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充分的循环吸收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45408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9 14: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充分的循环吸收塔,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吸收塔气液接触的时间和过程均较短,使气体不能被有效的吸收;不能循环充分未完全饱和的吸收液及未被吸收的气体,造成吸收液的浪费及处理后的气体不达标的情况的问题。该反应充分的循环吸收塔包括筒体、出气口、进液口、进气口、出液口、回气口、多个管道,管道仅具有进水口;多个管道均匀分布于进气口上方的筒体内壁上,管道的进水口与进液口连通;管道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在进气口和进液口之间的筒体内壁上依次设有多个滤网;部分管道位于相邻两个滤网之间。通过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了吸收液和气体接触时间长,能循环未被吸收的气体和未完全饱和的吸收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吸收塔,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反应充分的循环吸收塔
技术介绍
吸收塔是实现吸收操作的设备,多用于吸收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要求吸收塔内气体与液体应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吸收塔包括筒体、设置在筒体顶端的出气口、设置在筒体侧面上部的进液口、设置在筒体侧面的进气口、设置在筒体侧面下部的出液口 ;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方式可以逆流也可并流;通常采用逆流操作,吸收剂以塔顶加入自上而下流动,与从下向上流动的气体接触,吸收了吸收质的液体从塔底排出,净化后的气体从塔顶排出;现有的吸收塔存在以下缺陷:第一,现有的吸收塔气液接触的时间和过程均较短,使气体不能被有效的吸收,使处理后的气体不达标;第二,吸收塔不能循环充分未完全饱和的吸收液及未被吸收的气体,造成吸收液的浪费及处理后的气体不达标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吸收塔气液接触的时间和过程均较短,使气体不能被有效的吸收;不能循环充分未完全饱和的吸收液及未被吸收的气体,造成吸收液的浪费及处理后的气体不达标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种反应充分的循环吸收塔包括筒体、设置在筒体顶端的出气口、设置在筒体侧面上部的进液口、设置在筒体侧面的进气口、设置在筒体侧面下部的出液口、设置在出液口上方的筒体侧面的回气口、多个管道,管道仅具有进水口 ;多个管道均匀分布于进气口上方的筒体内壁上,管道的进水口与进液口连通;管道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在进气口和进液口之间的筒体内壁上依次设有多个滤网;部分管道位于相邻两个滤网之间;滤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数量。具体地,进气口连通有三通管,三通管的第二端与回气口连通,回气口与进气口之间的管道上依次设有气栗和止回阀;气栗将未吸收的气体重新送入进气口,再次进行吸收,使未被吸收的气体再次被吸收,使本技术处理后的气体杂质更少,能达到国家标准;出液口和进液口均连通有三通管,两个三通管的第二端相互连通,出液口与进液口之间的管道上依次设有水栗和止回阀;水栗将未完全饱和的吸收液重新送入进液口,使吸收液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吸收液的浪费。具体地,筒体上设有多个检视窗;检视窗的数量最优选为三个,分别位于出气口和进液口之间的筒体侧面;进液口和进气口之间的筒体侧面;进气口和出液口之间的筒体侧面。进一步的,反应充分的循环吸收塔喷头,喷头与通孔连通,筒体内相对侧面的喷头相面对。具体地,滤网上孔的孔径小于等于5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吸收液从喷头喷洒出来,筒体内相对侧面的喷头相面对,使吸收液向各个方向喷洒,不存在喷洒不到吸收液的死角,吸收液喷洒后落入下方滤网,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落,上述过程使吸收液与气体接触的时间更长,使气体和吸收液混合的更充分,也减少了吸收液的浪费;部分管道位于相邻两个滤网之间,即滤网和管道的位置相互交错,使吸收液喷洒的更均匀。(2)本技术同时具有气体循环结构和吸收液循环结构,使其能同时完成吸收液和气体的双重循环,使吸收液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吸收液的浪费,经本技术处理后的气体,杂质更少。(3)本技术中检视窗便于工作人员观看吸收塔的内部情况及同于本技术的检修维护。