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数可拓展的米字数码管驱动系统及数字视频解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649342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3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数码驱动技术领域,提供了位数可拓展的米字数码管驱动系统及数字视频解析系统,该米字数码管驱动系统包括数码管模块、驱动模块、指示灯模块、电流增强模块及供电模块,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数码管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指示灯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流增强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电流增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数码管模块的输入端,所述供电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数码管模块、驱动模块、指示灯模块及电流增强模块。采用串联逻辑IC驱动米字数码管,结构简单、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稳定性与兼容性,拓展性强,控制逻辑简单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领域数码驱动
,尤其涉及位数可拓展的米字数码管驱动系统及数字视频解析系统
技术介绍
家用电器经常采用数码管来显示其运行状态,例如空调器往往需要数码管来显示温度、运行状态、故障代码等,一般采用双位(或多位)数码管来显示。现有技术中,双位数码管的驱动电路及数码管内部电路较成熟,数码管驱动电路由阳极驱动电路100、阴极驱动电路200组成。其中:数码管300的阳极COM1、COM2端由4个三极管、8个电阻组成的模拟达林顿管来驱动,需要2个芯片I/O控制;阴极端A、B、C、D、E、F、G、DP由ULN2003芯片U2及三极管Q1驱动,由主控芯片U1的8个I/O口实施扫描驱动实现。现有的数码管驱动电路,阴极控制端占用太多芯片I/O口资源,主控芯片需选用较高成本的芯片,不利于家用电器的成本控制。目前,8bitMCUSTM8S003K3来驱动11位14段米字数码管,为增强驱动能力有增加三极管的电路结构来实现。当前单个米字数码管共计14段,其主流结构如图1所示,若有多位显示,则共用段的14位,仅增加位的驱动,如8位的构成,如图2所示,14段使用的14个二极管共用阳极【也可以是共用阴极】组成一个位,位数更多的米字数码管,依此结构类推。当前市场使用最多的是4位以内的8字数码管,使用的驱动IC均类似CT1642的结构。其本质是18位串行输入转12位并行带锁存三态输出移位寄存器,如图3所示。目前,没有超过18位移位寄存器用于驱动多位多段显示器件的集成IC,要驱动14段,8位米字数码管则至少需要24位【含显示时间的2点的驱动】移位寄存器,即使采用2片类CT1642串联驱动,因CT1642无串行输出,无法满足要求,且成本高。已有专利采用的是8bitMCU(优选STM8S003K3)来驱动,但一方面MCU成本昂贵,且受到有驱动能力I/O数量的限制,无法拓展至多位米字数码管的显示或者串联,则成本更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位数可拓展的米字数码管驱动系统。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位数可拓展的米字数码管驱动系统,该米字数码管驱动系统包括数码管模块、驱动模块、指示灯模块、电流增强模块及供电模块,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数码管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指示灯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流增强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电流增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数码管模块的输入端,所述供电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数码管模块、驱动模块、指示灯模块及电流增强模块。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该驱动系统还包括接口模块,所述接口模块连接所述驱动模块双向通信,所述接口模块包括接线端子J1及电容C2,所述接线端子J1的第3脚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2的正极及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所述电容C2的负极接地。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及第三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及第三驱动单元依次串联,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芯片U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2及电容C1,所述芯片U1的第1脚连接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2脚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3脚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4脚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5脚连接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6脚连接所述电阻R6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7脚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11脚连接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12脚连接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14脚连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15脚连接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16脚分别连接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及经所述电容C1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10脚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所述芯片U1的第13、8脚均接地;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芯片U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4及电容C5,所述芯片U2的第1脚连接所述电阻R13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2脚连接所述电阻R14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3脚连接所述电阻R15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4脚连接所述电阻R16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5脚连接所述电阻R17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6脚连接所述电阻R18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7脚连接所述电阻R19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11脚连接所述电阻R22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12脚连接所述电阻R24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14脚连接所述电阻R21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15脚连接所述电阻R20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16脚分别连接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及经所述电容C5接地,所述芯片U2的第10脚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所述芯片U2的第13、8脚均接地,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U1的第9脚;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包括芯片U3、电阻R60、电阻R59、电阻R61、电阻R62及电容C7,所述芯片U3第11脚连接所述电阻R60的一端,所述芯片U3的第12脚连接所述电阻R62的一端,所述芯片U3的第14脚连接所述电阻R59的一端,所述芯片U3的第15脚连接所述电阻R61的一端,所述芯片U3的第16脚分别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及经所述电容C7接地,所述芯片U3的第10脚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所述芯片U3的第13、8脚均接地,所述电阻R5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U2的第9脚。