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付明春专利>正文

一种电机用电控稳压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54928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用电控稳压电源,电源输入端连接在变压器的一次侧,变压器的二次侧串联连接有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之间通过串联的第三电阻和第一电容连接至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之间通过第二电容接地,第一电阻的两端并联有第三电容,第三电阻和第一电容之间通过第四电容接地,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接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五电阻接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第三电阻和第一电容之间通过第七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简化了稳压电源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机
,尤其是一种电机用电控稳压电源
技术介绍
电机在工作当中,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供电电源。但是,现有的电控稳压电源结构复杂,使用和维护成本高,不利于降低电气驱动系统的整体使用成本和故障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机用电控稳压电源,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简化了稳压电源的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机用电控稳压电源,电源输入端连接在变压器的一次侧,变压器的二次侧串联连接有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之间通过串联的第三电阻和第一电容连接至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之间通过第二电容接地,第一电阻的两端并联有第三电容,第三电阻和第一电容之间通过第四电容接地,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接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五电阻接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第三电阻和第一电容之间通过第七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的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第八电阻连接至电源输出端,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之间通过第五电容接地,第二电感和第八电阻之间通过第六电容接地,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九电阻连接至第二运放的正向输入端,第二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接地,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之间通过第十一电阻连接至第二运放的反向输入端,第二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二电阻连接至第二运放的输出端,第二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阻连接至三极管的基极,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七电容连接至第二电感和第八电阻之间,三极管的发射极通过第十四电阻接地。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第一运放进行带通滤波,对供电电源内的非工频分量进行过滤。在此基础上,在第一运放的前后分别设置了滤波电路,实现了电源的三重滤波稳压。在第一运放后侧的滤波电路中,通过第二运放对其滤波电压的实时监测,通过控制三极管的通断,可以实现滤波参数的实时调整,从而提高稳压效果。本技术不使用大型的集成电路芯片,成本低,可靠性高,适合在各种恶劣环境中长期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图。图中:A1、第一运放;A2、第二运放;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R11、第^^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电阻;R14、第十四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C6、第六电容;C7、第七电容山1、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OUT、电源输出端;IN、电源输入端;Q、三极管。【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本技术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源输入端IN连接在变压器T的一次侦牝变压器T的二次侧串联连接有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之间通过串联的第三电阻R3和第一电容Cl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正向输入端,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之间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第一电阻Rl的两端并联有第三电容C3,第三电阻R3和第一电容Cl之间通过第四电容C4接地,第一运放Al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第一运放Al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五电阻R5接地,第一运放Al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第三电阻R3和第一电容Cl之间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的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和第八电阻R8连接至电源输出端0UT,第一电感LI和第二电感L2之间通过第五电容C5接地,第二电感L2和第八电阻R8之间通过第六电容C6接地,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通过第九电阻R9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RlO接地,第一电感LI和第二电感L2之间通过第^^一电阻Rll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l3连接至三极管Q的基极,三极管Q的集电极通过第七电容C7连接至第二电感L2和第八电阻R8之间,三极管Q的发射极通过第十四电阻R14接地。其中,第一电阻Rl为550kQ,第二电阻R2为320kQ,第三电阻R3为150kQ,第四电阻R4为200k Ω,第五电阻R5为70k Ω,第六电阻R6为85k Ω,第七电阻R7为50k Ω,第八电阻R8为170kQ,第九电阻R9为10kQ,第十电阻RlO为1701^,第^^一电阻Rll为10k Ω,第十二电阻R12为60k Ω,第十三电阻R13为80k Ω,第十四电阻R14为230k Ω。第一电容Cl为175 μ F,第二电容C2为200 μ F,第三电容C3为110 μ F,第四电容C4为310 μ F,第五电容C5为220 μ F,第六电容C6为350 μ F,第七电容C7为90 μ F。第一电感LI 为 1.2mH,第二电感 L2 为 0.75mH。使用本技术时,变压器的一次侧直接连接至市电供电端,电源输出端连接至升压变压器的一次侧或者供电系统的控制端,通过升压变压器或者供电系统为电机供电。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主权项】1.一种电机用电控稳压电源,其特征在于:电源输入端(IN)连接在变压器(T)的一次侦牝变压器(T)的二次侧串联连接有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之间通过串联的第三电阻(R3)和第一电容(Cl)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正向输入端,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之间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第一电阻(Rl)的两端并联有第三电容(C3),第三电阻(R3)和第一电容(Cl)之间通过第四电容(C4)接地,第一运放(Al)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第一运放(Al)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五电阻(R5)接地,第一运放(Al)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第三电阻(R3)和第一电容(Cl)之间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至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的第一电感(LI)、第二电感(L2)和第八电阻(R8)连接至电源输出端(OUT),第一电感(LI)和第二电感(L2)之间通过第五电容(C5)接地,第二电感(L2)和第八电阻(R8)之间通过第六电容(C6)接地,第一运放(Al)的输出端通过第九电阻(R9)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RlO)接地,第一电感(LI)和第二电感(L2)之间通过第十一电阻(Rll)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用电控稳压电源,其特征在于:电源输入端(IN)连接在变压器(T)的一次侧,变压器(T)的二次侧串联连接有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之间通过串联的第三电阻(R3)和第一电容(C1)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正向输入端,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之间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第一电阻(R1)的两端并联有第三电容(C3),第三电阻(R3)和第一电容(C1)之间通过第四电容(C4)接地,第一运放(A1)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五电阻(R5)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第三电阻(R3)和第一电容(C1)之间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的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和第八电阻(R8)连接至电源输出端(OUT),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之间通过第五电容(C5)接地,第二电感(L2)和第八电阻(R8)之间通过第六电容(C6)接地,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第九电阻(R9)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R10)接地,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之间通过第十一电阻(R11)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阻(R13)连接至三极管(Q)的基极,三极管(Q)的集电极通过第七电容(C7)连接至第二电感(L2)和第八电阻(R8)之间,三极管(Q)的发射极通过第十四电阻(R14)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明春于希山丁雨姚世霖林木应世潮李成良
申请(专利权)人:付明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