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烘干处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4730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9 15: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茶叶烘干处理机,包括烘箱外壳和鼓风机,所述烘箱外壳内设置有上烘腔和下烘腔,上烘腔和下烘腔之间设置有隔板,上烘腔顶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湿度传感器,下烘腔内对应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所述隔板上端中间固定设置有多个电加热管,电加热管两侧的隔板上均匀布设有多个进风口,进风口两侧的隔板上固定设置有向外侧倾斜布置的导风板,进风口下端通过倒置的漏斗罩与设置在下烘腔内的鼓风机出风端连接,隔板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回风口,上烘腔通过回风口与下烘腔连通,回风口正下方的下烘腔内设置有除湿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烘干效率高,除湿效果好,减少能量损耗,节约能源,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茶叶加工设备
,具体是一种茶叶烘干处理机
技术介绍
茶叶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叶,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会在炒干机的锅内很快结成团块,茶汁易粘结锅壁。故此,茶叶先进行烘干,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锅炒的要求。随着茶叶的普及和个体经营化,传统的茶叶烘干方式的工作效率较低,烘干效果较差,不能很好的满足如今市场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烘干效率高,除湿效果好,减少能量损耗,节约能源,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茶叶烘干处理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叶烘干处理机,包括烘箱外壳和鼓风机,所述烘箱外壳内设置有上烘腔和下烘腔,上烘腔和下烘腔之间设置有隔板,上烘腔顶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湿度传感器,下烘腔内对应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所述隔板上端中间固定设置有多个电加热管,电加热管两侧的隔板上均匀布设有多个进风口,进风口两侧的隔板上固定设置有向外侧倾斜布置的导风板,进风口下端通过倒置的漏斗罩与设置在下烘腔内的鼓风机出风端连接,隔板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回风口,上烘腔通过回风口与下烘腔连通,回风口正下方的下烘腔内设置有除湿腔,所述电加热管正上方的上烘腔内设置有多个平行布置的茶叶烘筒,茶叶烘筒一端伸出烘箱外壳并盖设有筒盖,茶叶烘筒另一端通过伸出烘箱外壳的筒轴与传动齿轮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茶叶烘筒与烘箱外壳转动连接,茶叶烘筒外壁上均匀布设有烘干孔,筒盖通过铰链与茶叶烘筒端面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茶叶烘筒端部的传动齿轮相互啮合,且位于烘箱外壳端面中心的传动齿轮与驱动电机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各个电加热管和各个进风口间隔布置且相互平行。进一步的,所述除湿腔内部从上至下设置有多层除湿层,除湿层为干燥石灰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茶叶烘筒一端伸出烘箱外壳并盖设有筒盖,打开筒盖,装入茶叶即可,大大方便了装料和卸料;开启茶叶烘筒下方的电加热管进行升温加热,同时,下烘腔内的鼓风机开始工作将进过加热的热风吹向茶叶烘筒表面,从而对茶叶进行加热烘干,烘干的同时驱动电机带动茶叶烘筒旋转,确保茶叶烘筒内的茶叶受热均匀,大大提高了烘干效果;热风在烘干的同时会带走茶叶烘烤过程中产生的水汽,上烘腔内热风通过两侧的回风口进入下烘腔内,回风口正下方设置的除湿腔内的干燥石灰层能够有效地将水汽吸收,大大提高了茶叶除湿的效果;进入下烘腔内的热风经过除湿后,又被鼓风机鼓入上烘腔内,如此形成一个通风循环,避免将热风直接通向外界造成的热量损失,大大节约了能耗;上烘腔内设置的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上烘腔内的温度,保证良好的烘干温度的同时避免温度过高而烧坏茶叶;上烘腔内设置有第一湿度传感器,下烘腔内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两者配合使用,分别对上烘腔和下烘腔内湿度进行监测,从而有效确保茶叶的烘干效率和烘干效果。