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风扇,包括:一前壳体,位于所述前壳体中间设有第一穿孔;一后壳体,位于所述后壳体中间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相对应前壳体上的所述第一穿孔,所述后壳体通过多个第一螺固元件与前壳体连接;一后罩,使后罩定位于前壳体第一穿孔与后壳体第二穿孔内;一马达,设于后罩固定座内,马达转轴穿过固定座底部组接一个扇叶,位于固定座开口上设有一马达固定盖;以及一前罩,位于前罩内周缘上设有多个卡块,所述多个卡块与前述后罩内周缘上的多个滑槽相对应,且所述多个卡块与多个滑槽利用旋转结合,使前罩与后罩连成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易且容易组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风扇。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一种电风扇如图1所不,该电风扇设有一框座10,位于所述框座10内设有支架11,支架11中间形成有第一马达14a、由第一马达14a形成的第一固定座12a、第二马达14以及由第二马达14b形成的第二固定座12b,位于第一马达14a转轴上设有扇叶15,一后罩16通过螺固元件13固定于框座10后方,框座10前方设有一前罩17,所述前罩17通过转盘18连接第二马达4b,使前罩17可以做360度旋转。此种现有技术的电风扇于实际使用时,尚有以下缺失:1.结构复杂,材料成本高。2.前后罩不易拆卸与组装。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在潜心研究与深入构思后,经多次研发终于专利技术出一种结构简易且容易组装的电风扇。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一种电风扇,其结构简易,且容易组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创造高经济效益。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种电风扇,包括:—前壳体,位于所述前壳体中间设有第一穿孔,位于所述第一穿孔两侧壁设有第一固定槽及第二固定槽,位于所述前壳体内侧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柱;—后壳体,位于所述后壳体中间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相对应前壳体上的所述第一穿孔,位于所述第二穿孔两侧壁上设有第三固定槽即第四固定槽;位于所述后壳体内侧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固定柱对应的第二固定柱,所述后壳体通过多个第一螺固元件与前壳体连接;—后罩,位于所述后罩中间设有固定座,位于后罩外周缘两侧设有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位于后罩内周源上设有多个滑槽,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前壳体的第一固定槽与后壳体的第三固定槽内,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于前壳体的第二固定槽与后壳体的第四固定槽内,使后罩定位于前壳体第一穿孔与后壳体第二穿孔内;—马达,设于后罩固定座内,马达转轴穿过固定座底部组接一个扇叶,位于固定座开口上设有一马达固定盖;以及—前罩,位于前罩内周缘上设有多个卡块,所述多个卡块与前述后罩内周缘上的多个滑槽相对应,且所述多个卡块与多个滑槽利用旋转结合,使前罩与后罩连成一体。优选地,所述后壳体内侧的邻近第三固定槽之处设有两个第三固定柱,位于两个第三固定柱上设有角度调整元件。优选地,所述后罩由外周缘向固定座开口延伸呈斗笠状,固定座由开口向后罩中心延伸呈圆形状凹槽。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由于结构简易,且容易组装,因此,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创造高经济效益。【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电风扇剖视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分解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组合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组装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后壳体与角度调整元件固定示意图。现有技术电风扇序号与对应名称:10框座;11支架;12a—第一固定座;12b—第二固定座;13螺固元件;14a—第一马达;14b—第二马达;15---扇叶;16---后罩;17---前罩。