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乾昌专利>正文

兼具拉力训练功能的脚踏健身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79604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8 16: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兼具拉力训练功能的脚踏健身车,包括:一基座,包括前架段及后架段;一斜向滑轨,设于基座后架段;一交叉型活动立架,包括第一、第二叉架,其中间区段通过支轴相互枢组,第一叉架下端设有枢接端枢接于基座前架段,第二叉架下端设有滑设端组装于斜向滑轨;一曲柄脚踏机构,设于第一叉架下段部位;一椅座,设于第一叉架上端;一把手架,设于第二叉架上端,当把手架被施力向上拉抬时得驱使第二叉架的滑设端沿着斜向滑轨向前滑动,同时连动第一叉架的椅座上升;一弹性复位构件,设于第一叉架与第二叉架之间,使第二叉架及第一叉架的作动具复位性;藉此,脚踏健身车兼具有拉力训练功能,大幅提升运动健身效果且具有结构简易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脚踏健身车,特别是指一种兼具有拉力训练功能的创新脚踏健身车结构。
技术介绍
脚踏健身车为目前市面上相当普遍常见的室内运动健身器材结构形态之一,其主要可模拟人们骑脚踏车时的脚踏运动形态,达到一种相当简单且使用方便的运动健身效果O由于脚踏健身车可说是发展历史相当长久的一种室内运动健身器材结构形态,也因此,相关产业界之间的竞争相对相当激烈,如何提高脚踏健身车产品的各方面(如功能、健身效果、娱乐性、制造成本、附加价值等等)优点,以期超越竞争对手,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一直以来都是相关业界不断努力思索突破的技术课题。综观脚踏健身车结构形态,其为人所诟病之处,在于运动健身效果仅集中在使用者的脚部及腿部,造成其运动健身效果太过局限的问题与缺憾;但业界若要增加其它运动健身效果,又必须慎重考虑整体结构是否因此过于复杂化以及体积增加太多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拉力训练功能的脚踏健身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脚踏健身车包括:一基座,包括一前架段以及一后架段;一斜向滑轨,呈后端向上斜伸状态设于基座的后架段;一交叉型活动立架,包括一第一叉架以及一第二叉架,该第一叉架与第二叉架于中间区段一处通过一支轴相互枢组连接,又该第一叉架下端设有一枢接端枢接于基座的前架段,第二叉架下端则设有一滑设端呈可滑动状态组装于基座后架段所设斜向滑轨;一曲柄脚踏机构,设于交叉型活动立架的第一叉架下段部位,该曲柄脚踏机构包括一曲柄轴、分设于该曲柄轴左右二端的二踏板、以及与该曲柄轴连动的一阻尼装置;一椅座,设于交叉型活动立架的第一叉架上端;一把手架,设于交叉型活动立架的第二叉架上端,当该把手架被施力向上拉抬时,得驱使第二叉架下端的滑设端沿着斜向滑轨向前滑动,同时连动第一叉架上端的椅座上升;一弹性复位构件,设于交叉型活动立架的第一叉架与第二叉架之间,以使第二叉架及第一叉架的作动具有复位性。藉此创新独特设计,使本技术对照现有技术而言,可令脚踏健身车兼具有拉力训练功能,达到大幅提升运动健身效果且保有结构简易性的实用进步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平面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构件分解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结构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构件分解及放大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的结构作动变化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使用者操作运动状态图一。图8为本技术的使用者操作运动状态图二。图9为本技术的结构折收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4所示,本技术兼具拉力训练功能的脚踏健身车A包括下述构成:一基座10,包括一前架段11以及一后架段12 ;—斜向滑轨20,呈后端向上斜伸状态设于基座10的后架段12 ;—交叉型活动立架30,包括一第一叉架31以及一第二叉架32,该第一叉架31与第二叉架32于中间区段一处通过一支轴33相互枢组连接,又该第一叉架31下端设有一枢接端315枢接于基座的前架段11,第二叉架32下端则设有一滑设端325呈可滑动状态组装于基座10后架段12所设斜向滑轨20 ; —曲柄脚踏机构40,设于交叉型活动立架30的第一叉架31下段部位,该曲柄脚踏机构40包括一曲柄轴41、分设于该曲柄轴41左右二端的二踏板42、以及与该曲柄轴41连动的一阻尼装置43 ;—椅座50,设于交叉型活动立架30的第一叉架31上端;一把手架60,设于交叉型活动立架30的第二叉架32上端,当该把手架60被施力向上拉抬时,得驱使第二叉架32下端的滑设端325沿着斜向滑轨20向前滑动,同时连动第一叉架31上端的椅座50上升;一弹性复位构件70,设于交叉型活动立架30的第一叉架31与第二叉架32之间,以使第二叉架32及第一叉架31的作动具有复位性。