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化硅VDMOS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520687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7 1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技术,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碳化硅VDMOS器件及其制作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碳化硅VDMOS器件包括:碳化硅N型重掺杂衬底,碳化硅N型重掺杂衬底上方的碳化硅N-外延层,位于碳化硅N-外延层上部的Pbase区,Pbase区中碳化硅P+接触区和N+源区形成的源极,凹进Pbase区之间形成的JFET区中的凹槽多晶硅,凹进JFET区的多晶硅与半导体之间的二氧化硅介质,围绕在凹进JFET区二氧化硅介质周围的P+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碳化硅VDMOS器件中引入凹槽栅,优化了碳化硅VDMOS器件栅氧电场,提高了器件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技术,具体的说是涉及垂直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VDM0SFET)器件结构,尤其是一种高可靠性碳化硅VDMOS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碳化娃(Silicon Carbide)材料凭借临界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热载流子饱和漂移速度高、抗辐照能力强等特点,极大地扩展了功率器件的能量处理能力,满足下一代电力电子装备对功率器件更大功率、更小体积和更恶劣条件下工作的要求,正逐步应用于各种功率电子系统领域。与氮化镓(GaN)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相比,SiC材料可以通过热氧化直接生成二氧化硅(S12),该优点使SiC成为制作大功率MOSFET器件的理想材料。然而,SiC/Si0d9界面电荷比Si/Si02大约高两个数量级,尤其是SiC-S12界面处靠近导带边缘的高界面态密度,会使MOSFET沟道电子迀移率非常低。此外,由于SiC相比于S12具有更高的介电常数,根据电位移矢量的连续性,栅介质二氧化硅中的电场是碳化硅中的2.5倍左右。对于碳化硅VDMOS器件,在器件临界击穿时,JFET区靠近栅氧的电场强度通常可以达到1.5-2MV/cm,因此,栅氧化层中的电场强度将很容易达到影响栅氧可靠性的最低电场,从而引起半导体材料和栅金属向栅介质注入电子,产生Fowler-Nordheim(FN)隧穿电流,导致介质时变击穿(time-dependent dielectric-breakdown,TDDB),使碳化娃 VDMOS 器件面临非常严重的栅介质可靠性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高可靠性碳化硅VDMOS器件及其制作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种碳化硅VDMOS器件,如图2所示,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金属漏电极11、N+衬底10和N外延层9 ;所述N外延层9上层一端具有第一 Pbase区7,其上层另一端具有第二 Pbase区71 ;所述第一 Pbase区7中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 N+源区6和第一 P +接触区5 ;所述第二 Pbase区71中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二 N+源区61和第二 P +接触区51 ;所述第一N+源区6和第一 P +接触区5上表面具有第一金属源电极3 ;所述第二 N+源区61和第二 P +接触区51上表面具有第二金属源电极31 ;所述第一金属源电极3和第二金属源电极31之间具有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由栅氧化层4、位于栅氧化层4上表面的多晶硅栅2和位于多晶硅栅2上表面的栅电极I构成;所述第一 Pbase区7与第二 Pbase区71之间的N外延层9上层具有凹槽,所述凹槽与N外延层9之间具有P +区8,所述栅氧化层4位于凹槽中的部分与P+区8连接,所述多晶硅栅2填充在凹槽中;其中第一 Pbase区7和第二 Pbase区71、第一 N+源区6和第二 N +源区61、第一 P +接触区5和第二 P +接触区51、第一金属源电极3和第二金属源电极31均对称设置在第二 N外延层8中线两侧。—种碳化硅V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采用外延工艺,在碳化硅N+衬底10上表面生成N外延层9 ;第二步: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N外延层9上层一端注入P型半导体杂质形成第一Pbase区7,在其上层另一端注入P型半导体杂质形成第二 Pbase区71 ;第三步;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一 Pbase区7上层注入P型半导体杂质形成第一P+接触区5,在第二 Pbase区71上层注入P型半导体杂质形成第二 P +接触区51 ; 第四步: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一 Pbase区7上层注入N型半导体杂质形成第一N+源区6,在第二 Pbase区71上层注入N型半导体杂质形成第二 N+源区61 ;所述第一 P +接触区5和第一 N+源区6相互独立,所述第二 P +接触区51和第二 N +源区61相互独立;第五步: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一 Pbase区7和第二 Pbase区71之间的N外延层9上层注入P型半导体杂质生成P+区(8),然后在P+区⑶中刻蚀出凹槽;第六步:在凹槽中的P+区(8)表面以及凹槽两侧的器件表面生长栅氧化层4,在栅氧化层4上表面淀积多晶硅,经刻蚀形成多晶硅栅2 ;第七步:在第一 N+源区6和第一 P +接触区5上表面生成第一金属源电极3 ;在第二N+源区61和第二 P +接触区51上表面生成第二金属源电极31 ;在多晶硅栅2上生成栅电极I。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碳化硅VDMOS器件中引入凹槽栅,优化了碳化硅VDMOS器件栅氧电场,提高了器件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碳化硅VDMOS器件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碳化硅VDMOS器件结构示意图;图3是在碳化娃N+衬底上形成N碳化娃外延层示意图;图4是在第二碳化娃N外延层上通过离子注入形成两个Pbase区示意图;图5是在两个Pbase区中分别通过离子注入形成P+接触区与两个Pbase区间形成的JFET区中的P+区示意图;图6是在两个Pbase区中分别通过离子注入形成N+源区示意图;图7是在JFET区中的碳化硅P+区进行部分刻蚀形成凹槽示意图;图8是在半导体表面生长一层栅介质二氧化硅,并淀积多晶硅,刻蚀多晶硅形成栅极形状示意图;图9是在分别形成漏电极、栅电极和源电极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高可靠性碳化硅VDMOS器件结构与传统碳化硅VDMOS器件结构栅氧电场分布仿真比较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碳化硅VDMOS器件,如图2所示,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金属漏电极11、N+衬底10和N外延层9 ;所述N外延层9上层一端具有第一 Pbase区7,其上层另一端具有第二 Pbase区71 ;所述第一 Pbase区7中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 N+源区6和第一 P +接触区5 ;所述第二 Pbase区71中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二 N+源区61和第二 P +接触区51 ;所述第一 N+源区6和第一 P +接触区5上表面具有第一金属源电极3 ;所述第二 N +源区61和第二 P+接触区51上表面具有第二金属源电极31 ;所述第一金属源电极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化硅VDMOS器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金属漏电极(11)、N+衬底(10)和N‑外延层(9);所述N‑外延层(9)上层一端具有第一Pbase区(7),其上层另一端具有第二Pbase区(71);所述第一Pbase区(7)中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N+源区(6)和第一P+接触区(5);所述第二Pbase区(71)中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二N+源区(61)和第二P+接触区(51);所述第一N+源区(6)和第一P+接触区(5)上表面具有第一金属源电极(3);所述第二N+源区(61)和第二P+接触区(51)上表面具有第二金属源电极(31);所述第一金属源电极(3)和第二金属源电极(31)之间具有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由栅氧化层(4)、位于栅氧化层(4)上表面的多晶硅栅(2)和位于多晶硅栅(2)上表面的栅电极(1)构成;所述第一Pbase区(7)与第二Pbase区(71)之间的N‑外延层(9)上层具有凹槽,所述凹槽与N‑外延层(9)之间具有P+区(8),所述栅氧化层(4)位于凹槽中的部分与P+区(8)连接,所述多晶硅栅(2)填充在凹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小川萧寒唐亚超李妍月梁坤元甘志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