本技术电风扇序号与对应名称:20电扇结构;21前壳体;211—第一穿孔;212—第一固定槽;213—第二固定槽;214—第一固定柱;22后壳体;221—第二穿孔;222—第三固定槽;223—第四固定槽;224—第二固定柱;225—第二固定柱;23---第一螺固兀件;24---角度调整兀件;25第二螺固元件;26前罩;261—卡块;27后罩;271—固定座;272—第一固定部;273—第二固定部;274—滑槽;28---马达;29---固定盖;30---扇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优选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见图2至图7所示的一种电风扇20,主要由前壳体21、后壳体22、多个第一螺固元件23、角度调整元件24、两个第二螺固元件25、前罩26、后罩、后罩27、马达28、马达固定盖29及扇叶30所组成。其中第一螺固元件或第二螺固元件例如可以是螺钉或螺栓。请参见图6所示,所述前壳体21中间设有第一穿孔211,位于第一穿孔211两侧壁上设有半圆形第一固定槽212及第二固定槽213,位于前壳体21内侧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柱214。请参见图7所示,所述后壳体2中间设有第二穿孔中间221,所述第二穿孔221大小相对应前壳体21上的第一穿孔211,位于第二穿孔221两侧壁上设有半圆形第三固定槽222及第四固定槽223,位于后壳体22内侧设有多个与第一固定柱214相对应的第二固定柱224,通过多个第一螺固元件23对应旋入第一固定柱214和第二固定柱224使所述后壳体22与前壳体21固定连接,所述后壳体22内侧的邻近第三固定槽222之处设有两个第三固定柱225。再请参见图7所示,所述角度调整元件24,其是通过第二螺固元件25固定于前述邻近第三槽222之处的两个第三固定柱225上,使风扇可以上下调整送风角度。再请参见图4所示,所述后罩27呈网状,中间设有固定座271,后罩27网片由外周缘向固定座271开口延伸呈斗笠状,所述固定座271由开口向后罩27中心延伸呈圆形状凹槽,位于固定座271内为马达28,马达28转轴穿过固定座271底部组接一个扇叶30,位于固定座271开口上组设有马达固定盖29,此外,位于后罩27外周缘两侧设有第一固定部272及第二固定部273,位于后罩27内周缘上设有多个滑槽274,所述第一固定部272设置于前壳体21上的第一固定槽212与后壳体22上的第三固定槽222内,所述第二固定部273设置于前壳体21上的第二固定槽213与后壳体22上的第四固定槽223内,使后罩27定位于前壳体21之第一穿孔211与后壳体22之第二穿孔221内。请参见图3至图6所示,所述前罩26呈网状,位于前罩26内周缘上设有多个卡块261,多个卡块261数量与前述后罩27内周缘上的多个滑槽274相对应,且所述前罩26上多个卡块261与后罩27多个滑槽274利用旋转结合,使使前罩26与后罩27连成一体,最后再通过多个第一螺固元件23将前壳体21与后壳体22螺接成本电风扇。本电风扇由于结构简易,且容易组装,因此,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创造高经济效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电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前壳体,位于所述前壳体中间设有第一穿孔,位于所述第一穿孔两侧壁设有第一固定槽及第二固定槽,位于所述前壳体内侧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柱; 一后壳体,位于所述后壳体中间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相对应前壳体上的所述第一穿孔,位于所述第二穿孔两侧壁上设有第三固定槽即第四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前壳体,位于所述前壳体中间设有第一穿孔,位于所述第一穿孔两侧壁设有第一固定槽及第二固定槽,位于所述前壳体内侧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柱;一后壳体,位于所述后壳体中间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相对应前壳体上的所述第一穿孔,位于所述第二穿孔两侧壁上设有第三固定槽即第四固定槽;位于所述后壳体内侧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固定柱对应的第二固定柱,所述后壳体通过多个第一螺固元件与前壳体连接;一后罩,位于所述后罩中间设有固定座,位于后罩外周缘两侧设有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位于后罩内周源上设有多个滑槽,所述第一固定部设置于前壳体的第一固定槽与后壳体的第三固定槽内,所述第二固定部设置于前壳体的第二固定槽与后壳体的第四固定槽内,使后罩定位于前壳体第一穿孔与后壳体第二穿孔内;一马达,设于后罩固定座内,马达转轴穿过固定座底部组接一个扇叶,位于固定座开口上设有一马达固定盖;以及一前罩,位于前罩内周缘上设有多个卡块,所述多个卡块与前述后罩内周缘上的多个滑槽相对应,且所述多个卡块与多个滑槽利用旋转结合,使前罩与后罩连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怀碧,
申请(专利权)人:邓怀碧,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