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组件及其电源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11661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6 09:14
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线缆组件,所述线缆组件包括导电端子以及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的线缆。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一对接部平行设置的第二对接部、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的连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对接部延伸出来的线缆接合部。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与所述线缆接合部的搭接部,使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均能够直接与所述线缆接合部进行导通,实现了分流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缆组件以及具有该线缆组件的电源连接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线缆组件。所述线缆组件包括导电端子以及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的线缆。其中,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面常设计成ㄇ形结构,其包括两个大致平行的对接部。因端子材料展开及端子收料原因,其线缆接合部仅能设计在其中一个对接部上。当所述导电端子通电后,与所述线缆接合部直接相连的对接部能够直接传输电流于线材,但是与所述线缆接合部不直接相连的那个对接部必须通过ㄇ形的连接通道与另一侧的对接部汇流之后才能传输电流于线材。如此设置,导致电流无法有效分流,尤其在大电流产品,其连接通道将是电阻最大及温度最高的位置,可能将造成功率损耗,甚至烧损该电源连接器。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分流的线缆组件以及具有该线缆组件的电源连接器。为解决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组件,其包括导电端子以及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的线缆,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一对接部平行设置的第二对接部、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的连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对接部延伸出来的线缆接合部,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与所述线缆接合部的搭接部。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线缆接合部包括自所述第一对接部一体延伸出来的接触部以及自所述接触部一体延伸出来的铆扣部;所述线缆包括与所述接触部配合的导电芯体以及与所述铆扣部相固定的绝缘层。<br>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接触部设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用以收容所述导电芯体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二侧面为平面,所述搭接部的一端搭接在所述平面上。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侧面为曲面,所述铆扣部呈环状。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线缆接合部沿所述导电端子的延伸方向前后排列。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部的前端设有一个定位凹口,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自所述连接部的后端向上倾斜延伸的弹性臂。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部均位于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的后缘均设有向上延伸的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向上延伸靠近所述弹性臂的末端。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搭接部与所述导电端子分开制作,然后焊接在一起。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搭接部与所述导电端子一体成型。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线缆组件,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若干端子收容槽,所述线缆组件为上述的线缆组件,所述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与所述线缆接合部的搭接部,使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均能够直接与所述线缆接合部进行导通,实现了分流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线缆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线缆组件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1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至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线缆组件100,其包括导电端子1以及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1的线缆2。所述导电端子1包括第一对接部11、与所述第一对接部11平行设置的第二对接部12、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11、12的连接部13、自所述第一对接部11延伸出来的线缆接合部14、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12与所述线缆接合部14的搭接部15。所述第一对接部11与所述第二对接部12均位于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11、12面对面设置。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11、12的后缘均设有向上延伸的定位凸起111、121。所述连接部13的前端设有一个定位凹口131。所述导电端子1还包括自所述连接部13的后端向上倾斜延伸的弹性臂132。所述定位凸起111、121向上延伸靠近所述弹性臂132的末端。所述连接部13与所述线缆接合部14沿所述导电端子1的延伸方向前后排列。所述线缆接合部14包括自所述第一对接部11一体延伸出来的接触部141以及自所述接触部141一体延伸出来的铆扣部142。所述接触部141设有第一侧面1411、第二侧面14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第二侧面1411、1412之间的收容空间1413,其中所述第一侧面1411为曲面,所述第二侧面1412为平面。所述线缆2包括与所述接触部141配合的导电芯体21以及与所述铆扣部142相固定的绝缘层22。所述导电芯体21被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1413内。通过将所述第一侧面1411设计为曲面,能够扩大所述收容空间1413,从而便于收容所述导电芯体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搭接部15与所述导电端子1一体成型,例如冲压。在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搭接部15与所述导电端子1分开制作,然后焊接在一起。如此设置,能够降低加工难度。请参图1所示,所述搭接部15的一端搭接在所述第二侧面1412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接部12相连。通过将所述第二侧面1412设计为平面,能够便于将所述搭接部15固定于所述线缆接合部14上。当然,所述搭接部15可以直接是焊锡。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未图示),其包括绝缘本体(未图示)以及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若干线缆组件。所述绝缘本体包括若干端子收容槽,所述线缆组件为图1至图5所示的线缆组件100,所述导电端子1收容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ㄇ形结构的导电端子1,其第二对接部12通过搭接部15与所述线缆接合部14直接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12不须经过连接部13就可传输电流,尤其适用大电流的线缆连接器的并联电路电流分流,降低电阻、降低功率损耗及降低因电阻所产生的热能,提升了电流传输,有效地使用能源。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限制本专利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
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组件,其包括导电端子以及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的线缆,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一对接部平行设置的第二对接部、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的连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对接部延伸出来的线缆接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与所述线缆接合部的搭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组件,其包括导电端子以及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的线缆,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对接部、与所述第一对接部平行设置的第二对接部、连接所述第一、第二对接部的连接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对接部延伸出来的线缆接合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与所述线缆接合部的搭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接合部包括自所述第一对接部一体延伸出来的接触部以及自所述接触部一体延伸出来的铆扣部;所述线缆包括与所述接触部配合的导电芯体以及与所述铆扣部相固定的绝缘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设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以及用以收容所述导电芯体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二侧面为平面,所述搭接部的一端搭接在所述平面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为曲面,所述铆扣部呈环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义宏刘阔正吴尚明
申请(专利权)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