,单位为℃;
T——电热膜升温所至最终升温温度,单位为℃;
U——供电电压,单位为V,U≤12V...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冠平朱惠忠
申请(专利权)人:冯冠平朱惠忠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