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切换输入源的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5753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21 0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一种自动切换输入源的充电电路,包括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以及公共输出端,第一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的输入端,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公共输出端,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的输入端,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公共输出端,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的开关控制端A连接第一输入端,第一输入端通过延时保护电路与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的开关控制端B连接延时保护电路的延时控制端CRADLE_IN,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用作直流充电电路的切换,既保证可以大电流充电,又能确保两个输入源互相切换或同时作用时不会出现相互干扰、反充、漏电等现象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电路,尤其是一种自动切换输入源的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对于手机的直流充电方式包括用USB插口进行充电,或者无线充电,亦或底座大电流充电等,但是对于单一的充电方式来说只需要设计满足该充电方式的充电电路即可,例如小电流充电或大电流充电,只需要设计小电流充电电路或者大电流充电电路,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仅仅满足单一的小电流充电方式或大电流充电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容易受到充电的局限性导致产品推广性不高,因此在用作直流充电电路的切换,比如手机USB充电、无线充电、底座大电流充电等的相互切换,既保证可以大电流充电,又能确保两个输入源互相切换或同时作用时不会出现相互干扰、反充、漏电等是至关重要,而目前为了满足两者并存设计的电路均比较复杂,成本高,因此设计一款结构简单、成本低又安全的切换充电电路是刻不容缓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可用作直流充电电路的切换,既保证可以大电流充电,又能确保两个输入源互相切换或同时作用时不会出现相互干扰、反充、漏电等现象,而且整个电路结构更加简单、成本低、使用更加安全、稳定的自动切换输入源的充电电路。本技术所设计的自动切换输入源的充电电路,包括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第一输入端V_IN_1、第二输入端V_IN_2以及公共输出端V_0UT,所述的第一输入端V_IN_1连接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的输入端,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公共输出端V_0UT,所述的第二输入端V_IN_2连接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的输入端,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公共输出端V_0UT,上述的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和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均为场效应管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的开关控制端A连接第一输入端V_IN_1,第一输入端V_IN_1通过延时保护电路与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的开关控制端B连接延时保护电路的延时控制端CRADLE_IN。上述的延时保护电路是当先接通第一输入端V_IN_1,再接通第二输入端V_IN_2时,控制第二输入端V_IN_2断开;当先接通第二输入端V_IN_2,再接通第一输入端V_IN_1时,控制在确保第二输入端V_IN_2被断开后,再开启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的延时保护电路。上述设计通过延时保护电路控制实现无论是大电流充电还是小电流充电、或切换充电均能够保证安全,稳定,因此可用作直流充电电路的切换,比如手机USB充电、无线充电、底座大电流充电等的相互切换,既保证可以大电流充电,又能确保两个输入源互相切换或同时作用时不会出现相互干扰、反充、漏电等现象的。工作时,将公共输出端V_0UT接充电器件,当第一输入端V_IN_1单独有信号时,使得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的开关管导通,此时通过第一输入端V_IN_1的输入信号给公共输出端V_OUT的充电器件充电;当第二输入端V_IN_2单独供电时,使得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的开关管导通,此时通过第二输入端¥_爪_2的输入信号给公共输出端V_OUT的充电器件充电;当先开启第一输入端V_IN_1,再开启第二输入端V_IN_2时,此时第一输入端V_IN_1信号进入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的开关控制端A控制第二输入端V_IN_2被断开,实现只有第一输入端V_IN_1供电;当先开启第二输入端V_IN_2时,再开启第一输入端V_IN_1,此时当第一输入端V_IN_1有信号后,进入到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的开关控制端A,使得第二输入端V_IN_2被断开,同时在切断第二输入端V_IN_2之前由延时保护电路控制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的开关控制端B控制延时拉高,可以保证在第二输入端V_IN_2被切断后,再导通第一输入端V_IN_1,避免第二输入端V_IN_2小电流充电对二输入端V_IN_2大电流充电的干扰,提高稳定性,因此整个过程无论是大电流充电还是小电流充电、或切换充电均能够保证安全,提高稳定性。