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谌绍林专利>正文

一种气管切开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67979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22 19: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管切开导管,包括气管切开导管上端的固定舌头、附设在气管切开导管侧壁外环的气囊,还包括气囊下吸引管,所述气囊下吸引管的管体嵌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侧壁的外表面,气囊下吸引管的一端于气囊底部的气管切开导管侧壁处与外界相通,气囊下吸引管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顶面处伸出并连有第一负压吸引接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吸痰完全,不易堵管,降低了感染的几率;且还可持续供氧,特别是在更换无菌敷料及各种气管切开操作时,脱机后持续供氧,氧气管不会脱落,以保证供氧效果,且保障了各项护理操作的无菌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管切开导管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的气管切开导管1 一般包括气囊充气管7和吸氧管5和附设在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外环的气囊2,其中气囊充气管7的管体紧附气管切开导管1的侧壁,气囊充气管7的一端开口设在气囊2内,气囊充气管7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11顶面处伸出并连有气囊充气阀8 ;吸氧管5的管体紧附气管切开导管1的侧壁,吸氧管5的一端与气管切开导管1内腔相通,吸氧管5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11顶面处伸出并连有供氧接口 6。当患者使用气管切开导管1进行辅助呼吸时,有可能出现气管内痰液阻碍呼吸的情况,此时需要在气管切开导管1内插入吸痰管,直到吸痰管的端头探出气管切开导管1末端,进行吸痰操作。现有的气管切开导管1的结构导致吸痰操作具有以下局限性:1.吸痰不完全。由于气管切开导管1末端离气囊2底部仍有一部分的空隙,形成死角,痰液聚集于此死角,不能吸出,从而导致细菌在此停留,形成细菌库,最终感染扩散,甚至导致肺炎。2.气囊2顶部的痰液或误吸液无法通过吸痰管吸出,当量较多时,就容易流到气囊2以下,引起肺部感染,这是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因素。3.吸氧管5在气管切开导管1内的开口位于气管切开导管1中段或末端,虽然解决了吸痰时不间断供氧和脱机后持续供氧的问题,但容易造成痰痂堵塞吸氧管5,且处理起来困难,如果用冲洗法,则可能导致痰痂脱落于气管切开导管1内或往下行,引起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
技术实现思路
使用现有的气管切开导管进行辅助呼吸时,吸痰不完全,容易造成感染并导致肺炎。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了的气管切开导管。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管切开导管,包括气管切开导管上端的固定舌头、附设在气管切开导管侧壁外环的气囊,还包括气囊下吸引管,所述气囊下吸引管的管体嵌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侧壁的外表面,气囊下吸引管的一端于气囊底部的气管切开导管侧壁处与外界相通,气囊下吸引管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顶面处伸出并连有第一负压吸引接头。借由此结构,可以通过气囊下吸引管进行持续吸引或间断吸引,以吸尽气囊底部死角区域的痰液。进一步地,包括声门下吸引管,所述声门下吸引管的管体嵌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侧壁的外表面,声门下吸引管的一端于气囊顶部的气管切开导管侧壁处与外界相通,声门下吸引管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顶面处伸出并连有第二负压吸引接头。借由此结构,可以通过声门下吸引管进行持续吸引或间断吸引,以吸尽气囊顶部的痰液或误吸液。进一步地,包括吸氧管,所述吸氧管的管体嵌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侧壁的外表面,吸氧管的一端于气管切开导管顶端往下lcm~2cm的气管切开导管侧壁处与气管切开导管内腔相通,吸氧管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顶面处伸出并连有供氧接口。借由此结构,发生堵管的几率较小,且如果发生堵管也好处理。可以将一根棉签置于气管切开导管内腔中吸氧管的开口处,用注射器在吸氧管另一端的开口用生理盐水进行少量冲洗,冲洗液会留在棉签上,即可通畅,且减少逆行感染的几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吸痰完全,不易堵管,降低了感染的几率;且还可持续供氧,特别是在更换无菌敷料及各种气管切开操作时,脱机后持续供氧,氧气管不会脱落,以保证供氧效果,且保障了各项护理操作的无菌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气管切开导管结构不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气管切开导管,2为气囊,3为气囊下吸引管,4为声门下吸引管,5为吸氧管,6为供氧接口,7为气囊充气管,8为气囊充气阀,9为第一负压接头,10为第二负压接头,11为固定舌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适应临床的需要,将气囊下吸引管、声门下吸引管和吸氧管进行组合,设计了多种结构。