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宁波大学专利>正文

管角螺的工厂化育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730023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6 13: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管角螺的工厂化育苗方法,采集健壮、肥满、较大、较重的亲螺,用圆形网袋加塑料筐在浙江沿海海湾中暂养待产,自然繁殖得到卵荚,卵荚放置于浮在孵化池的塑料筛筐中,在适宜水温、盐度、pH、卵荚密度下孵化30~60d,前20d孵化时需遮阳,接着2~3d孵化池阳光直射,然后孵化池再遮阳,可以提高孵化率,孵化率约为90%,同时孵化的稚螺降低死亡率,稚螺移入池底与池壁长满底栖硅藻的培育池中培育,在适宜水温、盐度、pH、稚螺密度、投喂带壳缢蛏肉、换水、翻池等条件下,培育20多日,就可以出苗,育成率达80%以上,这样可以大量培育出稚螺,有利于自然放养,恢复管角螺资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采集健壮、肥满、较大、较重的亲螺,用圆形网袋加塑料筐在浙江沿海海湾中暂养待产,自然繁殖得到卵荚,卵荚放置于浮在孵化池的塑料筛筐中,在适宜水温、盐度、pH、卵荚密度下孵化30~60d,前20d孵化时需遮阳,接着2~3d孵化池阳光直射,然后孵化池再遮阳,可以提高孵化率,孵化率约为90%,同时孵化的稚螺降低死亡率,稚螺移入池底与池壁长满底栖硅藻的培育池中培育,在适宜水温、盐度、pH、稚螺密度、投喂带壳缢蛏肉、换水、翻池等条件下,培育20多日,就可以出苗,育成率达80%以上,这样可以大量培育出稚螺,有利于自然放养,恢复管角螺资源。【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角螺繁育,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管角螺(Zfeffiifiz1SW1S tuba Gmelin)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蓝螺科(Galeodidae),角螺属 illetnifusus),为浅海经济型腹足类,主要分布在中国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和海南各省的沿海11?40m的软泥和泥沙质的海底,其个体大、味美、营养丰富,具有滋补功效,且肌肉中糖蛋白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属名贵海鲜。近年来由于海区污染及人类的过度捕捉,导致管角螺资源日趋枯竭。目前对管角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的繁殖发育及人工促熟等,对大规模工厂化的育苗未见公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大量培育出稚螺,有利于自然放养,恢复管角螺资源。 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步骤如下:(1)3月下旬月上旬,在浙江沿海采集健壮、肥满、螺壳高至少12cm、体重至少150g的亲螺,所述亲螺中雌螺与雄螺的比例为1:2?3,将亲螺放入直径为7(T80 cm的圆形网袋中,所述圆形网袋的孔径为f 2cm,所述圆形网袋中亲螺的总重量为1Γ16 kg,扎紧袋口,将圆形网袋放入高5(T60 cm的塑料筐,在水质优良,盐度24?33、水温15?201:,风浪较少的浙江沿海海湾中,用2?4 m的绳子将塑料筐吊在伐架上暂养待产,自然繁殖得到卵荚;卵荚产于塑料筐中便于收集;(2)5月中旬飞月上旬,用薄刀片逐一轻轻地将刚产出f 2d的卵荚刮下,放入直径60cm、高20 cm的塑料筛筐中,每个塑料筛筐放置卵荚4(Γ50个,将塑料筛筐浮于水深f 1.5m的孵化池中,在水质清澈,无污染,水温18?30 °C,盐度为2(Γ30,ρΗ 7.8?8.1,连续充气条件下孵化30?60 d ;水温21?30 °C,盐度25?27时较好;(3)孵化时隔:Γ7d更换全部海水一次,隔2?3d清理坏死的卵囊,前20 d孵化时,孵化池遮阳,接着2?3 d孵化池阳光直射孵化,然后孵化池再遮阳孵化;阳光直射2?3 d,孵化池中卵荚表面会生长一层硅藻,利于孵化出膜的稚螺可以直接舔食生长卵荚表面的硅藻,可大大提高育成率;(4)孵化30d后开始孵化出稚螺,将隔天的稚螺移入池底与池壁长满底栖硅藻的培育池中培育,培育池水深0.8?I m,水温为18?32 °C,盐度为15?30,pH 7.8?8.1,连续充气,Γ13日龄稚螺时培育密度为500(Γ7000个/m2,14?20日龄稚螺时培育密度为300(Γ4000个/m2,21?30日龄稚螺,培育密度为1000?2000个/m2 ;水温为22?28 °C,盐度为25?30时较好; (5)培育第三天起每天投喂带壳缢蛏肉,每天带壳缢蛏肉投饵量为稚螺总重量的20?40%,分早晚各一次投喂,每天换水I次,换水量100%,换水时清除残渣污垢,螺壳高小于Icm前,隔10 d翻池一次,螺壳高I cm以后,隔疒8 d翻池一次,每天巡池:Γ4次,用扫帚将爬离水面的稚螺刷入水中,螺壳高1.(Tl.5cm就可出苗。