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河道水质净化装置,包括一净化池、位于该净化池一端的一配水井、位于该净化池另一端的一清水池及分别位于该净化池两侧并与清水池连通的集水流道,该配水井的两侧分别通过若干配水管与净化池的两侧连通,所述净化池内部通过隔板平分成若干槽体,每一槽体内填设有过滤材质,所述过滤材质为颗粒状的PVC滤料与颗粒状悬浮性的发泡滤料混合而成,所述集水流道的侧壁高于净化池的侧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河道水质净化装置结构简单、运行方便,并采用悬浮性过滤材质,使河道污水可以快速有效地得到过滤,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净化装置,特别是指一种河道水质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进程中,工业污染仍然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也越来越多,量也越来越大;城市暴雨径流和农业面源污染等排放的大量污水废水,河道污染严重。我国目前的引起污水厂进行处置排放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生态环境治理要求和社会分飞速发展。污水处理厂耗资巨大、占地面积广,存在收集污水能力有限,废水不收集且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河道水质净化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河道水质净化等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河道水质净化装置,包括一净化池、位于该净化池一端的一配水井、位于该净化池另一端的一清水池及分别位于该净化池两侧并与清水池连通的集水流道,该配水井的两侧分别通过若干配水管与净化池的两侧连通,所述净化池内部通过隔板平分成若干槽体,每一槽体内填设有过滤材质,所述过滤材质为颗粒状的PVC滤料与颗粒状悬浮性的发泡滤料混合而成,所述集水流道的侧壁高于净化池的侧壁。优选方案为,每一槽体内于过滤材质上下方各设有一网体。优选方案为,所述发泡滤材的颗粒直径为5-100mm之间。优选方案为,所述槽体为六个,并呈两排并排设置。优选方案为,所述净化池的两侧于靠近各槽体底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配水孔及一放空孔,所述放空孔的位置低于配水孔,每一放空孔通过一放空管与一渣池连接,每一配水孔用于与配水管连接,所述配水管及放空管上分别设有阀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河道水质净化装置结构简单、运行方便,并采用悬浮性过滤材质,使河道污水可以快速有效地得到过滤,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河道水质净化装置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侧面示意图。图中:100、河道水质净化装置;10、净化池;20、配水井;30、清水池;50、集水流道;60、配水管;11、端壁;12、侧壁;13、隔板;15、槽体;16、过滤材质;18、网体;150、配水孔;152、放空孔;70、阀门;160、PVC滤料;162、发泡滤料;31、矮壁;32、高壁;51、短壁;52、长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及图2所示,该河道水质净化装置100包括一净化池10、位于该净化池10一端的一配水井20、位于该净化池10另一端的一清水池30及分别位于该净化池10两侧并与清水池30连通的集水流道50,该配水井20的两侧分别通过若干配水管60与净化池10的两侧连通。所述净化池10为长条矩形,其包括两平行的端壁11及两平行的两侧壁12。该净化池10内部通过隔板13平分成六个槽体15,该六个槽体15呈两排并排设置。每一槽体15内的上部分填设有过滤材质16,本实施例中,该过滤材质16的总体积大概占整个槽体15容积的三分之二。该槽体15内于过滤材质16上下方各设有一网体18,即用于定位过滤材质16的位置,又可防止过滤材质16流失。该净化池10的两侧于靠近各槽体15底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配水孔150及一放空孔152,所述放空孔152的位置低于配水孔150。每一放空孔152通过一放空管与一渣池连接。所述配水管60及放空管上分别设有阀门70。该过滤材质16为颗粒状的PVC滤料160与颗粒状悬浮性的发泡滤料162混合而成,其中PVC滤料160的比重比发泡滤材162的比重低,故PVC滤材160位于槽体15的上层,所述发泡滤材162位于槽体15的下层,所述发泡滤材162的体积最好占整个过滤材质16总体积的百分之八十。该发泡滤材162的颗粒直径最好为5-100mm之间。具体实施时,所述净化池10中槽体15的个数不受本实施例的限制,其可根据实际需要而适当的增加或减少;所述槽体15排列方式也不受本实施例的限制,其可排列成两排,也可一排,还可多排。所述配水井20位于净化池10的一端,其整体为矩形。该配水井20的底端与净化池10的底端相平齐,其顶端高于净化池10的顶端。该配水井20通过水管及抽水栗与外界河道水相连,以通过抽水栗及水管向配水井内抽入河道水。该配水井20的两侧分别通过配水管60与净化池10的各槽体15的配水孔150连接。所述清水池30位于净化池10与配水井20相对的一端,其包括由净化池10的两侧向外延伸的两矮壁31及连接于两矮壁31之间的高壁32。所述两集水流道50分别位于净化池10的两侧。每一集水流道50为长条矩形,其包括分别由清水池30的边端及净化池10的与清水池30相对的边端向外延伸的两短壁51及连接于该两短壁51末端的一长壁52。所述短壁51与净化池10的两端壁11相平齐,所述长壁52与净化池10的侧壁12相平行。所述短壁51及长壁52的高度相同,且均高于净化池10的侧壁12的高度。使用时,配水管60上的阀门70打开,放空管上的阀门关闭,通过抽水栗向配水井20中抽入河道水,这些河道水再经由配水管60流至净化池10,通过净化池10中的过滤材质16过滤净化后由其顶端溢出至集水流道50内,再由集水流道50流至清水池30内,从而得到洁净的水。当某个槽体15需要反冲洗时,只需将配水管60的阀门70关闭,打开放空管的阀门,使存留于槽体15内的废水由放空管流至渣池内。该河道水质净化装置100结构简单、运行方便,并采用悬浮性过滤材质,使河道污水可以快速有效地得到过滤,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河道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净化池、位于该净化池一端的一配水井、位于该净化池另一端的一清水池及分别位于该净化池两侧并与清水池连通的集水流道,该配水井的两侧分别通过若干配水管与净化池的两侧连通,所述净化池内部通过隔板平分成若干槽体,每一槽体内填设有过滤材质,所述过滤材质为颗粒状的PVC滤料与颗粒状悬浮性的发泡滤料混合而成,所述集水流道的侧壁高于净化池的侧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槽体内于过滤材质上下方各设有一网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滤材的颗粒直径为5~1 OOmm 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为六个,并呈两排并排设置。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何一项所述的河道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池的两侧于靠近各槽体底端的位置分别设有一配水孔及一放空孔,所述放空孔的位置低于配水孔,每一放空孔通过一放空管与一渣池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河道水质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净化池、位于该净化池一端的一配水井、位于该净化池另一端的一清水池及分别位于该净化池两侧并与清水池连通的集水流道,该配水井的两侧分别通过若干配水管与净化池的两侧连通,所述净化池内部通过隔板平分成若干槽体,每一槽体内填设有过滤材质,所述过滤材质为颗粒状的PVC滤料与颗粒状悬浮性的发泡滤料混合而成,所述集水流道的侧壁高于净化池的侧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宁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科智成市政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