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防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76667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0 1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安防控制电路,由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电容构成时间常数电路,时间常数电路自激振荡产生一个8hz的脉冲信号作为发射和信号处理的时基脉冲,由IC2的8hz信号一路送FXA、FXB双支路光束发射电路调制端,控制发射模块发射探测光束,正脉冲起作用。另一路经过延迟后送接收与信号处理电路,作为延迟后的时基信号;FXA、FXB光束发射电路由两路激光或红外发射模块在8hz正脉冲控制下产生发射光束。本方案简化了周界入侵防范设备的结构,控制区域内构成光束接续的方式非常灵活,可以多次循环构成控制面内光束的接续,也可以构成多个控制面之间的循环接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防控制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防
,尤其是指一种安防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安全防范系统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运用安全防范产品和其它相关产品所构成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BSV液晶拼接墙系统、门禁消防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或由这些系统为子系统组合或集成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控制方式灵活、循环接续的安防控制电路。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安防控制电路,它包括有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二振荡芯片(IC2)、第九振荡芯片(IC9),其中,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1脚与12V电源连接,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2脚与报警入口相连接,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3脚、第4脚分别与常闭报警输出、常开报警输出端连接;12V电源与第二开关(K2)连接控制,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7脚分别与第二十一电阻(R21)、警铃(H)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VT)射极、警铃(H)相连接,第一三极管(VT)的集极与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10脚连接,第一三极管(VT)的基极分别与第二十电阻(R20)、第十九电阻(R19)一端相连接,第二十电阻(R20)另一端第十四二极管(D14)一端相连接,第十四二极管(D14)另一端与第一开关(K1)一端相连接,第一开关(K1)另一端连接12V电源;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5脚与第二电容(C2)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另一端分别与发射光束(FXB)、第一三极管(VT)射极相连接;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2脚、第6脚互连后再分别与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一端相连接,第一电容(C1)另一端与发射光束(FXB)连接;第二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7脚、第一电阻(R1)一端相连接,第一电阻(R1)另一端连接12V电源;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3脚分别与第三电阻(R3)、第七电阻(R7)、第九电阻(R9)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一端相连接,第四电阻(R4)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一端相连接,第五电阻(R5)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一端相连接,第二二极管(D2)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一端连接后与第三电容(C3)一端相连接,第三电容(C3)另一端连接第一发射光束(FXB);第七电阻(R7)另一端与第二发射光束(FXA)连接,第九电阻(R9)另一端与第一发射光束(FXB),第六电阻(R6)、第八电阻(R8)一端分别与第二发射光束(FXA)、第一发射光束(FXB)相连接,另一端互连后与12V电源连接;第十九电阻(R19)另一端与第十三二极管(D13)一端相连接,第十三二极管(D13)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七电阻(R17)、第八振荡芯片(IC8)的第1脚相连接,第二开关(K2)一端通过左线脚与第一接收光束(RXA)连接,第二开关(K2)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二电阻(R22)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23)另一端与第一发射束(IC11)一端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22)另一端与第二发射束(IC10)一端连接,第一发射束(IC11)、第二发射束(IC10)另一端互连后通过右线脚与第二接收光束(RXB)相连接;第八振荡芯片(IC8)的第5脚、第14脚与左线脚连接,第八振荡芯片(IC8)的第6脚与右线脚连接,第八振荡芯片(IC8)的第4脚分别与第六电容(C6)、第十八电阻(R18)一端相连接,第六电容(C6)另一端与左线脚连接,第十八电阻(R18)另一端与第十七电阻(R17)一端连接后与第五电容(C5)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另一端与右线脚连接;第八振荡芯片(IC8)的第3脚分别与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四电容(C4)一端相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第四电容(C4)另一端与右线脚连接,第十五电阻(R15)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一端相连接,第十二极管(D10)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一端相连接,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与左线脚连接,第四二极管(D4)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接收光束(RXB)、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3脚相连接;第五二极管(D5)另一端与第六二极管(D6)一端连接后与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11脚相连接;第十一二极管(D11)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二电阻(R12)、第三二极管(D3)、第六二极管(D6)一端相连接,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与左线脚连接,第三二极管(D3)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接收光束(RXA)、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1脚相连接,第六二极管(D6)另一端与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12脚相连接;第十二二极管(D12)另一端分别与第十四电阻(R14)、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一端相连接,第十四电阻(R14)另一端与左线脚连接,第七二极管(D7)另一端与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10脚相连接,第八二极管(D8)另一端与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4脚相连接,第九二极管(D9)另一端与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2脚相连接,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7脚与右线脚连接。本专利技术在采用上述方案后,简化了周界入侵防范设备的结构,只需一个探测器就能完成。控制区域内构成光束接续的方式非常灵活,可以多次循环构成控制面内光束的接续,也可以构成多个控制面之间的循环接续,同时本方案加入了防止人为同光谱器件照射后入侵控制区域而不引起报警的防照射电路,在人为利用同光谱光束照射,使后续光束不被阻断而进入探测区时,探测器同样能够报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所有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为: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所述的安防控制电路包括有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二振荡芯片IC2、第九振荡芯片IC9,其中,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1脚与12V电源连接,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2脚与报警入口相连接,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3脚、第4脚分别与常闭报警输出、常开报警输出端连接;12V电源与第二开关K2连接控制,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7脚分别与第二十一电阻R21、警铃H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VT射极、警铃H相连接,第一三极管VT的集极与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10脚连接,第一三极管VT的基极分别与第二十电阻R20、第十九电阻R19一端相连接,第二十电阻R20另一端第十四二极管D14一端相连接,第十四二极管D14另一端与第一开关K1一端相