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侵袭试验用细胞培养板,包括底板和迁移小室;所述底板上设置一个以上板孔和一个以上加样孔,所述板孔侧壁外设置导流道,所述导流道一端与板孔联通,另一端联通加样孔或相邻的板孔,导流道在板孔侧壁的开口位于板孔侧壁的底部;所述迁移小室为上端开口的杯状结构,其底部为滤膜,所述迁移小室的上端设置用于卡置在板孔上沿的卡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后期快速加样、避免侵袭试验中气泡产生、提高试验结果可信度和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生物技术试验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侵袭试验用细胞培养板。
技术介绍
迀移侵袭实验,是利用通透性膜将不同成分的培养液隔离,从而观察细胞在培养液间的迀移和对膜的侵袭能力。该实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将杯状的迀移小室放置在传统的细胞培养板的板孔内,迀移小室内放置上层培养液,细胞培养板中预先放置下层培养液,将细胞种在迀移小室内,观察迀移小室底部滤膜上细胞的透过和对膜的侵袭能力。由于细胞培养板的板孔中预先放入了培养液,在向板孔中放置迀移小室时极易在滤膜和下层培养液间产生气泡,对滤膜形成压力,影响细胞侵袭试验的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当下层培养液加量不足需要补液时时,需要将迀移小室取出,现有的细胞培养板无法实现后期快速加液,限制了试验的可操作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后期快速加样、避免侵袭试验中气泡产生、提高试验结果可信度和准确性的侵袭试验用细胞培养板。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侵袭试验用细胞培养板,包括底板和迀移小室;所述底板上设置一个以上板孔和一个以上加样孔,所述板孔侧壁外设置导流道,所述导流道一端与板孔联通,另一端联通加样孔或相邻的板孔,导流道在板孔侧壁的开口位于板孔侧壁的底部;所述迀移小室为上端开口的杯状结构,其底部为滤膜,所述迀移小室的上端设置用于卡置在板孔上沿的卡托。优选的,所述板孔外设置收集槽,所述板孔设置贯穿板孔壁的收集孔,收集孔开口于收集槽;所述迀移小室的侧壁上设置定量标记,迀移小室卡置在板孔上时,定量标记与收集孔在同一水平高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加样孔、导流道和板孔相互联通,实现从加样孔加入培养液,培养液流经导流道进入板孔底部,培养液液面从板孔底部缓慢上升,避免了与滤膜表面产生气泡,避免气泡压力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提高了试验的准确性;从加样孔对板孔加液避免拿取迀移小室,简化了加液的操作,同时根据具体要求设置板孔之间的联通关系,可以实现同时对多个板孔同时加样;定量标记方便标定上层培养液至一定容量,当迀移小室放置到板孔内时,高于上层培养液液面高度的下层培养液能够经收集孔导出到收集槽内,滤膜内外液面一致,避免了由于培养液的压差对细胞运动产生影响;本技术简化了试验操作,提高了试验数据的可信度和试验的准确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底板的结构不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I迀移小室,2板孔,3加样孔,4导流道,5滤膜,6卡托,7收集槽,8收集孔,9定量标记。【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一种侵袭试验用细胞培养板,包括底板和迀移小室I ;所述底板上设置六个板孔2和一个加样孔3,所述板孔2侧壁外设置导流道4,所述导流道4 一端与板孔2联通,另一端联通加样孔3或相邻的板孔2,导流道4在板孔2侧壁的开口位于板孔2侧壁的底部;所述迀移小室I为上端开口的杯状结构,其底部为滤膜5,所述迀移小室I的上端设置用于卡置在板孔2上沿的卡托6。所述板孔2外设置收集槽7,所述板孔2设置贯穿板孔2壁的收集孔8,收集孔8开口于收集槽7 ;所述迀移小室I的侧壁上设置定量标记9,迀移小室I卡置在板孔2上时,定量标记9与收集孔8在同一水平高度。本技术在使用时,将迀移小室放置在板孔内,向迀移小室内加入上层培养液至定量标记处;从加样孔加入下层培养液,下层培养液沿着导流道依次流入板孔,液面缓慢上升至收集孔处,避免滤膜外气泡的产生;多余的下层培养液从收集孔排入收集槽,由于定量标记与收集孔在同一水平高度,所以上层培养液液面与下层培养液液面保持水平一致,压力一致。【主权项】1.一种侵袭试验用细胞培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迀移小室(I);所述底板上设置一个以上板孔(2 )和一个以上加样孔(3 ),所述板孔(2 )侧壁外设置导流道(4 ),所述导流道(4) 一端与板孔(2)联通,另一端联通加样孔(3)或相邻的板孔(2),导流道(4)在板孔(2)侧壁的开口位于板孔(2)侧壁的底部;所述迀移小室(I)为上端开口的杯状结构,其底部为滤膜(5),所述迀移小室(I)的上端设置用于卡置在板孔(2)上沿的卡托(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侵袭试验用细胞培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孔(2)外设置收集槽(7),所述板孔(2)设置贯穿板孔(2)壁的收集孔(8),收集孔(8)开口于收集槽(7);所述迀移小室(I)的侧壁上设置定量标记(9),迀移小室(I)卡置在板孔(2)上时,定量标记(9)与收集孔(8)在同一水平高度。【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侵袭试验用细胞培养板,包括底板和迁移小室;所述底板上设置一个以上板孔和一个以上加样孔,所述板孔侧壁外设置导流道,所述导流道一端与板孔联通,另一端联通加样孔或相邻的板孔,导流道在板孔侧壁的开口位于板孔侧壁的底部;所述迁移小室为上端开口的杯状结构,其底部为滤膜,所述迁移小室的上端设置用于卡置在板孔上沿的卡托。本技术能够实现后期快速加样、避免侵袭试验中气泡产生、提高试验结果可信度和准确性。【IPC分类】C12M1/12, C12M3/00【公开号】CN204897937【申请号】CN201520675913【专利技术人】翟从劼, 赵增仁, 张磊, 刘擘 【申请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申请日】2015年9月2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侵袭试验用细胞培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和迁移小室(1);所述底板上设置一个以上板孔(2)和一个以上加样孔(3),所述板孔(2)侧壁外设置导流道(4),所述导流道(4)一端与板孔(2)联通,另一端联通加样孔(3)或相邻的板孔(2),导流道(4)在板孔(2)侧壁的开口位于板孔(2)侧壁的底部;所述迁移小室(1)为上端开口的杯状结构,其底部为滤膜(5),所述迁移小室(1)的上端设置用于卡置在板孔(2)上沿的卡托(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从劼,赵增仁,张磊,刘擘,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