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害虫诱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503035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3 0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害虫诱捕器,包括筒体,筒体上端安装有筒盖,筒盖带有上诱芯杆,筒体上部侧壁上设有用于收集害虫的进虫孔,筒体内安装有多网孔锥形壳体,多网孔锥形壳体的顶部设有进虫口,多网孔锥形壳体内设置有横向的下诱芯杆,所述筒体和多网孔锥形壳体之间的空间组成了诱捕害虫的接收桶,所述筒体下端固定有喇叭形网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上下两部分都有进虫通道,使得捕获害虫效率更高;在上诱芯杆和下诱芯杆上可同时安装相同诱芯,提高捕获效率;筒体下端安装有一个喇叭形网罩,大大提高昆虫的捕获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干式害虫诱捕器,不需要水,水资源匮乏地带更能体现出优势;也不需要粘胶板,大幅降低应用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农林害虫的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害虫诱捕器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食品健康和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应用于绿色产业的防控手段逐渐成为各大企业争相研发的领域。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具有对环境安全、无抗药性、对食品无污染等优势,是迄今为止最环境友好型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之一,其中与之配套的主要原件的害虫诱捕器成为市场开发的重点。当前,市场上主要的昆虫诱捕器有水盆诱捕器、粘胶和多种类型的干式诱捕器等,各有优缺点。授权公告号为CN201379013Y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干式诱捕器,其包括筒体,筒体的一端是装有诱芯杆的筒盖,筒体上设有契孔,其主要通过诱芯发出气味吸引害虫从诱捕器上半部契孔进入筒体内,导致害虫不能返回筒体外滑落底部集虫瓶或集虫袋中被捕获,该类诱捕器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夜蛾类害虫效果比较好,在蔬菜上应用比较多,但对二化螟、玉米螟等螟蛾类害虫效果较差。为了诱捕螟蛾类害虫,有的专门设置螟蛾类害虫诱捕器,但是其对大部分夜蛾类效果较差。上述两种类型的诱捕器在应用范围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若同时安装两种诱捕器,增加了成本,安装费时费力,使用也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害虫诱捕器,其可用于诱捕不同类别的害虫,诱捕效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种害虫诱捕器,包括筒体,筒体上端安装有筒盖,筒盖带有用于放置诱芯的上诱芯杆,筒体上部侧壁上设有若干用于收集害虫的进虫孔,所述筒体内位于上诱芯杆下方安装有多网孔锥形壳体,多网孔锥形壳体的顶部设有进虫口,多网孔锥形壳体内设置有横向的用于放置诱芯的下诱芯杆,所述筒体和多网孔锥形壳体之间的空间组成了诱捕害虫的接收桶,所述筒体下端固定有喇叭形网罩。所述进虫孔包括在筒体侧壁上开设的方形孔,方形孔上安装有带有星形孔的安装片,星形孔从外向内逐渐缩小。所述筒体上端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凸起,筒盖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凸起配合卡接的第一 L形槽。所述多网孔锥形壳体底端设有L形折边,L形折边与多网孔锥形壳体外壁组成一个用于卡接筒体侧壁底端的凹槽,所述筒体底端侧壁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凸起,L形折边上设置有与第二凸起配合卡接的第二 L形槽。所述上诱芯杆的顶部设有挂孔,所述喇叭形网罩侧壁上设置有穿孔。所述多网孔锥形壳体上设置有两个对称的定位孔,所述下诱芯杆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定位孔内。所述定位孔位于离所述多网孔锥形壳体底面的距离为整体高度的1/3-1/2位置处。