翻池使其均匀分布,防止稚螺自相残杀,稚螺刷入水中可以防止稚螺被太阳晒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采集健壮、肥满、较大、较重的亲螺,用圆形网袋加塑料筐在浙江沿海海湾中暂养待产,自然繁殖得到卵荚,卵荚放置于浮在孵化池的塑料筛筐中,在适宜水温、盐度、pH、卵荚密度下孵化3(T60 d,前20 d孵化时需遮阳,接着2?3 d孵化池阳光直射,然后孵化池再遮阳,可以提高孵化率,孵化率约为90%,同时孵化的稚螺降低死亡率,稚螺移入池底与池壁长满底栖硅藻的培育池中培育,在适宜水温、盐度、pH、稚螺密度、投喂带壳缢蛏肉、换水、翻池等条件下,培育20多日,就可以出苗,育成率达80%以上,这样可以大量培育出稚螺,有利于自然放养,恢复管角螺资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步骤如下:Cl) 3月下旬月上旬,在浙江沿海采集健壮、肥满、螺壳高至少12cm、体重至少150g的亲螺,亲螺中雌螺与雄螺的比例为1:2?3,将亲螺放入直径为7(T80 cm的圆形网袋,圆形网袋的孔径为f 2cm,圆形网袋中亲螺的总重量为1Γ16 kg,扎紧袋口,将圆形网袋放入高5(T60 cm的塑料筐,在水质优良,盐度24?33、水温15?20°C,风浪较少的浙江沿海海湾中,用2?4 m的绳子将塑料筐吊在伐架上暂养待产,自然繁殖得到卵荚;卵荚产于塑料筐中便于收集;浙江沿海在4月中旬进入繁殖期,5月为繁殖盛期,6月中下旬停止产卵,每个雌螺产卵2?3次,每次产卵囊1(Γ80个(平均20个),每个卵囊最后可孵出稚螺1(Γ30个(平均19 个);(2)5月中旬飞月上旬,用薄刀片逐一轻轻地将刚产出f2d的卵荚刮下,放入直径60cm、高20 cm的塑料筛筐中,每个塑料筛筐放置卵荚4(Γ50个,将塑料筛筐浮于水深f 1.5m的孵化池中,在水质清澈,无污染,水温18?30 °C,盐度为2(Γ30,ρΗ 7.8?8.1,连续充气条件下孵化3(T60 d ;水温2广30 °C,盐度25?27时较好;海水经过沉淀、砂滤,达到水质清澈要求;(3)孵化时隔:Γ7d更换全部海水一次,隔2?3d清理坏死的卵囊,前20 d孵化时,孵化池遮阳,接着2?3 d孵化池阳光直射孵化,然后孵化池再遮阳孵化,孵化率约为90% ;阳光直射2?3 d,孵化池中卵荚表面会生长一层硅藻,利于孵化出膜的稚螺可以直接舔食生长卵荚表面的硅藻,可大大提高育成率;破裂的卵囊,卵囊内的营养液流出,极易滋生细菌,发生霉变,导致卵囊内的卵无法正常发育,出现死亡;因此各池孵化的卵囊隔2?3d全部挑选一边,剔除霉变、坏死卵囊,以免发生交叉感染;(4)孵化30d后开始孵化出稚螺,将隔天的稚螺移入池底与池壁长满底栖硅藻的培育池中培育,培育池水深0.8?I m,水温为18?32 °C,盐度为15?30,pH 7.8?8.1,连续充气,Γ13日龄稚螺时培育密度为500(Γ7000个/m2,14?20日龄稚螺时培育密度为300(Γ4000个/m2,21?30日龄稚螺,培育密度为1000?2000个/m2 ;水温为22?28 °C,盐度为25?30时较好;底栖硅藻可以在稚螺培育前5?10天接种培育;(5)培育第三天起每天投喂带壳缢蛏肉,每天带壳缢蛏肉投饵量为稚螺总重量的20?40%,分早晚各一次投喂,每天换水I次,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管角螺的工厂化育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3月下旬~4月上旬,在浙江沿海采集健壮、肥满、螺壳高不低于12cm、体重不小于150g的亲螺,所述亲螺中雌螺与雄螺的比例为1:2~3,将亲螺放入直径为70~80 cm的圆形网袋中,所述圆形网袋的孔径为1~2cm,所述圆形网袋中亲螺的总重量为14~16 kg,扎紧袋口,将圆形网袋放入高50~60 cm的塑料筐,在水质优良,盐度24~33、水温15~20℃,风浪较少的浙江沿海海湾中,用2~4 m的绳子将塑料筐吊在伐架上暂养待产,自然繁殖得到卵荚;(2)5月中旬~6月上旬,用薄刀片逐一轻轻地将刚产出1~2d的卵荚刮下,放入直径60 cm、高20 cm的塑料筛筐中,每个塑料筛筐放置卵荚40~50个,将塑料筛筐浮于水深1~1.5 m的孵化池中,在水质清澈,无污染,水温18~30 ℃,盐度为20~30,pH 7.8~8.1,连续充气条件下孵化30~60 d;(3)孵化时,隔3~7 d更换全部海水一次,隔2~3d清理坏死的卵囊,前20 d孵化时,孵化池遮阳,接着2~3 d孵化池阳光直射孵化,然后孵化池再遮阳孵化;(4)孵化30 d后开始孵化出稚螺,将隔天的稚螺移入池底与池壁长满底栖硅藻的培育池中培育,培育池水深0.8~1 m,水温为18~32 ℃,盐度为15~30, pH 7.8~8.1,连续充气,1~13日龄稚螺时培育密度为5000~7000个/m2 ,14~20日龄稚螺时培育密度为3000~4000个/m2 , 21~30日龄稚螺,培育密度为1000~2000个/m2;(5)培育第三天起每天投喂带壳缢蛏肉,每天带壳缢蛏肉投饵量为稚螺总重量的20~40%,分早晚各一次投喂,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100%,换水时清除残渣污垢,螺壳高小于1 cm前,隔10 d翻池一次,螺壳高1 cm以后,隔7~8 d翻池一次,每天巡池3~4次,用扫帚将爬离水面的稚螺刷入水中,螺壳高1.0~1.5cm就可出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瑞冰蒋霞敏阮鹏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