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走式喷洒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54868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4 19:03
一种自走式喷洒车,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包括底座、车头和水箱,车头和水箱安装在底座上,特点:所述的水箱呈U形并且U形的开口端朝向车头方向设置,在水箱的顶部设加料口,加料口上设顶盖,在所述水箱的前端靠近于U形开口处设置有一增压泵,该增压泵与水箱的容腔连通,增压泵一侧的水箱上安装有控制台,控制台通过连接管与容腔相通,在控制台上还连接有至少一前软管和一后软管,前软管和后软管分别通过控制台与连接管连接,并且由控制台分别控制前软管和/或后软管与连接管的导通或截止。优点:大大缩小了车身体积又不影响水箱容积;扩大了喷洒车的适用范围,能适用于大部分耕田喷洒;操作简单,省工省时,节约劳动力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农业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自走式喷洒车
技术介绍
目前,农民在耕种过程中洒水或喷洒农药时,通常采用人工背负喷雾器进行喷洒的方式,而喷雾器的容量和喷洒范围有限,进行一次大面积的喷洒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操作者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往返加料,不仅费工费时,而且更加不利于节约劳动力成本。针对目前现状,业界出现了一些自走式喷洒车,但是这类喷洒车体积较大,喷洒距离又短,通常需要将车开进田中作业,而车轮会对耕种作物造成碾压,不适用于大多数耕田,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今,急需一种能在田边作业并且结构合理、体积小、喷洒距离长、容积量大的喷洒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自走式喷洒车,有助于优化喷洒模式藉以实现喷洒车田边作业的操作模式,具有合理分配的结构藉以缩小整体体积而不影响水箱容积。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自走式喷洒车,包括底座、车头和水箱,所述的车头和水箱安装在底座上并且分别设置在底座长度方向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箱呈U形并且U形的开口端朝向车头方向设置,在该水箱的顶部开设有一连通其内部容腔的加料口,所述加料口上配设有一顶盖,在所述水箱的前端靠近于U形开口处设置有一增压栗,该增压栗与容腔连通,而在增压栗一侧的水箱上安装有一控制台,该控制台通过连接管与容腔相通,在所述的控制台上还连接有至少一前软管和一后软管,所述的前软管和后软管分别通过控制台与连接管连接,并且由控制台分别控制前软管和/或后软管与连接管的导通或截止。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底座在车头的前端位置上安装有一挡架,该挡架上延伸出有一对前软管固定架,所述的前软管由控制台延伸并缠绕在前软管固定架上,实现前软管的固定。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水箱在后端部安装有一后软管固定架,所述的后软管由控制台延伸并缠绕在后软管固定架上。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底座上设置有一踏板,该踏板位于车头和水箱之间的一侧侧面上。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底座的下方安装有一对由方向盘导向的前车轮和一对定向的后车轮,该对前车轮和后车轮分别支撑在地面上,所述的前车轮由车头内的发动机驱动。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水箱的前端位于U形开口处还设置有一座椅,该座椅安装在增压栗的上方并朝向车头的方向。在本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顶盖与水箱密封连接。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前软管和后软管的长度为10?100米。本技术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的有益效果:首先,由于采用水箱、增压栗和座椅相互叠置、嵌设的结构,既利用了座椅两边多余的空间扩大水箱容积,又节约了座椅和增压栗的放置空间,因而大大缩小了车身体积又不影响水箱容积,合理优化了传统喷洒车的结构;其次,由于采用控制台分别控制前软管和/或后软管与连接管的导通或截止,不仅能将喷洒车停于田边拖动软管进行人工作业,还能将喷洒车开进耕田直接通过固定的软管进行喷洒作业,因而扩大了喷洒车的适用范围,能适用于大部分耕田喷洒;第三,操作简单,能省工省时,极大地节约劳动力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水箱和控制台的立体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增压栗的平面安装图。