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及实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608640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6 0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及一种实验装置。该岩芯夹持器包括外筒,外筒内套设有外围压橡胶筒,外围压橡胶筒的一端内套设有进口端堵头,进口端堵头上设置有内围压注入孔,外围压橡胶筒的另一端内套设有出口端堵头,出口端堵头上设置有内围压排出孔;外筒的一端内套设有进口端堵头压盖,进口端堵头压盖与外围压橡胶筒的一端顶抵,外筒的另一端内套设有出口端堵头压盖,出口端堵头压盖与外围压橡胶筒的另一端顶抵。该实验装置包括该岩芯夹持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岩芯夹持器及实验装置,能够向裂缝性致密油藏岩芯同时施加内、外围压,解决径向驱替时裂缝与井筒之间的串流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裂缝性致密油藏的岩芯夹持器及一种实验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及一种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常规油藏储量的不断减少,低渗、特低渗、致密油气藏以及页岩气的开发逐渐受到广泛重视。特别是致密油气藏,由于其资源丰富,储量巨大,已成为国内外勘探开发的热点和亮点。这类油藏渗透率非常低,但自然裂缝发育。裂缝成为这类油气藏油气的主要流动通道。裂缝的存在,使裂缝与井筒之间产生了串流,给室内开发模拟实验的开展带来极大困难。岩芯夹持器是油田开发实验最常用的实验仪器之一。而目前常用的径向实验岩芯夹持器,无论是主要用于泥浆污染实验的JHR多功能径向岩芯夹持器,还是增加了施加轴向应力功能的泥页岩测试专用三轴岩芯夹持器,当用于裂缝性致密油藏的驱替实验时,都无法解决裂缝与井筒之间的串流问题,因此,都不适用于裂缝性致密油藏岩芯的径向驱替实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在裂缝性致密油藏径向驱替实验时发生的裂缝与井筒之间的串流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及实验装置,能够向裂缝性致密油藏岩芯同时施加内、外围压,从而解决径向驱替时裂缝与井筒之间的串流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包括外筒,外筒内套设有外围压橡胶筒,外围压橡胶筒的一端内套设有进口端堵头,进口端堵头上设置有内围压注入孔,外围压橡胶筒的另一端内套设有出口端堵头,出口端堵头上设置有内围压排出孔;外筒的一端内套设有进口端堵头压盖,进口端堵头压盖与外围压橡胶筒的一端顶抵,外筒的另一端内套设有出口端堵头压盖,出口端堵头压盖与外围压橡胶筒的另一端顶抵。外围压橡胶筒内套设有内围压橡胶筒,内围压橡胶筒顶抵于进口端堵头和出口端堵头之间,内围压注入孔和内围压排出孔均与内围压橡胶筒的内腔连通;外围压橡胶筒和内围压橡胶筒之间形成环形的岩芯容置空间。内围压橡胶筒顶抵进口端堵头的一端设置有密封垫,内围压橡胶筒通过密封垫顶抵进口端堵头,密封垫上设置有通孔,内围压注入孔通过通孔与内围压橡胶筒的内腔连通;进口端堵头上设有与所述岩芯容置空间连通的进液孔。出口端堵头顶抵于内围压橡胶筒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容置内围压橡胶筒的另一端的环形容置槽,内围压橡胶筒的另一端插接于环形容置槽内;出口端堵头上设有与所述岩芯容置空间连通的出液孔。外筒的侧壁的中部设置有用于向外围压橡胶筒和外筒之间施加外围压的外围压孔;在施加外围压前,外围压橡胶筒的外径等于外筒的内径。进口端堵头邻近出口端堵头的底端面上设置有凹槽,凹槽与进液孔连通。凹槽包括多个所述环形槽和多个所述径向槽,所述径向槽沿着进口端堵头的径向设置,每个所述环形槽的轴线均与进口端堵头的轴线重合,每一个所述径向槽与每一个所述环形槽连通。进口端堵头压盖包括自外向内依次连接的第一顶抵段、第一连接段、第一阶梯段和第一外锥段,第一顶抵段顶抵于外筒的一端的端面,第一连接段通过外螺纹连接于外筒的一端的内壁,第一阶梯段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应力凹槽,外筒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一阶梯段相对应的第一凹环,第一阶梯段顶抵于第一凹环的壁面上,第一外锥段的顶端顶抵于外围压橡胶筒。