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快充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473347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9 22: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快充系统,由控制模块、第一路充电模块、第二路充电模块、稳压模块、四节串联保护模块、降压电路、USB接口电路组成,其中,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控制第一路充电模块、第二路充电模块,稳压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的PA3端,四节串联保护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的OCP端,降压电路分别连接控制模块的OVP端、第一路充电模块的SYS_VCC端,USB接口电路分别连接控制模块的D+端、D-端、PD0端、OUT1端。本电源可提供大电流加快充电速度,大大降低充电时间;提供大电流输入输出,进一步加快充电速度,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方便携带,便于跟电子设备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移动电源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快充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高配置大屏等各种终端电子设备的兴起,自带的锂电池的续航能力往往不足,成为当前的一个难题,移动电源正是针对这个不足而催生的一种解决方案,但是目前普通移动电源给电池一般是用简单的降压芯片控制降压,或者简单的升压电路,因为它们是单节或双节的,普通转化的功率一般为5-10W,电压为4-8V左右,从而使得针对移动电源进行充电或使用移动电源对终端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速度较慢,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快充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目前普通移动电源,充电速度较慢的问题。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种智能快充系统,由控制模块、第一路充电模块、第二路充电模块、稳压模块、四节串联保护模块、降压电路、USB接口电路组成,其中,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控制第一路充电模块、第二路充电模块,稳压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的PA3端,四节串联保护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的OCP端,降压电路分别连接控制模块的OVP端、第一路充电模块的SYS_VCC端,USB接口电路分别连接控制模块的D+端、D-端、PDO端、OUTl端。所述控制模块包括芯片U1、电阻R51、电阻R65、电阻R20、电阻R21、双掷按键K1、发光二极管LED1、发光二极管LED2、发光二极管LED3、发光二极管LED4、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稳压管ZD2、接口 TSET10,所述芯片Ul的引脚3接电阻R51的一端,其引脚4接电阻R65的一端,其引脚10接电阻R20的一端、其引脚11接电阻R20的另一端,其引脚12接发光二极管LED4的阳极、发光二极管LED3的阴极、发光二极管LED2的阳极、发光二极管LEDl的阴极、电阻R21的一端,其引脚18接电容C16的一端,其引脚23接其引脚26、电容C14的一端、电容C15的一端、稳压管ZD2的阴极且都接电压VDD,所述电容C1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14的另一端接电容C15的另一端、稳压管ZD2的阳极且都接地。所述第一路充电模块包括芯片Q1、芯片Q2、芯片Q3,所述芯片Ql的引脚I接其引脚2、其引脚3、有极性电容C8的阳极、电容C7的一端、芯片Q2的引脚8、芯片Q2的引脚7、芯片Q2的引脚6、芯片Q2的引脚5且都接电压VIN,其引脚4接电阻R17的一端,其引脚5接其引脚6、其引脚7、其引脚8、电阻Rl的一端、二极管Dl的阴极、电感LI的一端,所述电阻Rl的另一端接电容Cl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l的阳极接地,所述芯片Q2的引脚I接其引脚2、其引脚3、芯片Q3的引脚1、芯片Q3的引脚2、芯片Q3的引脚3、电阻RlO的一端,其引脚4接电阻RlO的另一端、芯片Q3的引脚4、电阻R16的一端,所述芯片Q3的引脚5接其引脚6、其引脚7、其引脚8、稳压管ZDl的阴极、电阻R4的一端、电阻R3的一端、电容C2的一端、接口 TEST1、输出电压Jl的引脚5,所述输出电压Jl的引脚3接其引脚4且都接地,所述稳压管ZDl的阳极接电阻R5的一端,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电阻R13的一端、电阻R67的一端、三极管Q6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7的基极接电阻R4的另一端、电阻R15的一端,其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电容C2的一端、电容R6的一端,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接电容ClO的一端,所述电容ClO的另一端接接口 