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及无机房电梯技术

技术编号:12581948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3 20:06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及无机房电梯。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能够沿用许多设备来设置安装尺寸及外形尺寸与改装前不同的曳引机。在改装无机房电梯的情况下,以从正上方观察使改装后的悬挂体在已设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与已设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之间的区域通过的方式,在上部支撑体设置新的曳引机。在上部支撑体设置改装后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和改装后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然后,将改装后的悬挂体卷挂于第2轿厢吊轮、第1轿厢吊轮、新的曳引机的驱动绳轮以及对重吊轮。并且,将改装后的悬挂体的第1端部与改装后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连接,将第2端部与改装后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的改装方法,将曳引机被设置在井道内下部的已设的无机房电梯,改装成曳引机被设置在井道内上部的无机房电梯。
技术介绍
在以往的电梯的改装方法中,在已设的轿厢上部安装轿厢吊轮,并且,在已设的对重上部安装对重吊轮。并且,从设置于机房的设备基座撤除曳引机。然后,将新的曳引机和尾架设置于设备基座。然后,将主绳索卷挂于曳引机、轿厢吊轮以及对重吊轮,将主绳索的两端与尾架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20078号公报在上述具有机房的类型的电梯改装中,在已设的设备基座设置新的曳引机,因而曳引机的安装尺寸及外形尺寸比较容易变更。与此相对,在以往的无机房电梯中,井道内的尺寸上的制约比较严格,因而将安装尺寸及外形尺寸与改装前的曳引机相同的曳引机设置在与改装前相同的位置。并且,在设置安装尺寸及外形尺寸与改装前不同的曳引机的情况下,采取将井道内的全部设备撤除而重新设置的施工方法,改装工期相当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正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能够沿用许多设备来设置安装尺寸及外形尺寸与改装前不同的曳引机。在本专利技术的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中,无机房电梯具有:轿厢;第1轿厢吊轮和第2轿厢吊轮,它们设于轿厢;对重;对重吊轮,其设于对重;已设的曳引机,其设于井道内的下部,使轿厢和对重升降;上部支撑体,其设置在井道内的上部;轿厢返回轮和对重返回轮,它们设于上部支撑体;已设的悬挂体,其卷挂于第1轿厢吊轮、第2轿厢吊轮、轿厢返回轮、已设的曳引机的驱动绳轮、对重返回轮以及对重吊轮,用于吊挂轿厢和对重;已设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其设于上部支撑体,与悬挂体的第1端部连接;以及已设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其设于上部支撑体,与悬挂体的第2端部连接,所述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包含以下步骤:以从正上方观察时改装后的悬挂体在已设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和已设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之间的区域通过的方式,在上部支撑体设置新的曳引机;在井道内设置改装后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和改装后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以及将改装后的悬挂体卷挂于第2轿厢吊轮、第1轿厢吊轮、新的曳引机的驱动绳轮以及对重吊轮,并且将改装后的悬挂体的第1端部与改装后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连接,将第2端部与改装后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以从正上方观察时改装后的悬挂体沿着连接已设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和已设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的直线通过的方式,在上部支撑体设置新的曳引机,因而能够沿用许多设备来设置安装尺寸及外形尺寸与改装前不同的曳引机。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改装前的无机房电梯的概略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无机房电梯的概略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轿厢返回轮及对重返回轮的支撑构造的概略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1的无机房电梯的改装后的状态的概略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的无机房电梯的概略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图4的新的曳引机的支撑构造的概略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4的改装后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的固定状态的概略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图4的改装后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的固定状态的概略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改装后的无机房电梯的概略的俯视图。标号说明1轿厢;2对重;3已设的悬挂体;4井道;5已设的曳引机;11a第1轿厢吊轮;11b第2轿厢吊轮;12对重吊轮;13上部支撑体;14轿厢返回轮;15对重返回轮;16a已设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16b已设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21新的曳引机;23驱动绳轮;24改装后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25改装后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26改装后的悬挂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改装前的无机房电梯的概略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无机房电梯的概略的主视图。在图中,轿厢1和对重2通过悬挂体3(在图1中省略)被吊挂在井道4内。悬挂体3采用多条绳索或者多条带。对重2以在位于与轿厢1相同的高度时与轿厢1的背面相对的方式,从层站观察配置在轿厢1的后方。并且,对重2从正上方观察时相对于轿厢1的宽度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靠向一侧(图1的右侧)配置。已设的曳引机即曳引机5设置在井道4内的下部(底坑)。曳引机5通过悬挂体3使轿厢1和对重2升降。并且,曳引机5具有曳引机主体6和驱动绳轮7。曳引机主体6具有使驱动绳轮7旋转的电机、对驱动绳轮7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器。