图中:1.底座、11.挡架、111.前软管固定架、12.踏板、13.方向盘、14.前车轮、15.后车轮;2.车头、21.发动机;3.水箱、31.容腔、32.加料口、321.顶盖、33.增压栗、34.控制台、341.连接管、342.前软管、343.后软管、35.后软管固定架、36.座椅。【具体实施方式】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技术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范畴。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走式喷洒车,包括底座1、车头2和水箱3,所述的车头2和水箱3安装在底座I上并且分别设置在底座I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的水箱3呈U形并且U形的开口端朝向车头2方向设置,在该水箱3的顶部开设有一连通其内部容腔31的加料口 32,所述加料口 32上配设有一顶盖321,该顶盖321与水箱3密封连接,在所述水箱3的前端靠近于U形开口处设置有一增压栗33,该增压栗33与容腔31连通,而在增压栗33 —侧的水箱3上安装有一控制台34,该控制台34通过连接管341与容腔31相通,在所述的控制台34上还连接有至少一前软管342和一后软管343,所述的前软管342和后软管343分别通过控制台34与连接管341连接,并且由控制台34分别控制前软管342和/或后软管343与连接管341的导通或截止。进一步地,所述的底座I在车头2的前端位置上安装有一挡架11,该挡架11上延伸出有一对前软管固定架111,所述的前软管342由控制台34延伸并缠绕在前软管固定架111上,实现前软管342的固定。所述的底座I上设置有一踏板12,该踏板12位于车头2和水箱3之间的一侧侧面上。所述的底座I的下方安装有一对由方向盘13导向的前车轮14和一对定向的后车轮15,该对前车轮14和后车轮15分别支撑在地面上,所述的前车轮14由车头2内的发动机21驱动。 进一步地,所述的水箱3在后端部安装有一后软管固定架35,所述的后软管343由控制台34延伸并缠绕在后软管固定架35上。所述的水箱3的前端位于U形开口处还设置有一座椅36,该座椅36安装在增压栗33的上方并朝向车头2的方向。进一步地,所述的前软管342和后软管343的长度不受任何限制,本技术优选为10?100米。请参阅图1、图2并结合图3,叙述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本技术通过所述的加料口 32向容腔31内加入喷洒物并通过顶盖321将容腔31密封,然后开启增压栗33,所述的增压栗33在水箱3底部注气增压,在增压的同时还能搅拌水箱3内的喷洒物,完成准备阶段后通过控制台34打开前软管342和/或后软管343,所述容腔31内的压力将喷洒物从连接管341挤压进入控制台34,再通过控制台34分流进入前软管342和/或后软管343中喷洒而出,由人工拖动前软管342和/或后软管343进行作业,操作十分简捷,直至水箱3中的喷洒物耗尽,再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进行再次喷洒。【主权项】1.一种自走式喷洒车,包括底座(I)、车头(2)和水箱(3),所述的车头(2)和水箱(3)安装在底座(I)上并且分别设置在底座(I)长度方向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箱(3)呈U形并且U形的开口端朝向车头(2)方向设置,在该水箱(3)的顶部开设有一连通其内部容腔(31)的加料口(32),所述加料口(32)上配设有一顶盖(321),在所述水箱(3)的前端靠近于U形开口处设置有一增压栗(33),该增压栗(33)与容腔(31)连通,而在增压栗(33) —侧的水箱(3)上安装有一控制台(34),该控制台(34)通过连接管(341)与容腔(31)相通,在所述的控制台(34)上还连接有至少一前软管(342)和一后软管(343),所述的前软管(342)和后软管(343)分别通过控制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走式喷洒车,包括底座(1)、车头(2)和水箱(3),所述的车头(2)和水箱(3)安装在底座(1)上并且分别设置在底座(1)长度方向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箱(3)呈U形并且U形的开口端朝向车头(2)方向设置,在该水箱(3)的顶部开设有一连通其内部容腔(31)的加料口(32),所述加料口(32)上配设有一顶盖(321),在所述水箱(3)的前端靠近于U形开口处设置有一增压泵(33),该增压泵(33)与容腔(31)连通,而在增压泵(33)一侧的水箱(3)上安装有一控制台(34),该控制台(34)通过连接管(341)与容腔(31)相通,在所述的控制台(34)上还连接有至少一前软管(342)和一后软管(343),所述的前软管(342)和后软管(343)分别通过控制台(34)与连接管(341)连接,并且由控制台(34)分别控制前软管(342)和/或后软管(343)与连接管(341)的导通或截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昌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勤丰农机专业合作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