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盖的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89125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4 14:15
在具有通过铰链连结于容器主体的盖体的容器中,提高盖体的开闭容易性以及盖体密封的可靠性。容器具备筒型的容器主体、以及通过铰链与容器主体连结且设置成相对于容器主体的开口部开闭自如的盖体,在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主体肋部,在盖体,在闭状态下从外侧与开口部接触的位置处形成有侧壁,侧壁在内侧面具有在盖体的开闭时主体肋部接触并爬越的盖肋部,将盖体关闭时,在主体肋部接触并爬越盖肋部之前,开口部的主体肋部以外的部分不与盖体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带盖的容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容器主体及对其开口部进行密封的盖体的容器。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具备通过铰链连结于容器主体且设置成相对于容器主体的开口部开闭自如的盖体的容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08-2970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这样的容器中,在由盖体上设置的侧壁和内环夹着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形态下,盖体关闭。此外,此时为了提高封闭性,内环嵌入于开口部的内壁。因此,在盖体的开闭时,侧壁、内环及其它部分几乎同时接触到开口部,盖体受到阻力。因此,盖体的开闭需要较大的力,可能会出现不易开闭的情况或关闭盖体时压入的力不足而密封不充分等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具有通过铰链连结于容器主体的盖体的容器中,提高盖体开闭的容易性以及盖体密封的可靠性。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为一种容器,具备筒型的容器主体、以及通过铰链与容器主体连结且设置成相对于容器主体的开口部开闭自如的盖体;其中,在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主体肋部,在盖体,在闭状态下从外侧与开口部接触的位置处形成有侧壁,侧壁在内侧面具有盖肋部,当所述盖体开闭时,主体肋部接触并爬越该盖肋部,将盖体关闭时,在主体肋部接触并爬越盖肋部之前,开口部的主体肋部以外的部分不与盖体接触。此外,也可以是,在盖体,还在闭状态下从内侧与开口部接触的位置处形成有内环,将盖体关闭时,主体肋部接触并爬越盖肋部之后,内环与开口部的内周面接触。此外,也可以是,容器主体的开口部至少在从主体肋部的形成位置至端缘侧的范围,内径比其他部分大。此外,也可以是,侧壁的内侧面的比盖肋部靠盖体侧的部分,内径比主体肋部的外径大,在盖体的闭状态下该部分与主体肋部之间存在有空隙。此外,也可以是,主体肋部至少形成在开口部的与铰链相反一侧的位置。此外,也可以是,盖体的开闭所需要的力在开闭过程中不具有2个以上极大值。此外,也可以是,盖体的开闭所需要的力在规定期间内为一定。此外,也可以是,还在盖体的与铰链相反一侧的位置处具备与侧壁的外侧面连接的凸缘部,凸缘部以使前端部的厚度比与侧壁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厚度小的方式,盖体的顶面侧的面即上表面倾斜。此外,也可以是,凸缘部在与上表面对置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能够在具有通过铰链连结于容器主体的盖体的容器中,提高盖体开闭的容易性、以及盖体密封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截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俯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截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截面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开闭动作所需要的力的大小的坐标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效果的比较用的坐标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容器的截面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容器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100进行说明。容器100具有筒状的容器主体101、以及盖体111。容器主体101以及盖体111相互通过铰链121而被连结。图1是用从容器主体101的中心轴和铰链121穿过的面对将盖体111设为闭状态时的容器100进行截断的纵截面图。图2是将盖体111设为180°的开状态时的容器主体101以及盖体111的俯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纵截面图的部分放大图。在容器主体101的开口部的外周面,形成有主体肋部102。主体肋部102例如可以形成在开口部的整周上,也可以至少局部地形成在连接有铰链121的部位的相反侧。主体肋部102的外径比开口部的外径大。此外,容器主体101的开口部至少在从主体肋部102的形成位置至端缘侧的范围,其内径比其下侧的部分的内径大。