悬挂体3卷挂于驱动绳轮7。另外,曳引机5采用轴向尺寸大于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的长型曳引机。另外,曳引机5以从正上方观察时其轴线相对于轿厢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倾斜的方式配置。曳引机5以从正上方观察时大部分与轿厢1重叠的方式,配置在轿厢1后部的对重2靠近一侧的相反侧的角部的正下方。但是,驱动绳轮7的悬挂体3的引出部分从正上方观察时与轿厢1不重叠。在井道4内设置有引导轿厢1的升降的第1轿厢导轨8a和第2轿厢导轨8b、以及引导对重2的升降的第1对重导轨9a和第2对重导轨9b。轿厢导轨8a、8b在轿厢1的前后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配置在轿厢1的两侧。在轿厢1的下部设有第1轿厢吊轮11a和第2轿厢吊轮11b。在对重2的上部设有对重吊轮12。轿厢吊轮11a、11b以及对重吊轮12以它们的旋转轴呈水平状态且与轿厢1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在井道4内的上部(顶部)设置有上部支撑体13(在图1中省略)。上部支撑体13由轿厢导轨8a、8b以及对重导轨9a、9b进行支撑。在上部支撑体13支撑着作为上部返回轮的轿厢返回轮14和对重返回轮15。轿厢返回轮14从正上方观察时配置在驱动绳轮7与第2轿厢吊轮11b之间。并且,轿厢返回轮14以其旋转轴呈水平状态且与轿厢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对重返回轮15从正上方观察时配置在驱动绳轮7与对重吊轮12之间。并且,对重返回轮15以其旋转轴呈水平状态且与轿厢1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在上部支撑体13的轿厢导轨8a附近设有已设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轿厢侧绳轮固定部件)16a。悬挂体3的第1端部与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16a连接。在上部支撑体13的对重返回轮15与对重导轨9a之间的部分设有已设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对重侧绳轮固定部件)16b。悬挂体3的第2端部与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16b连接。悬挂体3从第1端部侧起依次卷挂于第1轿厢吊轮11a、第2轿厢吊轮11b、轿厢返回轮14、驱动绳轮7、对重返回轮15以及对重吊轮12。即,图1和图2的电梯是绕绳比为2:1方式的电梯。图3是表示图2的轿厢返回轮14和对重返回轮15的支撑构造的概略的立体图。轿厢返回轮14在轿厢导轨8b的附近配置在上部支撑体13的下部。上部支撑体13具有相互隔开间隔配置的第1返回轮梁17a和第2返回轮梁17b。返回轮梁17a、17b被配置成与轿厢1的宽度方向平行且呈水平状态。对重返回轮15配置在返回轮梁17a、17b之间。下面,说明上述已设的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图4是表示图1的无机房电梯的改装后的状态的概略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4的无机房电梯的概略的主视图。在实施方式1的改装方法中,以从正上方观察时改装后的悬挂体26在已设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所述无机房电梯具有:轿厢;第1轿厢吊轮和第2轿厢吊轮,它们设于所述轿厢;对重;对重吊轮,其设于所述对重;已设的曳引机,其设置在井道内的下部,使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升降;上部支撑体,其设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轿厢返回轮和对重返回轮,它们设于所述上部支撑体;已设的悬挂体,其卷挂于所述第1轿厢吊轮、所述第2轿厢吊轮、所述轿厢返回轮、所述已设的曳引机的驱动绳轮、所述对重返回轮以及所述对重吊轮,用于吊挂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已设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其设于所述上部支撑体,与所述悬挂体的第1端部连接;以及已设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其设于所述上部支撑体,与所述悬挂体的第2端部连接,所述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包含以下步骤:以从正上方观察时改装后的悬挂体在所述已设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与所述已设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之间的区域通过的方式,在所述上部支撑体设置新的曳引机;在所述井道内设置改装后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和改装后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以及将所述改装后的悬挂体卷挂于所述第2轿厢吊轮、所述第1轿厢吊轮、所述新的曳引机的驱动绳轮以及所述对重吊轮,并且将所述改装后的悬挂体的第1端部与所述改装后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连接,将第2端部与所述改装后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6.05 JP 2014-1167811.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所述无机房电梯具有:轿厢;第1轿厢吊轮和第2轿厢吊轮,它们设于所述轿厢;对重;对重吊轮,其设于所述对重;已设的曳引机,其设置在井道内的下部,使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升降;上部支撑体,其设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轿厢返回轮和对重返回轮,它们设于所述上部支撑体;已设的悬挂体,其卷挂于所述第1轿厢吊轮、所述第2轿厢吊轮、所述轿厢返回轮、所述已设的曳引机的驱动绳轮、所述对重返回轮以及所述对重吊轮,用于吊挂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已设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其设于所述上部支撑体,与所述悬挂体的第1端部连接;以及已设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其设于所述上部支撑体,与所述悬挂体的第2端部连接,所述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包含以下步骤:以一种方式,在所述上部支撑体设置新的曳引机,这种方式是,从正上方观察时改装后的悬挂体能够在所述已设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与所述已设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之间的区域通过;在所述井道内设置改装后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和改装后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以及将所述改装后的悬挂体卷挂于所述第2轿厢吊轮、所述第1轿厢吊轮、所述新的曳引机的驱动绳轮以及所述对重吊轮,并且将所述改装后的悬挂体的第1端部与所述改装后的轿厢侧悬挂体连接部连接,将所述改装后的悬挂体的第2端部与所述改装后的对重侧悬挂体连接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桥良直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三菱电机大楼技术服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