(4)本技术中喷头喷出吸收液,使其分布更广,与气体接触的面更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1-筒体,2-出气口,3-进液口,4-进气口,5-出液口,6_回气口,7_管道,8_滤网,9- 二通管,1-气栗,11_止回阀,12-水栗,13_通孔,14_检视窗,15_嗔头,16-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至图4所示,反应充分的循环吸收塔包括筒体1、设置在筒体I顶端的出气口 2、设置在筒体I侧面上部的进液口 3、设置在筒体I侧面的进气口 4、设置在筒体I侧面下部的出液口 5、设置在出液口 5上方的筒体I侧面的回气口 6、多个管道7,管道7仅具有进水口 ;多个管道7均匀分布于进气口 4上方的筒体I内壁上,管道7的进水口与进液口 3连通;管道7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13 ;在进气口 2和进液口 3之间的筒体I内壁上依次设有五个滤网8 ;部分管道7位于相邻两个滤网8之间,即滤网8和管道7的位置相互交错;筒体I上设有三个检视窗14,分别位于出气口 2和进液口 3之间的筒体I侧面;进液口 3和进气口 4之间的筒体I侧面;进气口 4和出液口 5之间的筒体I侧面。气体循环结构为:进气口 4连通有三通管9,三通管9的第二端与回气口 6连通,回气口 6与进气口 4之间的管道7上依次设有气栗10和止回阀11 ;气栗10将未吸收的气体重新送入进气口 4,再次进行吸收,使未被吸收的气体再次被吸收,使本技术处理后的气体杂质更少。吸收液循环结构为:出液口 5和进液口 3均连通有三通管9,两个三通管9的第二端相互连通,出液口 5与进液口 3之间的管道7上依次设有水栗12和止回阀11 ;水栗12将未完全饱和的吸收液重新送入进液口 3,使吸收液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吸收液的浪费。其中,滤网8、检视窗14的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数量;检视窗14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的位置;滤网8为其上孔16的孔16径小于等于5mm的滤网8 ;使吸收液下落的更缓慢,与气体接触的时间更长。实施例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反应充分的循环吸收塔喷头15,喷头15与通孔13连通,筒体I内相对侧面的喷头15相面对;使吸收液分布更广,与气体接触的面更大。如图1至图4所示,实施例1和实施例2在使用时,进气口 4上的三通管9的第三端连接需要吸收气体的存储罐,进液口 3上的三通管9的第三端连接吸收液存储池,出液口5上的三通管9的第三端连接饱和液存储池;吸收液通过管道7上的通孔13后通过喷头15喷洒出来,筒体I内相对侧面的喷头15相面对,使吸收液向各个方向喷洒,不存在喷洒不到吸收液的死角,吸收液喷洒后落入下方滤网8,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落,上述过程使吸收液与气体接触的时间更长,使气体和吸收液混合的更充分,也减少了吸收液的浪费;部分管道7位于相邻两个滤网8之间,即滤网8和管道7的位置相互交错,使吸收液喷洒的更均匀;本技术同时具有气体循环结构和吸收液循环结构,使其能同时完成吸收液和气体的双重循环,使吸收液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吸收液的浪费,经本技术处理后的气体,杂质更少。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技术。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技术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技术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反应充分的循环吸收塔,包括筒体(I)、设置在筒体(I)顶端的出气口(2)、设置在筒体(I)侧面上部的进液口(3)、设置在筒体(I)侧面的进气口(4)、设置在筒体(I)侧面下部的出液口(5)、设置在出液口(5)上方的筒体(I)侧面的回气口(6),其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反应充分的循环吸收塔,包括筒体(1)、设置在筒体(1)顶端的出气口(2)、设置在筒体(1)侧面上部的进液口(3)、设置在筒体(1)侧面的进气口(4)、设置在筒体(1)侧面下部的出液口(5)、设置在出液口(5)上方的筒体(1)侧面的回气口(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管道(7),管道(7)仅具有进水口;多个管道(7)均匀分布于进气口(4)上方的筒体(1)内壁上,管道(7)的进水口与进液口连通;管道(7)上均匀设有多个通孔(13);在进气口(2)和进液口(3)之间的筒体(1)内壁上依次设有多个滤网(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嘉云宋睿唐雷杨波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市新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