进口端堵头压盖内固定套设有进口端内压盖,进口端内压盖的侧壁顶抵于进口端堵头;出口端堵头压盖内固定套设有出口端内压盖,出口端内压盖的侧壁顶抵于出口端堵头。本技术还包括一种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实验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所述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还连接有用于施加内围压和外围压的围压栗、用于注入液体的恒速栗和用于计量流出液体的计量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能向岩芯同时施加内、外围压,解决了裂缝与井筒之间的串流问题。因此,本技术的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能够适用于裂缝性致密油藏岩芯的径向驱替实验,同时,也能够适用于裂缝性致密油藏岩芯的一维驱替实验,以及CO2、水吞吐模拟实验及水平井单井模拟实验,用于模拟油藏定压边界。【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内围压橡胶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出口端堵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进口端堵头压盖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出口端堵头压盖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外筒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进口端堵头的底端面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实验装置的连接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外筒,11.外围压孔,12.第一凹环,13.第二凹环,2.外围压橡胶筒,3.内围压橡胶筒,31.密封垫,32.通孔,4.进口端堵头,41.内围压注入孔,42.进液孔,43.凹槽,5.出口端堵头,51.内围压排出孔,52.出液孔,53.环形容置槽,6.进口端堵头压盖,61.第一顶抵段,62.第一连接段,63.第一阶梯段,631.第一应力凹槽,64.第一外锥段,7.出口端堵头压盖,71.第二顶抵段,72.第二连接段,73.第二阶梯段,731.第二应力凹槽,74.第二外锥段,8.进口端内压盖,9.出口端内压盖,10.围压栗,20.恒速栗,30.围压阀,40.围压阀,50.阀门,60.阀门,70.计量器,80.岩芯,90.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100.压力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90,其包括外筒1,外筒I内套设有外围压橡胶筒2,外围压橡胶筒2的一端内套设有进口端堵头4,进口端堵头4上设置有内围压注入孔41,外围压橡胶筒2的另一端内套设有出口端堵头5,出口端堵头5上设置有内围压排出孔51 ;外筒I的一端内套设有进口端堵头压盖6,进口端堵头压盖6与外围压橡胶筒2的一端顶抵,外筒I的另一端内套设有出口端堵头压盖7,出口端堵头压盖7与外围压橡胶筒2的另一端顶抵。实验使用的岩芯80,在中轴部都设置有用于模拟裸眼井眼的孔眼,因此,在对裂缝性致密油藏岩芯饱和油和驱替的过程中,要避免裂缝与井眼之间的串流。现有技术的岩芯夹持器,仅能够向实验中的岩芯施加外围压。本技术的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90中,外围压橡胶筒2与外筒I之间形成了环形的外围压腔,岩芯80的孔眼形成了内围压腔,当进口端堵头压盖6和出口端堵头压盖7分别顶抵于外围压橡胶筒2时,将外围压腔与内围压腔隔开。将围压栗10与所述内围压腔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裂缝性致密油藏双围压多功能岩芯夹持器包括外筒(1),外筒(1)内套设有外围压橡胶筒(2),外围压橡胶筒(2)的一端内套设有进口端堵头(4),进口端堵头(4)上设置有内围压注入孔(41),外围压橡胶筒(2)的另一端内套设有出口端堵头(5),出口端堵头(5)上设置有内围压排出孔(51);外筒(1)的一端内套设有进口端堵头压盖(6),进口端堵头压盖(6)与外围压橡胶筒(2)的一端顶抵,外筒(1)的另一端内套设有出口端堵头压盖(7),出口端堵头压盖(7)与外围压橡胶筒(2)的另一端顶抵。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