TEST2且都接地,所述电感LI的另一端接电阻R2的一端、场效应管Q5的引脚2、电容C5的一端、有极性电容C3的正极、场效应管QlO的引脚2、场效应管Qll的引脚2、电阻R22的一端,所述场效应管Q5的引脚I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其引脚3接电阻R8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电阻R14的一端、电容Cll的一端且都接芯片Ul的引脚17,所述电阻R14的另一端接电容Cll的另一端且接地,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9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9的基极接电阻R19的一端,其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接芯片Ul的引脚13,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接有极性电容C3的阴极且都接地,所述场效应管QlO的引脚3接场效应管Qll的引脚3,其引脚I接场效应管Qll的引脚1、电阻R22的另一端、电阻R25的一端,所述电阻R2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13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3的基极接电阻R29的一端,其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29的另一端接芯片Ul的引脚8。所述芯片Ul选用TI2653B-TC型号的芯片。所述第二路充电模块包括USB接口 TEST9、二极管D5、二极管D2、场效应管Q12、电感L2、电感L5、电阻R27,所述USB接口 TEST9的引脚I接电感L5的一端、电阻R28的一端、电容C18的一端,其引脚5接地,所述电感L5的另一端接电容C20的一端、USB接口 TEST9、电容C19、电感L2的一端,所述电容C19的另一端接电容C20的另一端且都接地,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5的阳极、二极管D2的阳极、场效应管Q12的引脚3、电容C23的一端,所述场效应管Q12的引脚I接电阻R27的一端、电阻R30的一端,其引脚2接电阻R30的另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且接地,所述电容C23的另一端接电阻R34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接芯片Ul的引脚25,所述二极管D5的阴极接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接电阻R33的一端、电阻R31的一端、电容C18的另一端,所述电阻R3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1的另一端接电容C24的一端且都接芯片Ul的引脚14,所述电容C2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稳压模块包括可控精密稳压源U2、电阻R26、电阻R32、电阻R35、电容C22,所述可控精密稳压源U2的引脚I接电阻R32的一端、电阻R35的一端,其引脚2接电阻R26的一端、电阻R32的另一端、电容C22的一端且都接电压3V,其引脚3接电阻R35的另一端且接芯片Ul的引脚5,所述电容C2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6的另一端接电压VDD。所述四节串联保护模块包括芯片U3、芯片Q14、芯片Q15、电池BT+、电池BT-、接口J2,所述芯片U3的引脚I接芯片Q14的引脚2和引脚4、电阻R39的一端,其引脚2接电阻R38的一端,其引脚3接电阻R40的一端,其引脚4接电阻R44的一端,其引脚5接电容C26的一端,其引脚6接电容C27的一端,其引脚7接电容C26的另一端、电容C27的另一端、电阻R47的另一端、电阻R71的一端、电阻R48的一端、电容C32的一端,其引脚10接电阻R46的一端、电阻R71的另一端,其引脚11接电阻R47的另一端,其引脚12接电容C28的一端、电阻R45的一端,其引脚13接电容C29的一端、电阻R43的一端,其引脚14接电阻R42的一端、电容C30的一端,其引脚15接电阻R41的一端、电容C31的一端,其引脚16接电阻R41的另一端、电容C32的另一端、电容C31的另一端、电容C30的另一端、电容C29的另一端、电容C28的另一端、电阻R46的另一端、芯片Q15的引脚I和引脚3且都接电池BT+,所述芯片Q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快充系统,其特征在于:由控制模块、第一路充电模块、第二路充电模块、稳压模块、四节串联保护模块、降压电路、USB接口电路组成,所述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控制第一路充电模块、第二路充电模块,所述稳压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的PA3端,所述四节串联保护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的OCP端,所述降压电路分别连接控制模块的OVP端、第一路充电模块的SYS_VCC端,所述USB接口电路分别连接控制模块的D+端、D‑端、PD0端、OUT1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明铭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冠瑞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