本技术在筒体内设有上诱芯杆和多网孔锥形壳体及下诱芯杆,当主要诱捕棉铃虫、烟青虫以外的夜蛾类害虫时,将诱芯放置在上诱芯杆上,这样夜蛾类害虫在诱芯的作用下会通过筒体侧壁上的进虫孔进入接收桶内从而被捕获;当主要诱捕螟蛾类害虫及棉铃虫、烟青虫时,将诱芯放置在下诱芯杆上,在诱芯的作用下螟蛾类害虫及棉铃虫、烟青虫会通过多网孔锥形壳体上的进虫口进入接收桶内从而被捕获,实现了可诱捕两类害虫,上、下两部分都有进虫通道,使得捕获害虫效率更高;本技术也可在上诱芯杆和下诱芯杆上同时安装相同诱芯,提高捕获效率;筒体下端安装有一个喇叭形网罩,一方面可以防止引诱过来的昆虫逃跑,另一方面便于长时间飞行的昆虫先有个停留处再顺势通过圆锥体爬进筒体,大大提高昆虫的捕获效率;本技术为干式害虫诱捕器,不需要水,节省劳动力成本,水资源匮乏地带更能体现出优势;也不需要粘胶板,大幅降低应用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本技术用途广泛,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筒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上诱芯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筒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安装片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多网孔锥形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下诱芯杆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的喇叭形网罩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4所示,一种害虫诱捕器,包括筒体4,筒体4上端安装有筒盖2,筒盖2的中央设有中心孔21,中心孔21内穿设有上诱芯杆I,上诱芯杆I为长条形,上诱芯杆I下端部置于筒体4内且设置有用于放置诱芯的卡孔12,筒体4上部侧壁上设有若干用于收集害虫的进虫孔,筒体4内位于上诱芯杆下方安装有多网孔锥形壳体5,多网孔锥形壳体5的顶部设有进虫口,进虫孔为圆形,进虫孔直径为1.5-3.5cm之间,使得害虫进入筒体后不易飞出。多网孔锥形壳体5内设置有横向的用于放置诱芯的下诱芯杆6,如图8所示,下诱芯杆6中部设置有用于放置诱芯的安装孔61,所述筒体4和多网孔锥形壳体5之间的空间组成了诱捕害虫的接收桶8,所述筒体4下端固定有喇叭形网罩7,喇叭形网罩7可通过螺旋固定在筒体4下端,如图9所示,其中喇叭形网罩7顶部设有螺孔71,螺孔71内穿设有固定在筒体4上的螺栓。如图5、图6所示,本技术的筒体4是由两个对称的半圆柱体组成,半圆柱体相互连接的截面上分布上下两个暗槽和两个凸起部分,安装时相互扣合紧密,并用螺旋固定。进虫孔包括在筒体侧壁上开设的方形孔41,方形孔41上安装有带有星形孔31的安装片3,星形孔31从外向内逐渐缩小,使得害虫容易进去而很难飞出来。筒体4上端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凸起42,筒盖2侧壁上设有与第一凸起配合卡接的第一 L形槽22,使得筒体4与筒盖2连接牢固,装卸方便。如图7所示,多网孔锥形壳体5底端设有L形折边53,L形折边53与多网孔锥形壳体外壁组成一个凹槽,筒体侧壁底端卡在凹槽内,筒体底端侧壁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二凸起43,L形折边53上设置有与第二凸起配合卡接的第二 L形槽52,多网孔锥形壳体5与筒体扣合旋紧固定,这样多网孔锥形壳体5的装卸方便,便于取出捕获的害虫。多网孔锥形壳体5上设置有两个对称的定位孔51,下诱芯杆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定位孔内。其中定位孔51位于离所述多网孔锥形壳体底面的距离为整体高度的1/3-1/2位置处,这样有利于诱芯散发气味,更容易诱捕害虫。上诱芯杆I的顶部设有挂孔11,其便于本装置悬挂在杆、树干或树枝上,所述喇叭形网罩7侧壁上设置有穿孔72,穿孔72可用于竹竿或木棍等穿过进而将本装置固定在田间。本技术充分考虑了昆虫的生物学和飞行特性,充分考虑了捕虫效率和使用成本,制作成本低,用途广泛,非常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应用。本技术可用于棉铃虫、烟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玉米螟、豆荚螟、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桃蛀螟、地老虎、粘虫、二点委夜蛾、美国白蛾、杨扇舟蛾、茶毛虫、松毛虫、苹果毒蛾、舞毒蛾、小菜蛾、红铃虫、草地螟等鳞翅目及茶尺蠖、国槐尺蠖等其他昆虫。【主权项】1.一种害虫诱捕器,包括筒体,筒体上端安装有筒盖,筒盖带有用于放置诱芯的上诱芯杆,筒体上部侧壁上设有若干用于收集害虫的进虫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位于上诱芯杆下方安装有多网孔锥形壳体,多网孔锥形壳体的顶部设有进虫口,多网孔锥形壳体内设置有横向的用于放置诱芯的下诱芯杆,所述筒体和多网孔锥形壳体之间的空间组成了诱捕害虫的接收桶,所述筒体下端固定有喇叭形网罩。2.根据权利要求1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害虫诱捕器,包括筒体,筒体上端安装有筒盖,筒盖带有用于放置诱芯的上诱芯杆,筒体上部侧壁上设有若干用于收集害虫的进虫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内位于上诱芯杆下方安装有多网孔锥形壳体,多网孔锥形壳体的顶部设有进虫口,多网孔锥形壳体内设置有横向的用于放置诱芯的下诱芯杆,所述筒体和多网孔锥形壳体之间的空间组成了诱捕害虫的接收桶,所述筒体下端固定有喇叭形网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振群程清泉卢清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