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良好电性的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的上方以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作为传送器电极与多功能电极桥接之用。于有效区域的下方以第二导电层及透明导电层作为传送器电极与多功能电极桥接之用。搭配至少一驱动IC多于两组传送器电极及多功能电极的接脚设计,且至少一驱动IC的数量取决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尺寸大小。同时,第二导电层以多走线并联的方式布线于有效区域中的同一电极区域内。由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电阻电容负载可大幅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触控面板(Touch panel)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能够具有良好电性(RC loading)的内嵌式(In-cell)互电容触控面板。
技术介绍
—般而言,电容式触控面板大致可依照其叠层结构的不同而分为数种不同型式,例如:内嵌式(I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及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请参照图1及图2,图1及图2分别为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及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I由下至上依序是:基板10、薄膜晶体管(TFT)元件层11、液晶层12、彩色滤光层13、玻璃层14、触控感应层15、偏光片16、粘合剂17及上覆透镜18。如图2所示,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2由下至上依序是:基板20、薄膜晶体管(TFT)元件层21、触控感应层22、液晶层23、彩色滤光层24、玻璃层25、偏光片26、粘合剂27及上覆透镜28。比较图1及图2可知: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将触控感应层22设置于液晶层23的下方,亦即设置于液晶显示模块之内;0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则是将触控感应层15设置于玻璃层14的上方,亦即设置于液晶显示模块之外。相较于传统的单片式玻璃触控面板(One Glass Solut1n, 0GS)及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可达成最薄化的触控面板设计,并可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及笔记本电脑等可携式电子产品上。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希望能通过其创新的布局方式降低阻值及寄生电容的影响,以提升内嵌式的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整体效能。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技术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为一种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于此实施例中,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包含多个像素(Pixel)。每个像素的叠层结构包含基板、薄膜晶体管元件层、液晶层、彩色滤光层及玻璃层。薄膜晶体管元件层设置于基板上。薄膜晶体管元件层内整合设置有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与源极及汲极同时形成且第二导电层与耦接共同电压的透明导电层相连。液晶层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上方。彩色滤光层设置于液晶层上方。玻璃层设置于彩色滤光层上方。其中,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的上方以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作为传送器电极(Transmitter electrode)与多功能电极(Mult1-funct1n electrode)桥接之用;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的下方以第二导电层及透明导电层作为传送器电极与多功能电极桥接之用;且搭配至少一驱动IC多于两组传送器电极及多功能电极的接脚设计,至少一驱动IC的数量取决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尺寸大小,至少一驱动IC位于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于一实施例中,通过一通孔(Via)与相同电极耦接的第二导电层的走线于有效区域内以多于两条走线并联的方式布线。于一实施例中,电容式触控面板适用于采用横向电场效应显示技术(In-Plane-Switching Liquid Crystal,IPS)、边界电场切换广视角技术(Fringe FieldSwitching,FFS)或高阶超广视角技术(Advanced Hyper-Viewing Angle,AHVA)的显不器。于一实施例中,彩色滤光层包含彩色滤光片(ColorFilter)及黑色矩阵光阻(Black Matrix Resist),黑色矩阵光阻具有良好的光遮蔽性。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位于黑色矩阵光阻的下方。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之间彼此耦接或不耦接。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为水平排列、垂直排列或交错(Mesh)排列。于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设置于透明导电层上方,并通过通孔(Via)与透明导电层相连。于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设置于透明导电层下方,并通过通孔与透明导电层相连。于一实施例中,传送器电极、该多功能电极及一接收器电极(Receiverelectrode)的范围分别涵盖不同部分的该多个像素,且该多功能电极设置于该传送器电极与该接收器电极之间。于一实施例中,传送器电极的范围所涵盖的该些像素中的透明导电层彼此相连接、该接收器电极的范围所涵盖的该些像素中的透明导电层彼此相连接且该多功能电极的范围所涵盖的该些像素中的透明导电层彼此相连接。于一实施例中,透明导电层可以是氧化铟锡层(Indium Tin Oxide, ITO)。根据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亦为一种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于此实施例中,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包含多个像素。每个像素的叠层结构包含基板、薄膜晶体管元件层、液晶层、彩色滤光层及玻璃层。薄膜晶体管元件层设置于基板上。薄膜晶体管元件层内整合设置有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与源极及汲极同时形成且第一导电层与耦接共同电压的透明导电层相连。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第一导电层的上方。液晶层设置于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上方。彩色滤光层设置于液晶层上方。玻璃层设置于彩色滤光层上方。于一实施例中,适用于采用横向电场效应显示技术、边界电场切换广视角技术或高阶超广视角技术的显示器。于一实施例中,该彩色滤光层包含一彩色滤光片及一黑色矩阵光阻,该黑色矩阵光阻具有良好的光遮蔽性。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导电层及该第二导电层位于该黑色矩阵光阻的下方。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导电层通过一通孔(Via)与该第一导电层相连。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导电层不与该第一导电层相连。于一实施例中,该透明导电层设置于该第一导电层的上方,并通过一通孔与该第一导电层相连。于一实施例中,该透明导电层为氧化铟锡层。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技术的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具有下列优点:(I)仅需通过两个导电层与显示元件的整合即能形成最简化的内嵌式触控显示器的叠层结构设计,容易生产并降低成本。(2)内嵌式触控显示器的触控电极及其走线的设计简单。(3)通过新的走线布局方式降低内嵌式触控元件的阻值及寄生电容对对面板的电性上的影响。(4)通过新的电极出线方式大幅降低中大尺寸触控面板的电阻电容负载。关于本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及图2分别为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及On-Cell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叠层结构示意图。图5为内嵌式的电容式触控面板的电极走线布局的示意图。图6为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走线布局的示意图。图7A为接收器电极走线与薄膜晶体管元件的源极线彼此穿插地连接至位于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的驱动1C。图7B为接收器电极走线先跨过相邻的源极线后再以一整群一起连接至位于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的驱动1C。图8为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有效区域之外的电极走线布局的示意图。图9为放大显示图8中的面板的有效区域的下方所形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包含:多个像素,每个像素的一叠层结构包含:一基板;一薄膜晶体管元件层,设置于该基板上,该薄膜晶体管元件层内整合设置有一第一导电层及一第二导电层,其中该第一导电层与一源极及一汲极同时形成且该第二导电层与耦接一共同电压的一透明导电层相连;一液晶层,设置于该薄膜晶体管元件层上方;一彩色滤光层,设置于该液晶层上方;以及一玻璃层,设置于该彩色滤光层上方;其中,于该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一有效区域的上方以该第一导电层及该第二导电层作为一传送器电极与一多功能电极桥接之用;于该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该有效区域的下方以该第二导电层及该透明导电层作为该传送器电极与该多功能电极桥接之用;且搭配至少一驱动IC多于两组传送器电极及多功能电极的接脚设计,该至少一驱动IC的数量取决于该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尺寸大小,该至少一驱动IC位于该内嵌式互电容触控面板的该有效区域之外。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昆倍,许有津,林依萦,
申请(专利权)人:瑞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