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电极结构及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62604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31 19:41
本案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包含:多组感应电极对,每组感应电极对包含相邻的一第一感应电极及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中该第一感应电极及该第二感应电极皆具有至少一弧型爪状电极。藉由本案触控电极结构的设计,可解决习知触控感应电极无法有效转用到圆形、椭圆或扇型等非矩形触控区域的缺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系为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尤指应用于便携设备或穿戴式装置上的触控电极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智能型手机与平板计算机成为主流的信息商品后,利用触控手势来进行指令输入的触控面板(touch panel)也就成为使用者爱用的人机接口控制装置。目前主流的具触控功能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大多设置以矩形为主体的触控面板,但是未来在穿戴式装置逐渐普及的时候,圆形或椭圆形等非矩形触控区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多,例如手表类型的穿戴式装置。传统以矩形触控区域为出发点所发展出来的触控电极布局,大多以二维矩形分布来完成。但是将此种配置转移到圆形或椭圆形的触控区域时,传统设计将无法有效处理边缘区域的形状变化,造成边缘区域的触控点感应产生问题。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以设置到穿戴式装置的触控电极布局以及触摸板装置,实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前述传统触控电极结构无法应用于圆弧型触控区域的问题,本案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包含:第一组感应电极对,包含第一感应电极以及第二感应电极,两者隔第一间隙相邻并构成第一扇面;以及第一组信号线,包含第一信号线以及第二信号线,两者分别电性连接至该第一感应电极以及该第二感应电极。根据上述构想,本案触控电极结构中该第一间隙由该扇面边缘的第一点延伸至第二点并呈单一弧线。根据上述构想,本案触控电极结构中该第一间隙由多条弧线所组成。根据上述构想,本案触控电极结构中更包含有:第二组感应电极对,包含第三感应电极以及第四感应电极,两者隔第二间隙相邻并构成第二扇面,该第二扇面与该第一扇面相邻;以及第二组信号线,包含一第三信号线以及一第四信号线,两者分别电性连接至该第三感应电极以及该第四感应电极。根据上述构想,本案触控电极结构中更包含有一圆型电极,设置至于一圆形区域的圆心处。本案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包含:多组感应电极对,其中每一组感应电极对包含一第一感应电极以及一第二感应电极,两者隔一第一间隙相邻而分别构成一扇面,该等扇面组合成一圆形;以及多组信号线,其中每一组信号线包含一第一信号线以及一第二信号线,两者分别电性连接至相对应组感应电极中的该第一感应电极以及该第二感应电极。根据上述构想,本案触控电极结构中该等感应电极对中包含有一第一感应电极对与一第二感应电极对,其系分别位于一第一扇面与一第二扇面,而该第一扇面的圆弧角度大于该第二扇面的圆弧角度,而该第一扇面距离圆心的距离小于该第二扇面距离圆心的距离。本案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包含:一控制器,电性连接至一触控电极结构,用以对该触控电极结构发出一驱动信号并自该触控电极结构量测多个感应电容值;以及,一位置运算模块,电性连接至该控制器,并根据该等感应电容值来计算出一触碰点的坐标位置。其中,该触控电极结构包含多组感应电极对,每组感应电极对包含一第一感应电极及一第二感应电极,而该第一感应电极及该第二感应电极分别由至少一弧型电极所构成。本案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包含:多组感应电极对,每组感应电极对包含相邻的一第一感应电极及一第二感应电极;其中该第一感应电极及该第二感应电极皆具有至少一弧型爪状电极。根据上述构想,本案触控电极结构中该些组感应电极对包含一第一感应电极对及一第二感应电极对,该第一感应电极对包含于一第一扇面,该第二感应电极对包含于一第二扇面,而该第一扇面的圆弧角大于该第二扇面的圆弧角。根据上述构想,本案触控电极结构中该些组感应电极对系设置于一圆形基底上。根据上述构想,本案触控电极结构中更包含一圆形电极,设置于该圆形基底的圆心。根据上述构想,本案触控电极结构中该圆形电极对应一特定坐标或一按键。根据上述构想,本案触控电极结构中更包含多组信号线,每组信号线电性连接到该些组感应电极对中的一对应的感应电极对。根据上述构想,本案触控电极结构中该些组信号线中每组信号线系包含一第一信号线及一第二信号线,分别连接其对应的第一感应电极及第二感应电极。根据上述构想,本案触控电极结构中该每第一信号线连接到其对应的第一感应电极的一基部,而该每第二信号线连接到其对应的第二感应电极的一尖端。【附图说明】图1为本案所发展出来关于触控电极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本案第一实施例的部份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案关于扇面中形成触控电极及间隙的示意图。图4为于矩形中形成触控电极及间隙的矩形示意图。图5为本案所发展出来关于触控电极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图6是将本案应用到触控装置的功能方块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案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案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案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式在本质上系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案。请参阅图1,其系为本案为改善习知技术缺失所发展出来关于触控电极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主要是以单一导电层的形式来完成于基底10表面上,该基底10可以是便携设备或穿戴式装置的显示器面板。而本实施例系以基底10为圆形来进行说明,但不以此为限。由图1可看出,本案的触控电极结构可由多组感应电极对来构成,布满该基底10的圆形区域。其中每一组感应电极对的组成皆为类似,以第一组感应电极对11为例来进行说明,其系包含有外型由四个弧型爪状所组成的第一感应电极111以及第二感应电极112,且两者隔着第一间隙110交错相邻而构成第一扇面119。以图1为例,圆形区域被分成四等份,每个四分之一等份的配置皆相同,图1中电极内不同形状的线条仅为清楚区别不同电极的分布,并不代表该等电极间有任何材料上的不同。所以图2系放大此四分之一圆来进行更清楚的说明。图2中的第一扇面119系由第一间隙110将第一感应电极111以及第二感应电极112隔开,第一间隙110主要是由多条弧线(本例中有七条,1101?1107)所组成如此将可将第一扇面119的面积分成两部份,且两部份面积中分别设有由四个弧型爪状电极所组成的第一感应电极111以及第二感应电极112。第一感应电极111中的四个弧型爪状电极皆连接到信号线组12中的第一信号线121,而第二感应电极112中的四个弧型爪状电极皆连接到信号线组12中的第二信号线122。在此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121系连接到第一感应电极111中每个弧型爪状电极的基部,但不以此为限。实施上,第一感应电极111中所有弧型爪状电极的基部亦可电性连接在一起,而第一信号线121可仅连接到第一感应电极111中该些弧型爪状电极其中之一的尖端,如此也同样可达到藉由第一信号线121控制第一感应电极111的目的。第二感应电极112中的弧型爪状电极与第二信号线122的连接方式可相同或相似于第一感应电极111与第一信号线121的连接方式。在一实施例中,信号线组12可仅设置于该些感应电极对的一侧,此时,第一信号线121可连接到第一感应电极111中每个弧型爪状电极的基部,而第二感应电极112中所有弧型爪状电极的基部系电性连接在一起,而第二信号线122可仅连接到第二感应电极112中该些弧型爪状电极其中之一的尖端。藉由前述感应电极对与第一组信号线间弹性的连接方式,让本案的触控电极结构适用于各种应用场合。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当使用者的手指或其它触控对象置放在第一扇面119中时,将会造成第一感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包含:第一组感应电极对,包含第一感应电极以及第二感应电极,两者间隔第一间隙相邻并构成第一扇面;以及第一组信号线,包含第一信号线以及第二信号线,两者分别电性连接至该第一感应电极以及该第二感应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鹏云任纪安
申请(专利权)人:晨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