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丝机控制电路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642395 阅读:1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1-01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送丝机控制电路板,其主要包括送丝机调速电路、电流调节电路和核心控制电路组成;原理是送丝机调速电路、电流调节电路都与核心控制电路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送丝机控制电路板,能够实现时序控制,其结构简单、功能实用、性能稳定、安全性高、电路板体积小,便于安装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路板的设计,主要为一种送丝机的控制电路的电路设计。
技术介绍
现在大部分送丝机的控制电路板结构复杂,元器件多为直插件,元器件体积大,导致电路板体积大,致使送丝机电路板安装维修不便,同时使用效率较低,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且大部分的送丝机的控制电路板存在性能一般、控制调节麻烦、稳定性不高、噪音污染大、安全性能不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优越、控制调节方便、节能环保、安全性高的送丝机控制电路板。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送丝机控制电路板,其主要包括送丝机调速电路、电流调节电路和核心控制电路组成;原理是送丝机调速电路、电流调节电路都与核心控制电路相连接。所述的电流调节电路由可调电阻(Rl、R2)、电阻(R3~R15、R59)、电容(C1~C8)、二极管(Dl、D2)、三极管(Q1~Q4)、放大器(Ul)、接插件(Jl、J2)组成;原理是电阻(R3)的一端连接到+5V电源,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到可调电阻(Rl)的一端,可调电阻(Rl)的另一端连接到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到可调电阻(R2)的一端,可调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到电阻(R5)的一端,可调电阻(Rl)的中心抽头连接到电容(Cl)的一端、放大器(Ul)的正输入引脚3,放大器(Ul)的电源引脚8接+1V电源,放大器(Ul)的负输入引脚2、电容(C3)的一端、放大器(Ul)的输出引脚1、电阻(R6)的一端、接插件(Jl)的引脚I和接插件(J2)的引脚I连接到一起,可调电阻(R2)的中心抽头连接到电容(C2)的一端、放大器(Ul)的正输入引脚5,放大器(Ul)的负输入引脚6、电容(C3)的另一端、放大器(Ul)的输出引脚7、接插件(Jl)的引脚3和接插件(J2)的引脚3连接到一起,接插件(Jl)的引脚2连接到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到二极管(Dl)阳极、电容(C6)的一端、电阻(R13)的一端、三极管(Q3)的b极,三极管(Q3)的e极连接到电阻(R14)的一端,接插件(J2)的引脚2连接到电阻(R8)的一端,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到二极管(D2)阳极、电容(C4)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三极管(Ql)的b极,三极管(Ql)的e极连接到电阻(RlO)的一端,二极管(Dl、D2)的阴极连接到一起,三极管(Ql、Q3)的c极与电容(C8)的一端相连,电阻(RlO)的另一端连接到三极管(Q2)的c极,三极管(Q2)的b极、电阻(R11、R12)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连接到一起,电阻(R14)的另一端连接到三极管(Q4)的c极,三极管(Q4)的b极、电阻(R15、R59)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连接到一起,电容(C1、C2、C4~C8)的另一端、电阻(1?5、1?9、1?12、1?13、1?15)的另一端、放大器(Ul)的引脚4、三极管(Q2、Q4)的e极均接地。所述的送丝机调速电路由电阻(R16~R40)、电容(C9~C12、C14、C15、C17、C20、〇21)、电解电容((:13、(:16、(:18、(:19、022)、放大器(1]5)、施密特反相器(1]6)、接插件(13)、二极管(D4~D6)、稳压二极管(D3)、三极管(Q7)、光耦(U7)、MOSFET (Q5、Q6)组成;其中电容(C9)的一端连接到电阻(R17)的一端、放大器(U5)的负输入引脚2,放大器(U5)的正输入引脚3连接到电阻(R16、R18)的一端,电阻(R17、R18)的另一端、电阻(R19)的一端连接到放大器(U5)的输出引脚1,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到电阻(R20、R25)的一端、电容(ClO)的一端、放大器(U5)的正输入引脚10,电阻(R20)的另一端接+1V电源,电阻(R25)的另一端连接到放大器(U5 )的输出引脚7、电阻(R24 )的一端、电解电容(C13 )的正极,电阻(R24 )的另一端、电解电容(C13)的负极、电阻(R23)的一端、电容(C12)的一端连接到一起,电阻(R23)的另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连接到放大器(U5)的负输入引脚6、电阻(R22)的一端、三极管(Q7 )的c极,放大器(U5 )的正输入引脚5连接到电阻(R21)的一端、电容(C11)的一端,放大器(U5 )的负输入引脚9连接到电阻(R26 )的一端,电阻(R26 )的另一端连接到电阻(R27)的一端、电容(C14)的一端,电阻(R27)的另一端和电容(C14)的另一端连接到放大器(U5)的输出引脚8和电阻(R28)的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连接到电容(C15)的一端、施密特反相器(U6)的引脚1、二极管(D6)的阳极、光耦(U7)的正输入引脚1,施密特反相器(U6)的引脚2连接到自己的引脚3,施密特反相器(U6)的引脚4连接到电阻(R29)的一端、电解电容(C16)的负端,电解电容(C16)的正极连接到电阻(R29)的另一端、电阻(R30、R31)的一端、MOSFET (Q5)的g极,电阻(R30)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源+10V,MOSFET (Q5)的D极连接到接插件(J3)的引脚2、MOSFET (Q6)的S极电阻(R33、R39)的一端、电容(C17)的一端、二极管(D4、D5)的阳极、稳压二极管(D3)的阳极,MOSFET (Q5)的s极连接到电阻(R32、R35、R36)的一端、电解电容(C18、C19)的负端,电阻(R36)的另一端连接到电解电容(C22)的正极、三极管(Q7)的b极,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到电解电容(C19)的正极,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到电解电容(C18)的正极、电阻(R35)的另一端、电阻(R34)的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连接到光耦(U7)的输出引脚3、MOSFET (Q6)的g极,MOSFET (Q6)的D极连接到电阻(R37 )的一端、接插件(J3 )的引脚I,光耦(U7 )的输出引脚4连接到电阻(R33 )的另一端、电容(C17)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D3)的阴极,光耦(U7)的输入引脚2连接到单片机(U8)的引脚17和电阻(R58)的一端,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到电源+5V,电阻(R37)的另一端连接到电容(C20)的一端、电阻(R38)的一端、放大器(U5)的正输入引脚12,放大器(U5)的负输入引脚13连接到电阻(R39)的另一端、电容(C21)的一端、电阻(R40)的一端,电阻(R40、R21)的另一端连接到放大器(U5 )的输出引脚14,放大器(U5 )的引脚4接+5V电源,电阻(R16、R31、R32、R38)的另一端、电容(C9~C11、C15、C20、C21)的另一端、电解电容(C22)负极、三极管(Q7)的e极、放大器(U5)的引脚11均接地。所述的核心控制电路由电阻(R41~R58 )、电容(C24-C28 )、电解电容(C23 )、晶振(Y1)、按钮(SW1~SW3)、发光二极管(D9、D10)、二极管(D7、D8)、施密特反相器(U9)、放大器(U4)、单片机(U8)组成;其中单片机(U8)的电源引脚40接+5V电源,单片机(U8)的复位引脚9接电阻(R4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送丝机控制电路板,其主要包括送丝机调速电路、电流调节电路、核心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送丝机调速电路、电流调节电路都与核心控制电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泳津张子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尤耐克焊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