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投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727805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5 16: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快递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投递系统,包括语音接收模块、编译码模块以及控制模块;语音接收模块获取语音信息,并将语音信息发送至编译码模块,编译码模块根据语音信息生成数字语音信息,并将数字语音信息发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将数字语音信息与预存语音信息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执行相应的快件投递操作或快件收取操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所述智能投递系统,更快捷地操作智能投递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快递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投递系统
技术介绍
快递业务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能投递箱随之应运而生,但智能投递箱操作流程都是手工操作,其中包括:1)快递员存放包裹时,首先在按键面板上输入账号和密码,然后智能投递箱打开柜门,快递员再进行存储包裹操作;2)用户取包裹时,首先在按键面板上输入取件密码,然后智能投递箱打开柜门,用户再进行取包裹操作。然而现有的操作流程在实际情况中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不便,例如,当手里有很多东西的时候,就会导致没有多余的手来进行操作,或者有时候进行手工操作时候容易错误输入。为此,为了能让用户更方便的操作,是提高服务质量所必须考虑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投递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的智能投递箱手工操作容易出错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投递系统,包括语音接收模块、编译码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所述语音接收模块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五输入端、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六输入端、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七输入端以及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八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五输出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六输出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九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四输出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十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语音接收模块获取语音信息,并将所述语音信息发送至所述编译码模块,所述编译码模块根据所述语音信息生成数字语音信息,并将所述数字语音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将所述数字语音信息与预存语音信息进行匹配,并根据所述匹配结果执行相应的快件投递操作或快件收取操作。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从上述本技术可知,由于包括语音接收模块、编译码模块以及控制模块;语音接收模块获取语音信息,并将语音信息发送至编译码模块,编译码模块根据语音信息生成数字语音信息,并将数字语音信息发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将数字语音信息与预存语音信息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执行相应的快件投递操作或快件收取操作,因此,实现了更快捷地操作智能投递箱。【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投递系统的一种模块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投递系统的另一种模块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投递系统的示例电路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智能投递系统的一种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语音接收模块01、编译码模块02以及控制模块03。语音接收模块01与编译码模块02的第五输入端、编译码模块02的第六输入端、编译码模块02的第七输入端以及编译码模块02的第八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03的第一输出端与编译码模块0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03的第一输入端与编译码模块02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控制模块03的第五输出端与编译码模块02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03的第六输出端与编译码模块02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03的第二输出端与编译码模块02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03的第三输出端与编译码模块02的第九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03的第四输出端与编译码模块02的第十输入端连接,控制模块03的第二输入端与编译码模块02的第三输出端连接。语音接收模块01获取语音信息,并将语音信息发送至编译码模块02,编译码模块02根据语音信息生成数字语音信息,并将数字语音信息发送至控制模块03,控制模块03将数字语音信息与预存语音信息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执行相应的快件投递操作或快件收取操作。如图2所示,智能投递系统还包括显示模块04、无线网络传输模块05以及电源模块06。显示模块04和无线网络传输模块05均与控制模块06连接,电源模块06的第一输出端与编译码模块02的第十八输入端连接,电源模块06的第二输出端与编译码模块02的第十五输入端和编译码模块02的第十六输入端连接,电源模块06的第三输出端与编译码模块02的第十七输入端连接。显示模块04对匹配结果和操作进行显示,无线网络传输模块05将操作通过无线网络发送至上位机,电源模块06对编译码模块02进行供电。如图3所示,电源模块06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一电阻R1以及第二电阻R2。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和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均与第一电源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第一端以及第十七电容C17的第一端为电源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第二端以及第十七电容C17的第二端共接于电源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以及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为电源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以及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为电源模块的第三输出端。如图3所示,控制模块03为微处理器U1。微处理器U1的时钟端CLOCK为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微处理器U1的IIS总线串行数据输入端I2SSDI为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微处理器U1的IIS总线时钟端I2SSCLK为控制模块的第五输出端,微处理器U1的IIS总线通道时钟选择端I2SLRCK为控制模块的第六输出端,微处理器U1的IIS总线串行数据输出端I2SSD0为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微处理器U1的第一通用数据输入输出端GPA0为控制模块的第三输出端,微处理器U1的第二通用数据输入输出端GPA1为控制模块的第四输出端,微处理器U1的第三通用数据输入输出端GPA2为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具体实施中,微处理器U1的型号可以为S3C2400。如图3所示,编译码模块02包括音频编译码器U2、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以及第七电阻R7 ;音频编译码器U2的系统时钟端SYSCLK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为编译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音频编译码器U2的数据输出端DATA0为编译码模块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投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语音接收模块、编译码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所述语音接收模块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五输入端、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六输入端、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七输入端以及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八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五输出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六输出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三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四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九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四输出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十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语音接收模块获取语音信息,并将所述语音信息发送至所述编译码模块,所述编译码模块根据所述语音信息生成数字语音信息,并将所述数字语音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将所述数字语音信息与预存语音信息进行匹配,并根据所述匹配结果执行相应的快件投递操作或快件收取操作;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的时钟端为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所述微处理器的IIS总线串行数据输入端为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微处理器的IIS总线时钟端为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五输出端,所述微处理器的IIS总线通道时钟选择端为所述控制模块的第六输出端,所述微处理器的IIS总线串行数据输出端为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一通用数据输入输出端为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三输出端,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二通用数据输入输出端为所述控制模块的第四输出端,所述微处理器的第三通用数据输入输出端为所述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编译码模块包括音频编译码器、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四电容、第十五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以及第七电阻;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系统时钟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 电阻的第二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数据输出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位时钟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字选择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三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数据输入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四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抽选过滤器溢出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第一左声道模数转换端与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五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第一右声道模数转换端与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六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第二左声道模数转换端与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七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第二右声道模数转换端与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二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八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L3总线模式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九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L3总线时钟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十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L3总线数据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三输出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L3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参考电压端与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左声道数模转换端与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四输出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右声道数模转换端与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五输出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快速静音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十一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自动增益控制状态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十二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第一测试控制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十三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第二测试控制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十四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模数转换模拟接地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数模转换模拟接地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模数转换负极参考电压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数字接地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共接于电源地,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模数转换模拟电源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十五输入端,所述音 频编译码器的模数转换正极参考电压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十六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数字电源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十七输入端,所述音频编译码器的数模转换模拟电源端为所述编译码模块的第十八输入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璐陈俊向学科邹素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前海万象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