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包括气管切开导管1上端的固定舌头11、附设在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外环的气囊2,还包括气囊下吸引管3,所述气囊下吸引管3的管体嵌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的外表面,气囊下吸引管3的一端于气囊2底部的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处与外界相通,气囊下吸引管3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11顶面处伸出并连有第一负压吸引接头9。包括气囊充气管7,其中气囊充气管7的管体嵌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的外表面,气囊充气管7的一端开口设在气囊2内,气囊充气管7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11顶面处伸出并连有气囊充气阀8。因为圆锥形的气囊2的效果比标准球状、圆柱形状要好,故气管切开导管2的气囊2采用圆锥形的气囊2。如图3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在图2的基础上,增加了声门下吸引管4,所述声门下吸引管4的管体嵌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的外表面,声门下吸引管4的一端于气囊2顶部的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处与外界相通,声门下吸引管4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11顶面处伸出并连有第二负压吸引接头10。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在图2的基础上,增加了吸氧管5,所述吸氧管5的管体嵌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的外表面,吸氧管5的一端于气管切开导管1顶端往下lcm~2cm的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处与气管切开导管1内腔相通,吸氧管5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11顶面处伸出并连有供氧接口 6。如图5所示为本技术的第四个实施例,综合了以上几种情况,包括气囊下吸引管3、声门下吸引管4、吸氧管5和气囊充气管7。还可以在图2至图5的每个接头上分别标有该接头对应的管道的名称,以方便识别操作。气管切开导管1的外侧面标有刻度,以方便识别和操作。【主权项】1.一种气管切开导管,包括气管切开导管(1)上端的固定舌头(11 )、附设在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外环的气囊(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囊下吸引管(3),所述气囊下吸引管(3)的管体嵌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的外表面,气囊下吸引管(3)的一端于气囊(2)底部的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处与外界相通,气囊下吸引管(3)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11)顶面处伸出并连有第一负压吸引接头(9)。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声门下吸引管(4),所述声门下吸引管(4)的管体嵌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的外表面,声门下吸引管(4)的一端于气囊(2)顶部的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处与外界相通,声门下吸引管(4)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11)顶面处伸出并连有第二负压吸引接头(1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氧管(5),所述吸氧管(5)的管体嵌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的外表面,吸氧管(5)的一端于气管切开导管(1)顶端往下lcm~2cm的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处与气管切开导管(1)内腔相通,吸氧管(5)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11)顶面处伸出并连有供氧接口(6)。【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气管切开导管,包括气管切开导管上端的固定舌头、附设在气管切开导管侧壁外环的气囊,还包括气囊下吸引管,所述气囊下吸引管的管体嵌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侧壁的外表面,气囊下吸引管的一端于气囊底部的气管切开导管侧壁处与外界相通,气囊下吸引管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顶面处伸出并连有第一负压吸引接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吸痰完全,不易堵管,降低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管切开导管,包括气管切开导管(1)上端的固定舌头(11)、附设在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外环的气囊(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囊下吸引管(3),所述气囊下吸引管(3)的管体嵌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的外表面,气囊下吸引管(3)的一端于气囊(2)底部的气管切开导管(1)侧壁处与外界相通,气囊下吸引管(3)的另一端在固定舌头(11)顶面处伸出并连有第一负压吸引接头(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谌绍林姚珺马军亮
申请(专利权)人:谌绍林姚珺马军亮湖南医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