为了确定两个电路在同时或者前后导通时均能够安全实现一路充电的方式,所述的延时保护电路包括延时芯片U200,第一电阻R139、第二电阻R140、第三电阻R146、第四电阻R125、第一电容C139、第二电容C138和第三电容C141,所述延时芯片U200的型号为TPS3897ADRYR,所述的延时芯片U200的I脚接第一电阻R139和延时芯片U200的6脚,第一电阻R139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输入端V_IN_1,延时芯片U200的6脚与地之间通过第一电容C139连接,延时芯片U200的5脚与地之间通过第三电容C141连接,延时芯片U200的4脚与第三电阻R146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146的另一端与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中的开关控制端B连接实现在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被切断后,再导通第一输入端V_IN_1的信号,延时芯片U200的3脚与地之间并联有第二电容C138与第四电阻R125,延时芯片U200的3脚与延时芯片U200的I脚之间通过第二电阻R140连接。为了使电路在使用中更加安全,同时简化电路,又能够实现大电流充电,所述的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包括第五电阻R118、第六电阻R122、第七电阻R120、第一场效应Q106、第二场效应管Q107以及第三场效应管Q103,所述的第一场效应管Q106和第二场效应管Q107的型号均是封装为6脚的NTTFS3A08PZTAG,第一场效应管106的I脚、2脚和3脚通过导线并联成一个总的源极输出端SI,第二场效应管Q107的I脚、2脚和3脚也通过导线并联成一个总的源极输出端S2并与源极输出端SI连接,所述的第一场效应管Q106的漏极D连接第一输入端V_IN_1,第一场效应管Q106的栅极G通过第七电阻R120与第三场效应管Q103的漏极D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06的栅极G与第一场效应管Q106的源极输出端SI之间连接有第六电阻R122,所述第一场效应管Q106的栅极G与第二场效应管Q107的栅极G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06的漏极D与第二场效应管Q107的栅极G之间连接有第五电阻R118,第二场效应管Q107的漏极D连接公共输出端V_0UT,且第三场效应管Q103的源极S与地连接。由于上述所述的第一场效应管Q106和第二场效应管Q107的型号均是封装为6脚的NTTFS3A08PZTAG,因此第一场效应管Q106和第二场效应管Q107的I脚、2脚和3脚均为源极S,第一场效应管Q106和第二场效应管Q107的4脚为栅极G,第一场效应管Q106和第二场效应管Q107的5脚、6脚、7脚和8脚均为漏极D,且上述的第三场效应管Q103的型号为 2SK3019。为了过滤电路中信号的毛刺与高频干扰,提高电路的稳定性,所述的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还包括第四电容C124、第五电容C125和第六电容C126,所述的第六电容C126与第六电阻R122并联,所述的第五电容C125连接在第三场效应管Q103的栅极G与地之间,所述的第四电容C124连接在第一输入端V_IN_1与地之间。为了使电路在使用中更加安全,同时简化电路,又能够实现大电流充电,所述的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包括第八电阻R116、第九电阻R119、第十电阻R120、第^^一电阻R115、第十二电阻R121、第十三电阻R123、第四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切换输入源的充电电路,包括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1)、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2)、第一输入端(V_IN_1)、第二输入端(V_IN_2)以及公共输出端(V_OUT),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输入端(V_IN_1)连接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1)的输入端,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1)的输出端连接公共输出端(V_OUT),所述的第二输入端(V_IN_2)连接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2)的输入端,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2)的输出端连接公共输出端(V_OUT),上述的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1)和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2)均为场效应管开关控制电路,所述第二输入源处理电路(2)的开关控制端A连接第一输入端(V_IN_1),第一输入端(V_IN_1)通过延时保护电路(3)与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1)连接,所述第一输入源处理电路(1)的开关控制端B连接延时保护电路(3)的延时控制端(CRADLE_IN)。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梁洁林水明张其辉丁明杰吕鑫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萨瑞通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