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434396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03 23: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包括在隧道二次衬砌层的渗漏缝下方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出水端与隧道排水通道相连通;所述排水槽内设置有用于收集渗漏缝渗漏下来的渗漏水的集水构件,所述集水构件的下方设置有将收集到的渗漏水引导至排水通道的导流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置设置排水槽,其内部设置集水构件和导流构件,能够将渗漏缝渗漏下来的水高效有序地收集并引导至排水通道中,从而避免渗漏水沿隧道面壁四处渗流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
技术介绍
伴随着我国公路隧道迅速发展,其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隧道渗漏水现象尤为突出。从国内建成的多数隧道,不管是山岭隧道、城市隧道,还是水下隧道,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渗漏水问题。“十洞九漏”概括了现运营隧道所面临渗漏水问题的广泛性和普遍性。隧道渗漏水问题不仅危害隧道结构本身的安全,同时也影响驾驶员的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目前国内的隧道渗漏水问题处理的方法根据渗漏水出现不同的位置以及不同类型,有不同的治理方法。对于线型渗漏水,处理技术主要有化学注浆堵漏、铝槽或PVC管外排以及暗埋PVC管排水法;对于点型渗漏水的处理有,表面封堵、浅孔注浆和埋管引排;对于面型渗漏水问题,处理方法为表面涂刷和浅孔注浆。目前的外排法主要适合线型渗漏水,对于较为秘密集的点渗和面渗效果较差或是无能为力。针对上面所述的现状主要原因从以下两方面阐述:一是施工工艺问题。暗埋排水法,其主要施工方法是沿渗漏缝开一个宽约为10cm的凹槽。对于面积较大的点渗和面渗若开槽暗埋排水,则对隧道结构的损伤较大;若直接外排,由于其排水通道固定方式是通过射钉直接固定在衬砌上,然后做防水处理,则在接缝处因为较大的拉力出现渗漏现象。二是装置不够完善。虽然近些年有大量新的排水通道出现,其与传统治理方法相比有加大的改进,但仍然存在不足,它们应用的范围很窄,如大多数都是对像施工缝等这种特殊位置提出的治理方法和装置;不能很好的适用于隧道衬砌任意位置(如拱顶、拱腰、边墙),且在接缝处易出现渗漏水;安装的排水通道都不能主动起到引排水作用而只是提供一个排水渠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包括在隧道二次衬砌层的渗漏缝下方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出水端与隧道排水通道相连通;所述排水槽内设置有用于收集渗漏缝渗漏下来的渗漏水的集水构件,所述集水构件的下方设置有将收集到的渗漏水引导至排水通道的导流构件。具体地,所述排水槽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内沿靠近渗漏缝的方向依次设置有保温层、骨架层和防水层;所述防水层上方依次设置所述的导流构件和集水构件,所述集水构件顶部与隧道二次衬砌层接触。具体地,所述导流构件包括平行设置在底板内部的多个导流槽,所述多个导流槽的长度方向与底板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集水构件包括设置在导流槽两侧边缘上方的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在导流槽的每一侧等间隔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引流板与导流槽成一定角度倾斜设置,每个所述引流板的顶部均设置有一集水器,所集水器与隧道二次衬砌层接触。可选地,所述排水槽的四周均设置有侧翼,所述四个侧翼分别伸入隧道二次衬砌层上位于渗漏缝四周的凹槽内,所述侧翼的形状与凹槽内壁相匹配;所述侧翼与凹槽靠近渗漏缝一侧的侧壁以及凹槽的底面固定。可选地,所述排水槽位于渗漏缝的两侧设置有侧翼,两个所述侧翼分别伸入隧道二次衬砌层上位于渗漏缝两侧的凹槽内,所述侧翼的形状与凹槽内壁相匹配;所述侧翼与凹槽靠近渗漏缝一侧的侧壁以及凹槽的底面固定;所述排水槽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隧道两侧的排水通道连通。可选地,所述排水槽位于渗漏缝的两侧以及排水槽的入水端的一侧设置有侧翼,三个所述侧翼分别伸入隧道二次衬砌层上位于渗漏缝周边的三个凹槽内,所述侧翼的形状与凹槽内壁相匹配;所述侧翼与凹槽靠近渗漏缝一侧的侧壁以及凹槽的底面固定;所述排水槽的出水端与隧道一侧的排水通道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用于对侧翼进行挤压的挤压机构。具体地,所述挤压机构包括平行固设在侧翼上的钢性板,所述钢性板与凹槽侧壁之间等间隔分布有多个可调式螺栓,所述可调式螺栓的轴线垂直于凹槽的长度方向。进一步地,所述排水槽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二者均与排水槽内部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隧道渗漏缝的下方设置排水槽,其内部设置集水构件和导流构件,能够将渗漏缝渗漏下来的水高效有序地收集并引导至排水通道中,从而避免渗漏水沿隧道面壁四处渗流的问题。2、排水槽采用伸入凹槽内的方式安装在隧道上,且凹槽位于渗漏缝的两侧,且二者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与现有技术中开设一个凹槽相比,当渗漏量较大时,由于开槽位置与渗漏缝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增加了渗漏水流到凹槽的过程中的阻力,从而导致排水槽侧翼与凹槽侧壁的接缝处受到的水压力较小,不易出现破坏。