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苗孵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0683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3 1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苗孵化池,涉及孵化技术领域,其水体内部循环,水温变化小,且不易产生向心沉积现象,孵化率高,易清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一种鱼苗孵化池,其包括:第一池壁,其为圆环形;第二池壁,其为圆环形,设于第一池壁内侧,与第一池壁同轴布置,第二池壁高度较第一池壁低;第一池壁内侧与第二池壁外侧为阻隔以形成第一水池,第二池壁内侧为阻隔以形成第二水池;过滤网,其设于第二池壁上方,沿第二池壁外边缘呈圆柱形布置;水流控制系统,其将第二水池中的水抽入第一水池;第一排污通道,其设于第一水池底部,与第一水池连通;第二排污通道,其设于第二水池底部,与第二水池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孵化
,尤其涉及一种鱼苗孵化池
技术介绍
鱼卵均为半浮性卵,在静水条件下孵化时,会堆积在一起,逐渐下沉,落底堆积,导致溶氧不足,胚胎发育迟缓,甚至窒息死亡。而在水流的条件下进行孵化时,在水流的作用下受精卵漂浮在水中,使鱼苗始终处于漂浮状态,且流水可提供充足的溶氧,可使鱼苗充分进行孵化。半浮性鱼卵的孵化器技术性要求较高,要求水流平稳,过滤面积大,有利于水体交换。孵化环道在半浮性鱼卵孵化生产上应用较广泛,但,其水体不能进行内部循环,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区室内大棚养殖时,采用外部注水,水温变化较大,同时也浪费加温能耗,且有向心沉积现象,造成鱼苗孵化率降低,其排污清理较麻烦,浪费劳动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鱼苗孵化池,其水体内部循环,水温变化小,且不易产生向心沉积现象,孵化率高,易清理。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鱼苗孵化池,其包括:第一池壁,所述第一池壁为圆环形;第二池壁,所述第二池壁为圆环形,设于所述第一池壁内侧,与所述第一池壁同轴布置,所述第二池壁高度较所述第一池壁低;所述第一池壁内侧与所述第二池壁外侧为阻隔以形成第一水池,所述第二池壁内侧为阻隔以形成第二水池;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于所述第二池壁上方,沿所述第二池壁外边缘呈圆柱形布置,以阻止鱼苗在所述第一水池与所述第二水池之间流动;水流控制系统,所述水流控制系统将所述第二水池中的水抽入所述第一水池,水再通过所述过滤网流入所述第二水池,形成循环; 所述水流控制系统包括:喷管,所述喷管设于所述第一水池底部,沿所述第一水池环形均匀分布,所述喷管的喷水方向同为顺时针水平方向或逆时针水平方向,以使所述第一水池中的水流方向一致;第一排污通道,所述第一排污通道设于所述第一水池底部,与第一水池连通,用于排泄所述第一水池中的沉积物;第二排污通道,所述第二排污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水池底部,与第二水池连通,用于排泄所述第二水池中的沉积物。进一步地,所述的水流控制系统,还包括:水栗,所述水栗设于所述第二水池底部;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一端与所述水栗连通,另一端与环形管道连通;所述环形管道设于所述第一水池底部,与所述喷管连通;所述喷管均匀分布在所述环形管道上,所述喷管与所述第一水池底面平行;回水管,所述回水管一端与所述进水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水池连通;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设于所述进水管上,位于所述回水管与所述进水管连接部的下游,用于调节所述进水管流量;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设于所述回水管上,用于调节所述回水管流量。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池的底部高度在沿径向向外延伸中逐渐降低,所述第一水池底面在靠近所述第一池壁的部分为水平布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水池底部为中心部位较低的漏斗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污通道设于所述第一水池的底部外边缘,所述第一排污通道上设有第一开关阀,以控制所述第一排污通道的通断;所述第二排污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水池底部中央,所述第二排污通道上设有第二开关阀,以控制所述第二排污通道的通断。进一步地,所述环形管道与所述第一水池底部有一定间隙,以使沉积物能通过。进一步地,所述喷管一端与所述环形管道连通,另一端为封闭。进一步地,所述喷管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喷口,所述喷口沿所述喷管轴向直线分布O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池壁和所述第二池壁为混凝土材料。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池壁外径为4.3米,其壁厚为0.5米。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鱼苗孵化池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其水体内部循环,水温变化小,且不易产生向心沉积现象,孵化率高,易清理。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鱼苗孵化池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鱼苗孵化池的池体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鱼苗孵化池的俯视图。图中所示:I为第二水池,2为喷管,3为第一池壁,4为环形管道,5为回水管,6为第一流量调节阀,7为第二流量调节阀,8为进水管,9为水栗,10为过滤网,11为第二池壁,12为第一水池,13为第二开关阀,14为第二排污通道,15为第一开关阀,16为第一排污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鱼苗孵化池,其包括:第一池壁3、第二池壁11、过滤网10、水流控制系统、第一排污通道16和第二排污通道14。第一池壁3为圆环形,其为混凝土材料制作;第二池壁11为圆环形,其为混凝土材料制作,其设于第一池壁3内侧,与第一池壁3同轴布置,第二池壁11高度较第一池壁3低,以使水位较高时,水流能通过第二池壁11 ;第一池壁3内侧与第二池壁11外侧为阻隔以形成第一水池12,第一水池12为环形水池,第一水池12的底部高度在沿径向向外延伸中逐渐降低,以使内侧沉积物能向外侧流动,改善向心沉积现象;第一水池12底面在靠近第一池壁3的部分为水平布置,使第一水池12中沉积杂物基本向水池底部最低部位的水平底面沉积,水池底部的水平底面部分形成环状结构,环状结构下方设有排污口,便于沉积物清理。第二池壁11内侧为阻隔以形成第二水池I,第二水池I为圆柱状;过滤网10设于第二池壁11上方,沿第二池壁11外边缘呈圆柱形布置,以阻止鱼苗在第一水池12与第二水池I之间流动;过滤网10设在第二池壁11的顶端,与第二池壁11固定连接,过滤网10的上边沿高度基本和第一池壁3顶端高度相当;水流控制系统将第二水池I中的水抽入第一水池12,水再通过过滤网10流入第二水池I,形成循环;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鱼苗孵化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池壁,所述第一池壁为圆环形;第二池壁,所述第二池壁为圆环形,设于所述第一池壁内侧,与所述第一池壁同轴布置,所述第二池壁高度较所述第一池壁低;所述第一池壁内侧与所述第二池壁外侧为阻隔以形成第一水池,所述第二池壁内侧为阻隔以形成第二水池;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于所述第二池壁上方,沿所述第二池壁外边缘呈圆柱形布置,以阻止鱼苗在所述第一水池与所述第二水池之间流动;水流控制系统,所述水流控制系统将所述第二水池中的水抽入所述第一水池,水再通过所述过滤网流入所述第二水池,形成循环;所述水流控制系统包括:喷管,所述喷管设于所述第一水池底部,沿所述第一水池环形均匀分布,所述喷管的喷水方向同为顺时针水平方向或逆时针水平方向,以使所述第一水池中的水流方向一致;第一排污通道,所述第一排污通道设于所述第一水池底部,与第一水池连通,用于排泄所述第一水池中的沉积物;第二排污通道,所述第二排污通道设于所述第二水池底部,与第二水池连通,用于排泄所述第二水池中的沉积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长龙
申请(专利权)人:福海县海富特种鱼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新疆;6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