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昕专利>正文

感应开启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70736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感应开启容器,包括容器体、容器盖2、驱动装置和感应装置,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执行件31和原动器32,感应装置包括传感器和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驱动执行件31一端与容器盖2传动连接,另一端则与原动器32传动连接,传感器和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电连接,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与原动器32控制端连接,传感器接收因人体或物体接近而触发的信号并转换成电信号通过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控制原动器32产生相应的机械动作。(*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盖的容器,特别是一种感应开启容器。常规技术中的带盖容器,无论是打开或关闭容器盖均需手动方能实现,这样给使用带来不便,对于存贮特殊物料的容器(如垃圾容器或存贮医用器材的容器)而言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使用不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存在有卫生感染这一隐患。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卫生的感应开启容器。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感应开启容器,包括容器体和容器盖,其组成要点为还包括有驱动装置和感应装置,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执行件和原动器,感应装置包括传感器和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驱动执行件一端与容器盖传动连接,另一端则与原动器传动连接,传感器和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电连接,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与原动器控制端连接,传感器接收因人体或物体接近而触发的信号并转换成电信号传输给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并由该装置处理后控制原动器产生相应的机械动作。电作用下,原动器产生机械运动,原动器所产生的相应动作通过驱动执行件带动容器盖开启或关闭。显然,通过人体或物体接近本容器,即可实现开启容器盖的目的,当人体或物体离开本容器,传感触发消失,容器盖关闭。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驱动执行件的运动方式以及与容器盖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如下几种容器盖与容器体于容器体一侧沿铰接,驱动执行件具有顶杆,顶杆顶端与容器盖铰接,饺接中心点偏离容器盖与容器件的饺接点。该机构中顶杆通过上、下移动而带动容器盖上翻开启和下翻关闭;驱动执行件中具有顶杆,顶杆顶端与容器盖连接。该机构中容器盖只是盖合在容器体上,不与容器体连接,只是通过上、下移动的顶杆而带动其上抬或下落,从而实现容器盖的开闭;驱动执行件具有一根转杆,转杆顶端与容器盖连接,连接处位于容器盖侧沿。该机构中容器盖也只是盖合在容器体上,而不与容器体连接,需要时,转杆旋转一个角度并带动容器盖旋离容器体以实现容器盖的开启。原动器可以是一种电动机,也可以是一种提供上、下移动的电磁离合器。电磁离合器吸合带动顶杆上、下移动。容器体包括外体和内桶,内桶套装在外体中。驱动装置和感应装置一般均安装在外体上,内桶通常只是一个光桶,打开容器盖,可以取出内桶,这样将方便使用。感应装置,特别是传感器可以有多种选择,以下是其中几种传感器是一种感应式振荡器,感应装置中还包括有滤波整形电路,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中具有单稳态触发器,滤波整形电路插接在传感器和单稳态触发器之间,单稳态触发器与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连接,外物或人体接近感应或振荡器,使其振频发生变化,该信号经滤波整形作为触发信号通过单稳态触发器和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而控制原动器产生相应的机械动作;传感器是一种微波探头,感应装置中还包括有放大比较器,而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中则具有单稳态触发器和驱动电路,放大比较器插接在微波探头和单稳态触发器之间,当发射的微波信号与被测活动目标存在相对径向运动时,反射回来的电波信号产生频移,此频移信号经放大比较处理后,由放大比较器发出一触发信号通过单稳态触发器和驱动电路而控制原动器产生相应的机械动作;传感器由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组成,感应装置中还包括有放大比较器,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中具有单稳态触发器和驱动电路,放大比较器插接在红外接收器和单稳态触发器之间,红外接收器接收由人体或物体反射器的信号经放大后与基准值在放大比较器进行比较、判断处理,并发出触发信号经单稳态触发器和驱动电路控制原动器产生相应的机械动作。