在盖体111,形成有内环112和侧壁113。内环112以及侧壁113在将盖体111设为闭状态的情况下,形成在从内侧和外侧将容器主体的开口部夹持的位置。在侧壁113的内侧面,形成有盖肋部114。盖肋部114的内径比侧壁113的内侧面的其他部分小,形成于在盖体111开闭时主体肋部102接触并爬越的位置。内环112的外径比容器主体101的开口部的内径小。因此,如图3所示那样,在盖体111的闭状态下,在内环112与容器主体101的开口部之间存在有空隙151。在从盖肋部114观看时,侧壁113的内侧面的位于盖体111的顶面侧的部分的内径比主体肋部102的外径大。因此,如图3所示那样,在盖体111的闭状态下,在侧壁113的该部分与主体肋部102之间存在有空隙152。此外,在盖体111,在连接有铰链121的部位的相反侧,形成有凸缘部115。凸缘部115与侧壁113连接地形成,作为一个例子,上表面连接于盖体111的外侧顶面。凸缘部115的上表面倾斜,凸缘部115的前端部的厚度比与侧壁113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厚度小。此外,凸缘部115在与上表面对置的面即下表面侧,形成有凹部116。盖体111的闭动作能够通过用手指将凸缘部115的上表面压下来进行,开动作能够通过将下表面上推来进行。以下,对盖体111的开闭的样态进行说明。图4是盖体111的开闭过程中的容器100的凸缘部115附近的截面图。若将盖体111以铰链121为轴从开状态开始逐渐关闭,则如图4的(a)所示那样,首先,主体肋部102与盖肋部114接触。然后,如图4的(b)所示那样,主体肋部102从盖肋部114受到按压而弹性变形,进而,如图4的(c)所示那样,主体肋部102与盖肋部114一边接触滑动一边爬越盖肋部114。在此,所谓爬越是指,主体肋部102爬越盖肋部114的顶部,开始从变形状态进行复原。如图4的(c)所示那样,在主体肋部102爬越了盖肋部114之后,内环112与容器主体101的开口部接触。然后,如图4的(d)所示那样,内环112与开口部的内侧面接触,从开口部受到按压而弹性变形,一边滑动一边嵌入,并且,主体肋部102从弹性变形复原,成为闭状态。在将盖体111以铰链121为轴从闭状态开始逐渐打开的情况下,进行与上述相反的过程。即,从图4的(d)所示的状态,内环112在容器主体101的开口部的内侧面上滑动而从开口部脱离(图4的(c)),然后,主体肋部102一边弹性变形一边爬越盖肋部114(图4的(b))。进而,主体肋部102从盖肋部114脱离,成为开状态。由于在内环112与容器主体101的开口部之间存在有空隙151,因此,在上述的开动作及闭动作中都是,容器主体101的开口部的前端不与内环112接触,能够抑制产生不期望的干扰。此外,由于在侧壁113与主体肋部102之间存在有空隙152,因此,在闭动作结束时,在主体肋部102从变形状态进行复原时,能够气势良好地进行移动,能够在空隙152内比原来的形状更向侧壁113侧位移之后再复原到原来的形状。因此,在闭动作结束时,能够获得盖体111气势良好地咔哒地关闭的感触,能够获得良好的密封感。以下,对盖体111的开闭动作时需要的力进行说明。图5的(a)以及(b)中分别示出了闭动作以及开动作中要对凸缘部115施加的力的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坐标图的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力的大小。该力是因主体肋部102与盖肋部114接触产生的摩擦、爬越时的主体肋部102的弹性变形而引起的主体肋部102的阻力X、以及因内环112与容器主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带盖的容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容器,具备筒型的容器主体、以及通过铰链与所述容器主体连结且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部开闭自如的盖体;其中,在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主体肋部,在所述盖体,在闭状态下从外侧与所述开口部接触的位置处形成有侧壁,所述侧壁在内侧面具有盖肋部,在所述盖体开闭时,所述主体肋部接触并爬越该盖肋部,将所述盖体关闭时,在所述主体肋部接触并爬越所述盖肋部之前,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主体肋部以外的部分不与所述盖体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1.05 JP 2013-2295781.一种容器,具备筒型的容器主体、以及通过铰链与所述容器主体连结且设置成相对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部开闭自如的盖体;其中,在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主体肋部,在所述盖体,在闭状态下从外侧与所述开口部接触的位置处形成有侧壁,所述侧壁在内侧面具有盖肋部,在所述盖体开闭时,所述主体肋部接触并爬越该盖肋部,将所述盖体关闭时,在所述主体肋部接触并爬越所述盖肋部之前,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主体肋部以外的部分不与所述盖体接触,所述盖体的开闭所需要的力在开闭的过程中不具有2个以上极大值。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中,在所述盖体,还在闭状态下从内侧与所述开口部接触的位置处形成有内环,将所述盖体关闭时,所述主体肋部接触并爬越所述盖肋部之后,所述内环与所述开口部的内周面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田洁岩崎晃孝栗田优树
申请(专利权)人: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