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28021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5 16: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其中,机体包括壳体、四个通风口及第一、第二风轮,四个通风口分别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口、第三通风口及第四通风口,壳体内且位于第一风轮的上方形成有腔室,第一风轮的入风口与第一通风口相连通,第一风轮的出风口与腔室相连通,腔室上开设有第一、第二闸口,第一、第二闸口上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第二百叶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选择性地驱动两个百叶组之一打开的驱动机构,该新风换气设备形成三个气流通道,为实现多运行模式做准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空间内环境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 设备。
技术介绍
传统的单风机换气装置工作原理为连接风机的连接管联通空间内外,根据连接管 连接在风机的出风口与进风口分别实现单向从空间外吸入新鲜空气或者单向向空间外排 气,功能单一。 因此,上述换气装置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 中的换气装置存在的工作模式单一的问题。 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其包括一机体,所 述机体包括壳体、开设于所述壳体上的四个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风轮和第二 风轮及驱动所述第一风轮及所述第二风轮转动的动力机构,四个所述通风口包括第一通风 口、第二通风口、第三通风口及第四通风口,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的上方形成 有一个腔室,所述第一风轮的入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风轮的出风口与 所述腔室相连通,所述腔室上开设有第一闸口和第二闸口,所述第一闸口上转动连接有第 一百叶组,所述第二闸口上转动连接有第二百叶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选择性地驱动所述 第一百叶组和所述第一百叶组二者之一打开的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通风口仅选择性地通过 所述腔室的所述第一闸口与所述第二闸口连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 风轮、所述腔室及所述第四通风口于所述第一百叶组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气流通道, 所述第三通风口、所述第二风轮及所述第二通风口相互连通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 通风口、所述第一风轮、所述腔室、所述第二风轮、所述第二通风口于所述第二百叶组打开 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三气流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闸口开设于所述腔室的顶壁上,所述第二闸口开设于所述腔 室的一个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三角件、驱动连接于所述三角件的第一角上的驱动 电机、枢接于所述三角件的第二角上的长条第一枢接件及枢接于所述三角件的第三角上的 长条第二枢接件;所述第一百叶组的各个第一百叶的第一侧枢接于所述第一闸口的一侧, 所述第一百叶组的各个第一百叶的第二侧枢接于所述第一闸口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百叶组 的各个第一百叶的第一侧于另外一个枢接位置处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件上;所述第二百叶 组的各个第二百叶的第一侧枢接于所述第二闸口的一侧,所述第二百叶组的各个第二百叶 的第二侧枢接于所述第二闸口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百叶组的各个第二百叶的第一侧于另外 一个枢接位置处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枢接件与所述三角件的枢接处为长条形槽,所述第二枢接件 与所述三角件的枢接处为长条形槽。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具有两个输出轴的电机,所述第一风轮与其中一个 所述输出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二风轮与另外一个所述输出轴同轴连接;或者,所述动力机构 包括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一风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二电 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风轮同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机体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具 有交叉且互相不影响的两个空气流道,其中一个所述空气流道于所述第一闸口打开时连通 所述腔室及所述第四通风口,另外一个所述空气流道连通所述第三通风口及所述第二通风 □ 〇 进一步地,所述机体为第一机体,所述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还包括第二机 体,所述第一机体与所述第二机体相连通,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第二机体相连通,所述第 二气流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二机体,所述第三气流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二机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机体置于空间外,所述第二机体置于空间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三气流通道中,于靠近所述第二通风口 的入风口位置连通有制氧部件,所述制氧部件具有通风道,该通风道均与所述第二气流通 道和所述第三气流通道相连通。 本技术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在结构上具备三条气流通道,即第一气 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及第三气流通道,通过这三条气流通道使新风换气设备的多运行模 式成为可能,并且在后续的使用中,确实存在四种运行模式,即执行空间内空气强排、执行 空间外空气强送、执行空气空间内循环、执行外循环,用户可以根据空间内空气的品质选择 运行其中一种运行模式,用户体验更佳。【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的第一机体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图2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的第一机体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图3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的第一机体的进一步地部分分解图。 图5是图4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的第一机体的进一步地部分分解图。 图6是图5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的第一机体的进一步地部分分解图。 图7是图6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的第一机体的腔室、第一百叶组、第二百 叶组及驱动机构的分解图。 图8是图7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1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的第二机体的立体组装图。 图10示出了图1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执行空间内空气强排运行模式。 图11示出了图1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执行外循环运行模式。 图12示出了图1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执行空气空间内循环运行模式。 图13示出了图1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执行空间外空气强送运行模式。 上述附图中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请参阅图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100包括一 机体10,所述机体10包括壳体11、开设于所述壳体11上的四个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11 内的第一风轮22和第二风轮23及驱动所述第一风轮22及所述第二风轮23转动的动力 机构21,四个所述通风口包括第一通风口 12、第二通风口 13、第三通风口 14及第四通风口 15。 所述壳体11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22的上方形成有一个腔室40,所述第一风轮 22的入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口 12相连通,所述第一风轮22的出风口与所述腔室40相连 通。 所述腔室40上开设有第一闸口 41和第二闸口 42,所述第一闸口 41上转动连接有 第一百叶组50,所述第二闸口 42上转动连接有第二百叶组60,所述壳体11内设置有选择 性地驱动所述第一百叶组50和所述第一百叶组60二者之一打开的驱动机构70。 所述第一通风口 12仅选择性地通过所述腔室40的所述第一闸口 41与所述第二 闸口 42连通于所述壳体11内,即第一通风口 12仅通地第一闸口 41和第二闸口 42与壳体 内的空间相连通,当第一闸口 41打开时,第一通风口 12通过该第一闸口 41与壳体内的空 间相连通;当第二闸口 42打开时,第一通风口 12通过该第二闸口 42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运行模式的新风换气设备包括一机体,所述机体包括壳体、开设于所述壳体上的四个通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及驱动所述第一风轮及所述第二风轮转动的动力机构,四个所述通风口包括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口、第三通风口及第四通风口,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的上方形成有一个腔室,所述第一风轮的入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一风轮的出风口与所述腔室相连通,所述腔室上开设有第一闸口和第二闸口,所述第一闸口上转动连接有第一百叶组,所述第二闸口上转动连接有第二百叶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选择性地驱动所述第一百叶组和所述第二百叶组二者之一打开的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通风口仅选择性地通过所述腔室的所述第一闸口与所述第二闸口连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风轮、所述腔室及所述第四通风口于所述第一百叶组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第三通风口、所述第二风轮及所述第二通风口相互连通形成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风轮、所述腔室、所述第二风轮、所述第二通风口于所述第二百叶组打开时相互连通形成第三气流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雁琪常志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净万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