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电流增强模块包括第一增强单元、第二增强单元、第三增强单元、第四增强单元、第五增强单元、第六增强单元、第七增强单元及第八增强单元,所述第一增强单元、第二增强单元、第三增强单元、第四增强单元、第五增强单元、第六增强单元、第七增强单元及第八增强单元并行设置且相同,其包括三极管Q1、电阻R76及电阻R77,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76的一端,所述电阻R76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及电阻R77的一端,所述电阻R77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指示灯模块包括发光二极管D6、发光二极管D5、三极管Q24、电阻R93、电阻R91及电阻90,所述三极管Q24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91的一端,所述电阻R9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93的一端及电阻R19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93的另一端经所述发光二极管D6接地,所述三极管Q24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所述电阻R90的一端及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所述电阻R90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芯片U1、芯片U2、芯片U3均采用的芯片型号为74HC595。本技术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数码管模块包括8位米字数码管及电阻R92,所述电阻R92的一端连接所述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位数可拓展的米字数码管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米字数码管驱动系统包括数码管模块、驱动模块、指示灯模块、电流增强模块及供电模块,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数码管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指示灯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流增强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电流增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数码管模块的输入端,所述供电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数码管模块、驱动模块、指示灯模块及电流增强模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位数可拓展的米字数码管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米字数码管驱动系统包括数码管模块、驱动模块、指示灯模块、电流增强模块及供电模块,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数码管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指示灯模块的输入端,所述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流增强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电流增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数码管模块的输入端,所述供电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数码管模块、驱动模块、指示灯模块及电流增强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米字数码管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驱动系统还包括接口模块,所述接口模块连接所述驱动模块双向通信,所述接口模块包括接线端子J1及电容C2,所述接线端子J1的第3脚分别连接所述电容C2的正极及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所述电容C2的负极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米字数码管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及第三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及第三驱动单元依次串联,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芯片U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2及电容C1,所述芯片U1的第1脚连接所述电阻R1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2脚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3脚连接所述电阻R3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4脚连接所述电阻R4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5脚连接所述电阻R5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6脚连接所述电阻R6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7脚连接所述电阻R7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11脚连接所述电阻R10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12脚连接所述电阻R12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14脚连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15脚连接所述电阻R8的一端,所述芯片U1的第16脚分别连接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及经所述电容C1接地,所述芯片U1的第10脚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所述芯片U1的第13、8脚均接地;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芯片U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4及电容C5,所述芯片U2的第1脚连接所述电阻R13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2脚连接所述电阻R14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3脚连接所述电阻R15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4脚连接所述电阻R16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5脚连接所述电阻R17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6脚连接所述电阻R18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7脚连接所述电阻R19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11脚连接所述电阻R22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12脚连接所述电阻R24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14脚连接所述电阻R21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15脚连接所述电阻R20的一端,所述芯片U2的第16脚分别连接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及经所述电容C5接地,所述芯片U2的第10脚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所述芯片U2的第13、8脚均接地,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U1的第9脚;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包括芯片U3、电阻R60、电阻R59、电阻R61、电阻R62及电容C7,所述芯片U3第11脚连接所述电阻R60的一端,所述芯片U3的第12脚连接所述电阻R62的一端,所述芯片U3的第14脚连接所述电阻R59的一端,所述芯片U3的第15脚连接所述电阻R61的一端,所述芯片U3的第16脚分别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及经所述电容C7接地,所述芯片U3的第10脚连接所述供电模块的输出端子5V,所述芯片U3的第13、8脚均接地,所述电阻R59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芯片U2的第9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米字数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富德魏万晓夏青青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汇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