连接,第一开关K1另一端连接12V电源;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5脚与第二电容C2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另一端分别与发射光束FXB、第一三极管VT射极相连接;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2脚、第6脚互连后再分别与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一端相连接,第一电容C1另一端与发射光束FX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安防控制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防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二振荡芯片(IC2)、第九振荡芯片(IC9),其中,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1脚与12V电源连接,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2脚与报警入口相连接,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3脚、第4脚分别与常闭报警输出、常开报警输出端连接;12V电源与第二开关(K2)连接控制,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7脚分别与第二十一电阻(R21)、警铃(H)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VT)射极、警铃(H)相连接,第一三极管(VT)的集极与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10脚连接,第一三极管(VT)的基极分别与第二十电阻(R20)、第十九电阻(R19)一端相连接,第二十电阻(R20)另一端第十四二极管(D14)一端相连接,第十四二极管(D14)另一端与第一开关(K1)一端相连接,第一开关(K1)另一端连接12V电源;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5脚与第二电容(C2)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另一端分别与发射光束(FXB)、第一三极管(VT)射极相连接;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2脚、第6脚互连后再分别与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一端相连接,第一电容(C1)另一端与发射光束(FXB)连接;第二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7脚、第一电阻(R1)一端相连接,第一电阻(R1)另一端连接12V电源;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3脚分别与第三电阻(R3)、第七电阻(R7)、第九电阻(R9)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一端相连接,第四电阻(R4)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一端相连接,第五电阻(R5)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一端相连接,第二二极管(D2)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一端连接后与第三电容(C3)一端相连接,第三电容(C3)另一端连接第一发射光束(FXB)连接;第七电阻(R7)另一端与第二发射光束(FXA)连接,第九电阻(R9)另一端与第一发射光束(FXB)连接,第六电阻(R6)、第八电阻(R8)一端分别与第二发射光束(FXA)、第一发射光束(FXB)相连接,另一端互连后与12V电源连接;第十九电阻(R19)另一端与第十三二极管(D13)一端相连接,第十三二极管(D13)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七电阻(R17)、第八振荡芯片(IC8)的第1脚相连接,第二开关(K2)一端通过左线脚与第一接收光束(RXA)连接,第二开关(K2)另一端分别与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二电阻(R22)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23)另一端与第一发射束(IC11)一端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22)另一端与第二发射束(IC10)一端连接,第一发射束(IC11)、第二发射束(IC10)另一端互连后通过右线脚与第二接收光束(RXB)相连接;第八振荡芯片(IC8)的第5脚、第14脚与左线脚连接,第八振荡芯片(IC8)的第6脚与右线脚连接,第八振荡芯片(IC8)的第4脚分别与第六电容(C6)、第十八电阻(R18)一端相连接,第六电容(C6)另一端左线脚连接,第十八电阻(R18)另一端与第十七电阻(R17)一端连接后与第五电容(C5)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另一端与右线脚连接;第八振荡芯片(IC8)的第3脚分别与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四电容(C4)一端相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第四电容(C4)另一端与右线脚连接,第十五电阻(R15)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一端相连接,第十二极管(D10)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三电阻(R1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一端相连接,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与左线脚连接,第四二极管(D4)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接收光束(RXB)、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3脚相连接;第五二极管(D5)另一端与第六二极管(D6)一端连接后与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11脚相连接;第十一二极管(D11)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二电阻(R12)、第三二极管(D3)、第六二极管(D6)一端相连接,第十二电阻(R12)另一端与左线脚连接,第三二极管(D3)另一端与分别与第一接收光束(RXA)、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1脚相连接,第六二极管(D6)另一端与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12脚相连接;第十二二极管(D12)另一端分别与第十四电阻(R14)、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一端相连接,第十四电阻(R14)另一端与左线脚连接,第七二极管(D7)另一端与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10脚相连接,第八二极管(D8)另一端与第七振荡芯片(IC7)的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防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第二振荡芯片(IC2)、第九振荡芯片(IC9),其中,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1脚与12V电源连接,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2脚与报警入口相连接,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3脚、第4脚分别与常闭报警输出、常开报警输出端连接;12V电源与第二开关(K2)连接控制,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7脚分别与第二十一电阻(R21)、警铃(H)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一端连接,发光二极管(LED)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VT)射极、警铃(H)相连接,第一三极管(VT)的集极与第九振荡芯片(IC9)的第10脚连接,第一三极管(VT)的基极分别与第二十电阻(R20)、第十九电阻(R19)一端相连接,第二十电阻(R20)另一端第十四二极管(D14)一端相连接,第十四二极管(D14)另一端与第一开关(K1)一端相连接,第一开关(K1)另一端连接12V电源;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5脚与第二电容(C2)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另一端分别与发射光束(FXB)、第一三极管(VT)射极相连接;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2脚、第6脚互连后再分别与第二电阻(R2)、第一电容(C1)一端相连接,第一电容(C1)另一端与发射光束(FXB)连接;第二电阻(R2)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7脚、第一电阻(R1)一端相连接,第一电阻(R1)另一端连接12V电源;第二振荡芯片(IC2)的第3脚分别与第三电阻(R3)、第七电阻(R7)、第九电阻(R9)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另一端分别与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一端相连接,第四电阻(R4)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一端相连接,第五电阻(R5)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一端相连接,第二二极管(D2)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一端连接后与第三电容(C3)一端相连接,第三电容(C3)另一端连接第一发射光束(FXB);第七电阻(R7)另一端与第二发射光束(FXA)连接,第九电阻(R9)另一端与第一发射光束(FXB),第六电阻(R6)、第八电阻(R8)一端分别与第二发射光束(FXA)、第一发射光束(FXB)相连接,另一端互连后与12V电源连接;第十九电阻(R19)另一端与第十三二极管(D13)一端相连接,第十三二极管(D13)另一端分别与第十七电阻(R17)、第八振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磊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