3、本专利技术装置应用于三缝中时,由于排水槽采用软性材料,柔软性较好,故可随缝两侧一起变形,防止排水槽两侧翼与凹槽的连接处因渗漏缝两侧的变形产生拉力或压力而引起连接处松动。4、排水槽两端设置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便于进行封堵,用于检修和清理。5、凹槽内设置挤压机构,使得侧翼与凹槽的侧壁紧密接触,达到提前设防的目的;同时用于对后期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接缝处渗漏现象进行处理。附图说明图1是隧道衬砌横断面图;图2是周边凹槽示意图;图3是周边凹槽横剖面图;图4是排水槽安装1-1剖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装置安装1-1剖面图;图6是排水槽结构示意图;图7是排水槽安装2-2剖面图;图8是挤压机构安装示意图;图9是可调式螺栓结构示意图;图10是相邻排水槽连接示意图;图11是凹槽封堵结构示意图;图12是周向凹槽沿水流方向的末端的凹槽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隧道渗漏水处理装置施工流程图;图中标号代表:A-喷射混凝土层,B-隧道防水层,C-二次衬砌层,1—渗漏缝,2—凹槽,3-排水槽,301—底板,302—导流槽,303—引流板,304—集水器,305—防水层,306—骨架层,307—保温层,308—侧翼,4—射钉,5—挤压结构,501—可调式螺栓,502—钢性板,6—第二连接管,7—第一连接管,8—导管,9—遇水膨胀腻子,10—水泥砂浆,11—防水胶浆,12—灰浆。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做进一步详细地解释和说明。具体实施方式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参见图1、2和3,隧道由内向外依次包括喷射混凝土层A、隧道防水层B和二次衬砌层C,本专利技术的隧道渗漏水处理装置,包括在隧道二次衬砌层C的渗漏缝1下方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排水槽3,所述排水槽3的出水端与隧道排水通道相连通;所述排水槽3内设置有用于收集渗漏缝1渗漏下来的渗漏水的集水构件,所述集水构件的下方设置有将收集到的渗漏水引导至排水通道的导流构件。本专利技术的装置能够将渗漏缝1渗漏下来的水高效有序地收集并引导至排水通道中,从而避免渗漏水沿隧道面壁四处渗漏的问题。具体地,参见图4和6,所述排水槽3包括底板301;所述底板301内沿靠近渗漏缝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保温层307、骨架层306和防水层305;所述防水层305上方依次设置所述的导流构件和集水构件,所述集水构件顶部与隧道二次衬砌层C接触。所述保温层307对本专利技术的装置起到保温作用,从而防止在冬季严寒情况下,由渗漏缝1渗漏下来的水结冰,影响本装置的排水效果;所述骨架层306采用钢丝,沿排水槽3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且钢丝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排水槽3的长度方向,使得排水槽3具有一定刚度的同时,在排水槽3宽度方向上具有较好的伸展和变形能力,适用于隧道各个部位;所述防水层305的作用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隧道二次衬砌层(C)的渗漏缝(1)下方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排水槽(3),所述排水槽(3)的出水端与隧道排水通道相连通;所述排水槽(3)内设置有用于收集渗漏缝(1)渗漏下来的渗漏水的集水构件,所述集水构件的下方设置有将收集到的渗漏水引导至排水通道的导流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隧道二次衬砌层(C)的渗漏缝(1)下方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排水槽(3),所述排水槽(3)的出水端与隧道排水通道相连通;所述排水槽(3)内设置有用于收集渗漏缝(1)渗漏下来的渗漏水的集水构件,所述集水构件的下方设置有将收集到的渗漏水引导至排水通道的导流构件;所述排水槽(3)包括底板(301),所述底板(301)内沿靠近渗漏缝(1)的方向依次设置有保温层(307)、骨架层(306)和防水层(305);所述防水层(305)上方依次设置所述的导流构件和集水构件,所述集水构件顶部与隧道二次衬砌层(C)接触;所述导流构件包括平行设置在底板(301)内部的多个导流槽(302),所述多个导流槽(302)的长度方向与底板(301)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集水构件包括设置在导流槽(302)两侧边缘上方的引流板(303),所述引流板(303)在导流槽(302)的每一侧等间隔设置有多个,每个所述引流板(303)与导流槽(302)成一定角度倾斜设置,每个所述引流板(303)的顶部均设置有一集水器(304),所集水器(304)与隧道二次衬砌层(C)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渗漏水治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3)的四周均设置有侧翼(308),所述四个侧翼(308)分别伸入隧道二次衬砌层(C)上位于渗漏缝(1)四周的凹槽(2)内,所述侧翼(308)的形状与凹槽(2)内壁相匹配;所述侧翼(308)与凹槽(2)靠近渗漏缝(1)一侧的侧壁以及凹槽(2)的底面固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渗漏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铁军项庆明王亚琼陈晓新黄华丽张雷沈立中孟灵鑫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信达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