综上,本技术结构简单,烘干效率高,除湿效果好,减少能量损耗,节约能源,降低工人劳动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茶叶烘干处理机侧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茶叶烘干处理机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烘箱外壳,2-上烘腔,3-下烘腔,4-隔板,5-鼓风机,6_漏斗罩,7_第二湿度传感器,8-除湿层,9-回风口,10-进风口,11-导风板,12-电加热管,13-茶叶烘筒,14-驱动电机,15-传动齿轮,16-铰链,17-烘干孔,18-筒盖,19-第一湿度传感器,20-温度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茶叶烘干处理机,包括烘箱外壳I和鼓风机5,所述烘箱外壳I内设置有上烘腔2和下烘腔3,上烘腔2和下烘腔3之间设置有隔板4,上烘腔2顶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0和第一湿度传感器19,下烘腔3内对应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7,所述隔板4上端中间固定设置有多个电加热管12,电加热管12两侧的隔板4上均匀布设有多个进风口 10,进风口 10两侧的隔板4上固定设置有向外侧倾斜布置的导风板11,进风口 10下端通过倒置的漏斗罩6与设置在下烘腔3内的鼓风机5出风端连接,隔板4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回风口 9,上烘腔2通过回风口 9与下烘腔3连通,回风口 9正下方的下烘腔3内设置有除湿腔,所述电加热管12正上方的上烘腔2内设置有多个平行布置的茶叶烘筒13,茶叶烘筒13 —端伸出烘箱外壳I并盖设有筒盖18,茶叶烘筒13另一端通过伸出烘箱外壳I的筒轴与传动齿轮15连接。实施例中,所述茶叶烘筒13与烘箱外壳I转动连接,茶叶烘筒13外壁上均匀布设有烘干孔17,筒盖18通过铰链16与茶叶烘筒13端面连接。实施例中,所述茶叶烘筒13端部的传动齿轮15相互啮合,且位于烘箱外壳I端面中心的传动齿轮15与驱动电机14连接。实施例中,所述各个电加热管12和各个进风口 10间隔布置且相互平行。实施例中,所述除湿腔内部从上至下设置有多层除湿层8,除湿层8为干燥石灰层。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茶叶烘筒13 —端伸出烘箱外壳I并盖设有筒盖18,打开筒盖18,装入茶叶即可,大大方便了装料和卸料;开启茶叶烘筒13下方的电加热管12进行升温加热,同时,下烘腔3内的鼓风机5开始工作将进过加热的热风吹向茶叶烘筒13表面,从而对茶叶进行加热烘干,烘干的同时驱动电机14带动茶叶烘筒13旋转,确保茶叶烘筒13内的茶叶受热均匀,大大提高了烘干效果;热风在烘干的同时会带走茶叶烘烤过程中产生的水汽,上烘腔2内热风通过两侧的回风口 9进入下烘腔3内,回风口 9正下方设置的除湿腔内的干燥石灰层能够有效地将水汽吸收,大大提高了茶叶除湿的效果;进入下烘腔3内的热风经过除湿后,又被鼓风机5鼓入上烘腔2内,如此形成一个通风循环,避免了将热风直接通向外界造成的热量损失,大大节约了能耗;上烘腔2内设置的温度传感器20能够实时监测上烘腔2内的温度,保证良好的烘干温度的同时避免温度过高而烧坏茶叶;上烘腔2内设置有第一湿度传感器19,下烘腔内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7,两者配合使用,分别对上烘腔2和下烘腔3内湿度进行监测,从而有效确保茶叶的烘干效率和烘干效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茶叶烘干处理机,包括烘箱外壳和鼓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箱外壳内设置有上烘腔和下烘腔,上烘腔和下烘腔之间设置有隔板,上烘腔顶壁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和第一湿度传感器,下烘腔内对应设置有第二湿度传感器,所述隔板上端中间固定设置有多个电加热管,电加热管两侧的隔板上均匀布设有多个进风口,进风口两侧的隔板上固定设置有向外侧倾斜布置的导风板,进风口下端通过倒置的漏斗罩与设置在下烘腔内的鼓风机出风端连接,隔板两侧分别对称设置有回风口,上烘腔通过回风口与下烘腔连通,回风口正下方的下烘腔内设置有除湿腔,所述电加热管正上方的上烘腔内设置有多个平行布置的茶叶烘筒,茶叶烘筒一端伸出烘箱外壳并盖设有筒盖,茶叶烘筒另一端通过伸出烘箱外壳的筒轴与传动齿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锚锋吴惠娟张自义
申请(专利权)人:安溪县贤彩茶叶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