如图3、4所示,其中该斜向滑轨20可为设有二滑槽21的形态,以使第二叉架32下端所设滑设端325配合设有间隔的二架杆327,且设有二滚轮329以于斜向滑轨20的二滑槽21中滚动位移。其中,该弹性复位构件70可为至少一拉伸弹簧(如图1、2所示)或至少一弹力绳所构成。本例中,该弹性复位构件70具体设于交叉型活动立架30的第一叉架31上段部与第二叉架32的下段部之间,当把手架60被施力向上拉抬时(如图6所示),第一叉架31上段部与第二叉架32下段部之间的夹角会变大,进而拉伸该弹性复位构件70蓄积弹性复位的作用力。如图5所示,其中该基座10的前架段11及后架段12更可设有活动关节113、115及角度定位栓124、126,使基座10能够选择性地弯折定位成默认的使用形态(如图2所示)或折收形态(如图9所示)。通过上述结构组成设计,兹就本技术的使用作动情形说明如下:如图6所示,所述脚踏健身车A结构设计上,因为其第一叉架31与第二叉架32中间区段通过一支轴33相互枢组连接,又第一叉架31下端设有枢接端315枢接于基座的前架段11,第二叉架32下端则设有滑设端325组装于基座10后架段12所设斜向滑轨20呈可滑动状态,所以当把手架60被施力向上拉抬(如箭号LI所示)时,得驱使第二叉架32下端的滑设端325沿着斜向滑轨20向前滑动(如箭号L2所示),同时连动第一叉架31上端的椅座50上升(如箭号L3所示),通过这样的结构形态与作动特点,本技术脚踏健身车A使用时,其第一种使用状态如图7所示,令使用者臀部坐在该椅座50上,双手握持于把手架60,然后令双脚踩踏于曲柄脚踏机构40的二踏板42,以此姿势进行双脚踩踏式的运动模式;至于本技术脚踏健身车A的第二种使用状态如图8所示,使用者无论是在双脚持续踩动二踏板42或者仅踩踏而不踩转的状态下,使用者可通过双手将把手架60施力向上抬起,此过程中,第二叉架32下端的滑设端325会被同步带动而沿着斜向滑轨20向前滑动,同时连动第一叉架31上端的椅座50上升,此时使用者的姿势,会从图7所揭类似骑脚踏车的姿势,转变成接近站立的姿势,双手也会有弯曲肘动的变化;由此可见,本技术脚踏健身车A使用操作过程中,使用者的身体不只是双脚获得运动效果,其双手、手臂、腰部、背部等其它部位都会获得不同程度的运动效果,而其中特别是双手手臂的肌肉能够通过拉抬把手架60的过程而得到显著锻炼效果;是以,本技术确实能够彻底改善现有脚踏健身车运动效果单一的缺憾。另一方面,本技术脚踏健身车A在兼具有前述多种运动健身效果的状态下,其整体机构并未因此而落于复杂化,其主要通过可活动式交叉架体(即第一叉架31与第二叉架32)的简单结构形态设计来达成功能诉求,因此制造、组装均相当简易、成本低且利于大量生产。功效说明:本技术兼具拉力训练功能的脚踏健身车主要通过所述基座、斜向滑轨、交叉型活动立架、曲柄脚踏机构、椅座、把手架、弹性复位构件等所构成的创新独特结构形态与技术特征,使本技术对照所提现有结构而言,可令脚踏健身车兼具有手臂拉力训练功能,达到大幅提升脚踏健身车运动健身效果的实用进步性,并可保有结构的简易性,让制造加工及组立成本能够降至最低而符合较佳产业经济效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兼具拉力训练功能的脚踏健身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包括一前架段以及一后架段;一斜向滑轨,呈后端向上斜伸状态设于基座的后架段;一交叉型活动立架,包括一第一叉架以及一第二叉架,该第一叉架与第二叉架于中间区段一处系通过一支轴相互枢组连接,第一叉架下端设有一枢接端枢接于基座的前架段,第二叉架下端则设有一滑设端呈可滑动状态组装于基座后架段所设斜向滑轨;一曲柄脚踏机构,设于交叉型活动立架的第一叉架下段部位,该曲柄脚踏机构包括一曲柄轴、分设于该曲柄轴左右二端的二踏板、以及与该曲柄轴连动的一阻尼装置;一椅座,设于交叉型活动立架的第一叉架上端;一把手架,设于交叉型活动立架的第二叉架上端,当该把手架被施力向上拉抬时,得驱使第二叉架下端的滑设端沿着斜向滑轨向前滑动,同时连动第一叉架上端的椅座上升;一弹性复位构件,设于交叉型活动立架的第一叉架与第二叉架之间,以使第二叉架及第一叉架的作动具有复位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乾昌
申请(专利权)人:曾乾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