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懿成专利>正文

一种菌类管道栽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715852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14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菌类管道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水平设置的供给总管,供给总管的一端为连接有营养液雾化供给装置的进口端,另一端为封闭设置的封闭端;若干垂直设置的供给支管,供给支管的上端与供给总管连通,供给支管的下端设置有通气孔;在供给支管的外表面沿其轴向均匀分布有数组培养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在于:采用供给总管、供给支管来为菌种提供雾化的营养液,供给集中,分布均匀,透氧率高,单位面积产量高,制种时间短,且只需草、木屑等来做培养基,生产成本低,适口性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菌类栽培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菌类管道栽培装置
技术介绍
菌类是个庞大的家族,它无处不在;现在,已知的菌类大约有10多万种。菌类植物结构单简,没有根、茎、叶等器官,一般不具有叶绿素等色素,大多营异养生活。食用菌是菌类中的一种,其一般指真菌中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并能供食用或药用的种类。在进行食用菌或其他菌类栽培中,主要采用地载和袋栽的方式,其中,地栽占地面积,单位大面积容量低,制种时间长,成本较高;而袋栽虽然相对单位面积容量大,但透氧率低,且管理和保湿有一定的困难。目前也出现了一种气雾栽培方式,例如中国专利号CN201420767837公开了菌类种植用雾化栽培装置,其是利用喷雾装置将营养液雾化为小雾滴状,来对菌种提供养分,该种栽培方式能使作物产量成倍增长。但目前公知的雾化栽培装置均采用直喷式供液方式,即营养液雾化后直接喷洒在封闭的大棚或者菌房内,营养液供给不集中,浪费较严重;或者采用雾化喷头直接对准菌种喷洒,易造成局部供液均匀,影响制种质量。因此,研发一种新型的透氧率高、制种时间短且产量高的菌类栽培装置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透氧率高、制种时间短且产量高的菌类栽培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菌类管道栽培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包括至少一水平设置的供给总管,供给总管的一端为连接有营养液雾化供给装置的进口端,另一端为封闭设置的封闭端;若干垂直设置的供给支管,供给支管的上端与供给总管连通,供给支管的下端设置有通气孔;在供给支管的外表面沿其轴向均匀分布有数组培养管,各组内的培养管以供给支管的轴线为中心呈阵列分布在供给支管外表面。优选的,所述营养液雾化供给装置包括营养液容器、雾化器和送风风扇,所述雾化器设置在营养液容器的营养液液面以下,营养液容器上具有一个与供给总管进口连通的供液出口,送风风扇设置在营养液容器内或供给总管的进口端。优选的,所述培养管的一端与供给支管连通,另一端为非封闭式管口,并在该非封闭式管口外套装有透气布或者透气袋。优选的,所述培养管的轴线倾斜向下设置,且培养管的非封闭式管口位于培养管与供给支管连通处下方。优选的,所述培养管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80°。优选的,所述通气孔设置在供给支管下端的侧面。优选的,所述供给总管和供给支管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正多边形。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中,营养液通过雾化器雾化成小液滴后通过供给总管送至供给支管内,并均匀的分布到各个培养管中,由培养管中的菌附着物进行吸收,实现菌种的营养供给;采用这种方式,营养液雾化后由管道直接供给,供给集中,且绝大部分由培养管内的菌附着物吸收并提供给菌种,不存在营养液浪费现象,且营养液分布均匀。(2)营养管采用合适的倾斜角度连接在供给支管上,并在其外端采用包裹透气布或袋的非封闭式管口,雾化营养液供给均匀,透氧率高。(3)通气孔设置在供给支管下端侧面,避免雾化的营养液随空气在供给支管内短路直接排出,提高营养液利用率。(4)采用本技术中的菌种栽培装置,其即具有袋栽单位面积容量大、产量高的优点,同时制种时间短、透氧率高,且只需草、木肩等来做培养基,生产成本低,适口性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菌类管道栽培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菌类管道栽培装置包括一水平设置且横截面为圆形的供给总管1,该供给总管1的一端采用封闭端,另一端连通有营养液雾化供给装置的进口端。 