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振巧专利>正文

自动智能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73999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9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智能锁,涉及电子门锁技术领域。包括壳体,还包括位于壳体内的电机一、第一主动齿轮、蜗杆、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电机二、第二主动齿轮、蜗轮、滑动齿片、定位柱、连接拉簧、扇形齿轮、锁舌主轴齿轮、锁舌、电机支架、定位开关、应急手动轮。所述智能锁替换了原有电机离合驱动结构,屏弃了复杂的机械结构的开关锁动作,以电机和机械零部件实现智能自动开闭门,使安装更加的便利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子门锁
,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自动智能锁
技术介绍
申请号为201120226204.9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双电路双驱动离合防盗锁体,包括离合机构、与离合机构连接的蜗杆以及与蜗杆连接的两个用于驱动蜗杆转动的驱动装置,每个驱动装置均电连接有一个电子控制系统。采用了两个驱动装置及相对应的两个电子控制系统来控制、驱动同一个蜗杆动作,其中,一个驱动装置及其对应的电子控制系统作为主用设备,另一个驱动装置及其对应的电子控制系统作为备用设备,当主用设备的电机或电子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通过备用设备的电子控制系统控制相应的驱动装置带动蜗杆转动来实现开锁,故障时出现的离或合的状态都能通过备用设备进行修复,恢复正常使用,上述专利主要采用电机离合驱动进而完成开关门动作,但是采用离合结构的机械结构比较复杂,造成制造成本高,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智能锁,所述智能锁的机械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智能锁,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电机一,所述电机一的动力输出端固定有第一主动齿轮,蜗杆的一端固定有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相嗤合,所述蜗杆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从动齿轮,电机二的动力输出端固定有第二主动齿轮,第二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相嗤合,蜗杆的中部设有齿部,蜗轮的一部分与蜗杆中部的齿部相嗤合,与蜗轮同心同轴设置的小齿轮与滑动齿片相啮合,滑动齿片可滑动的设置在定位柱上,所述定位柱固定在壳体内,所述滑动齿片上设有连接拉簧,连接拉簧与扇形齿轮连接,扇形齿轮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内,扇形齿轮上侧的齿部与锁舌主轴齿轮相啮合,锁舌固定在锁舌主轴齿轮上,所述电机一和电机二受控于控制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电机一和电机二通过电机支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蜗杆的一端固定在电机一的电机支架上,蜗杆的另一端固定在电机二的电机支架上。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滑动齿片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定位开关,所述定位开关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用于检测锁舌是否到位,并将锁舌的位置信号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锁舌的位置信号驱动电机一或电机二转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电机一和电机二上设有电机检测模块,所述电机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电机是否正常,如果电机检测模块检测到电机一没有正常运行,控制器则控制电机二运行,如果检测到电机一和电机二都无法正常运行,则控制器发出警报,通知使用者两个电机都损坏。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控制器上设有声光报警模块。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扇形齿轮的下侧设有齿部,扇形齿轮旁设有与扇形齿轮下侧的齿部相啮合的应急手动轮。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锁舌为G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电机一控制模块和电机二控制模块,所述电机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电机一,所述电机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电机二。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定位柱设有两个,沿所述滑动齿片的左右方向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智能锁替换了原有电机离合驱动结构,屏弃了复杂的机械结构的开关锁动作,以电机和机械零部件实现智能自动开闭门,使安装更加的便利简单。通过三级的减速和锁舌推动齿轮偏心的杠杆原理实现了四两拨千斤,小电机带动大锁具锁舌自动开关门。其中最独特的设计是滑动齿片跟蜗轮不是齿与齿或者硬性的机件连接,而是通过连接拉簧连接输出,在锁舌和其推动部件跟减速机构部件中间设置了缓冲装置,从而减少了锁舌在开关门时给减速机构带来的冲击和损害确保了机构的性能稳定和寿命,同时还能储备电机转动的能量减少了因锁舌卡滞时需重复启动电机来开关锁或出现误动作报警,减少电路损坏机率,具有机械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电机一 2、第一主动齿轮3、蜗杆4、第一从动齿轮5、第二从动齿轮6、电机二 7、第二主动齿轮8、蜗轮9、滑动齿片10、定位柱11、连接拉簧12、扇形齿轮13、锁舌主轴齿轮14、锁舌15、电机支架16、定位开关17、应急手动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如图1-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智能锁,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电机一 I,所述电机一 I的动力输出端固定有第一主动齿轮2,蜗杆3的一端固定有第一从动齿轮4,所述第一主动齿轮2与第一从动齿轮4相啮合,所述蜗杆3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从动齿轮5,电机二 6的动力输出端固定有第二主动齿轮7,第二主动齿轮7与第二从动齿轮5相嗤合,所述电机一 I和电机二 6通过电机支架15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蜗杆3的一端固定在电机一 I的电机支架上,蜗杆3的另一端固定在电机二 6的电机支架上。如图1-2所;^,蜗杆3的中部设有齿部,蜗轮8的一部分与蜗杆3中部的齿部相嗤合,与蜗轮8同心同轴设置的小齿轮与滑动齿片9相啮合,滑动齿片9可滑动的设置在定位柱10上,为了保证滑动齿片能够稳定的滑动,所述定位柱10设有两个以上,沿所述滑动齿片9的左右方向设置。所述定位柱10固定在壳体内,所述滑动齿片9上设有连接拉簧11,连接拉簧11与扇形齿轮12连接,扇形齿轮12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内,扇形齿轮12上侧的齿部与锁舌主轴齿轮13相啮合,锁舌14固定在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智能锁,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电机一(1),所述电机一(1)的动力输出端固定有第一主动齿轮(2),蜗杆(3)的一端固定有第一从动齿轮(4),所述第一主动齿轮(2)与第一从动齿轮(4)相啮合,所述蜗杆(3)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从动齿轮(5),电机二(6)的动力输出端固定有第二主动齿轮(7),第二主动齿轮(7)与第二从动齿轮(5)相啮合,蜗杆(3)的中部设有齿部,蜗轮(8)的一部分与蜗杆(3)中部的齿部相啮合,与蜗轮(8)同心同轴设置的小齿轮与滑动齿片(9)相啮合,滑动齿片(9)可滑动的设置在定位柱(10)上,所述定位柱(10)固定在壳体内,所述滑动齿片(9)上设有连接拉簧(11),连接拉簧(11)与扇形齿轮(12)连接,扇形齿轮(12)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内,扇形齿轮(12)上侧的齿部与锁舌主轴齿轮(13)相啮合,锁舌(14)固定在锁舌主轴齿轮(13)上,所述电机一(1)和电机二(6)受控于控制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振巧
申请(专利权)人:蔡振巧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