还包括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中具有上行程开关,下行程开关以及触杆,上、下行程开关相对分布并安装在容器体上,触杆一端与驱动执行件连接,与一端突伸在上、下行程开关之间。综上所述,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不用人体直接接触容器,而只要人体或物体靠近,即可自动开启容器盖,不但使用方便,同时也免除了人们因接触容器而产生的不洁或不卫生的担扰。本技术尤其适合作为垃圾容器或医用器材之容器或食具贮存容器。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简图。附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感应装置的原理方框图。附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感应装置的电路图。附图4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简图。附图5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感应装置的原理方框图。附图6是本技术最佳实施例感应装置的电路图。下面我们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详尽的描述。实施例1参照图1,感应开启容器,包括容器体1、容器盖2、驱动装置和感应装置。容器体包括外体11和内桶12,内桶12套装在外体11内腔中,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执行件31和原动器32,驱动执行件31是一根顶杆,顶杆顶端与容器盖2铰接,铰接中心点偏离容器盖2与容器体的铰接点并位于该铰接点的内侧,原动器32是一种电磁离合器,包括一种电磁铁,顶杆下端穿套在此电磁铁芯腔中,顶杆底端部固接有磁吸体;感应装置中的传感器4安装在感应窗13中,感应窗13位于容器外体11的侧上部,感应装置中的其余部件(包括电池6和电路板7)均安装在外体11底部。参照图2,感应装置,包括传感器41、滤波整形电路43和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42,其中,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42中具有单稳套触发器421和驱动电路422。滤波整形电路43插接在传感器和单稳态触发器421之间,而单稳态触发器421通过驱动电路422与原动器32控制端电连接。参照图3,传感器41是一种感应式振荡器,包括由三极管Q1、电容C1~C3、电感L1等组成的电容三点式振荡器以及感应板M,感应板M一端与电感L1连接,但是,感应板M与接地之间存在有分布电容C0,分布电容C0的参数因人体靠近而产生变化,三极管Q1发射极分别与电阻R3、电容C4和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而三极管Q6的集电极则与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与非门74LS24中的“9”脚连接,电容C8跨接在与非门74LS24“9”脚与反相器74HC14“3”脚之间,反相器74HC14“3”脚还分别与二极管D4、电阻R10连接,与非门74LS24、反相器74HC14、电容C8、二极管D4以及电阻R10组成单稳态触发器421;反相器74HC14“4”脚通过电阻R7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发射极接电源V,集电极接电磁离合器接头。本实施例工作原理如下当人体接近感应板M时,分布电容C0两端的高频分压变小,通过电容C3反馈至三极管Q1基极的正反馈电压不足以再维持三极管Q1继续振荡,三极管Q1停振,使流过电阻R3的电流减小,三极管Q6截止,三极管Q7导通,三极管Q7的集电极输出低电平,单稳态触发器421被触发并输出一定时长(约4~6秒)的低电平,此时,三极管Q2被导通,由电磁离合器中的电磁铁吸合,带动顶杆上顶,容器盖上翻开启,经4~6秒后电磁铁失电,容器盖靠其自重以及顶杆重量而关闭。本实施例未述部分与现有技术相同。最佳实施例参照图4,感应开启容器,包括容器体、容器盖2、驱动装置、感应装置和限位装置。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执行件31、变速机构33和原动器32,驱动执行件31是一根顶杆,其底端与曲柄34连接,曲柄34另一端则与变速机构33输出轴连接,变速机构33与电动机作为的原动器32输出轴传动连接。限位装置包括上行程开关K1、下行程开关K2和触杆51。上、下行程开关K1、K2上下相对分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感应开启容器,包括容器体和容器盖(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驱动装置和感应装置,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执行件(31)和原动器(32),感应装置包括传感器(41)和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42),驱动执行件(31)一端与容器盖(2)传动连接,另一端则与原动器(32)传动连接,传感器(41)和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42)电连接,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42)与原动器(32)控制端连接,感应装置通过传感器(41)与原动器触发控制装置(42)的电连接而与驱动装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昕陈文
申请(专利权)人:王昕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