本实施例中,营养液雾化供给装置主要包括营养液容器、雾化器和送风风扇,雾化器采用超声波雾化器或者压缩式雾化器,并将雾化器设置在营养液容器的营养液液面以下,营养液容器上具有一个与供给总管进口连通的供液出口,送风风扇设置在供给总管的进口端。当然送风风扇液可以设置在营养液容器的供液出口处。在供给总管1上分布有若干垂直设置且横截面为圆形的供给支管2,其中,供给支管2的上端与供给总管1连通,供给支管2的下端设置有通气孔3,本实施例中,通气孔3设置在供给支管2下端的侧面。在供给支管2的外表面沿其轴向均匀分布有数组培养管4,培养管4内填充草、木肩等菌附着物。各组内的培养管4以供给支管2的轴线为中心呈阵列分布在供给支管2外表面,本实施例中,每组培养管有四个,呈环形状阵列分布。培养管4的一端与供给支管2连通,另一端为非封闭式管口,并在该非封闭式管口外套装有透气布5或者透气袋。为了让雾化后的营养液更均匀的分布到培养管4中,培养管4的轴线倾斜向下设置,且培养管4的非封闭式管口位于培养管4与供给支管2连通处下方,即培养管4的非封闭式管口端向下倾斜。作为本技术更具体的事实方式:培养管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80°。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上述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不是局限性的,例如供给总管1和供给支管2也可以是正多边形截面;供给支管2在供给总管1上的位置中,离雾化器侧越远的横截面越大,有利于营养液的均匀分布;此外,雾化器和送风风扇可采用电气进行自动定时控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这里不再赘述该公知技术的详细结构。工作原理:将需要栽培的菌种置于培养管的菌附着物上,启动雾化器和送风风扇,利用雾化器将营养液雾化成小液滴进入营养液储罐的空气中;小液滴在送风风扇的作用下随着气流进入供给总管,随后进入供给支管,大部分被供给支管侧壁营养管内的菌附着物吸附,将营养液直接供给菌种,少部分雾化的营养液随气流从供给支管底部通气孔排出;利用送风风扇将裹挟雾化营养液的气流送入营养管,同时提供营养液和空气,并配合通气孔以及透气袋,透氧率高,养分充足,为菌种栽培提供优异的生长环境,大大增加了产量和质量。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主权项】1.一种菌类管道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水平设置的供给总管,供给总管的一端为连接有营养液雾化供给装置的进口端,另一端为封闭设置的封闭端; 若干垂直设置的供给支管,供给支管的上端与供给总管连通,供给支管的下端设置有通气孔;在供给支管的外表面沿其轴向均匀分布有数组培养管,各组内的培养管以供给支管的轴线为中心呈阵列分布在供给支管外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类管道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液雾化供给装置包括营养液容器、雾化器和送风风扇,所述雾化器设置在营养液容器的营养液液面以下,营养液容器上具有一个与供给总管进口连通的供液出口,送风风扇设置在营养液容器内或供给总管的进口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类管道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管的一端与供给支管连通,另一端为非封闭式管口,并在该非封闭式管口外套装有透气布或者透气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菌类管道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管的轴线倾斜向下设置,且培养管的非封闭式管口位于培养管与供给支管连通处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菌类管道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管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8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类管道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设置在供给支管下端的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菌类管道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水平设置的供给总管,供给总管的一端为连接有营养液雾化供给装置的进口端,另一端为封闭设置的封闭端;若干垂直设置的供给支管,供给支管的上端与供给总管连通,供给支管的下端设置有通气孔;在供给支管的外表面沿其轴向均匀分布有数组培养管,各组内的培养管以供给支管的轴线为中心呈阵列分布在供给支管外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懿成
申请(专利权)人:王懿成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