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9352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盖体,可旋盖在容器的瓶口上,其特征在于,该盖体包括:    一盖体,具有一盖部以及一与该盖部环接的环部;    一防渗环,自该盖部内面向下延伸,以在该盖体旋盖在该容器的瓶口上时,紧迫至该瓶口内缘;    多个支撑件,形成在该防渗环与该盖部内面间,以在该盖体旋盖在该容器的瓶口上时,令该防渗环紧迫至该瓶口内缘;    一紧迫环,设于该防渗环与该盖体的环部间,自该盖部内面向下延伸,以在该盖体旋盖在该容器的瓶口上时,紧迫至该瓶口外缘;    至少一下压防漏圈,设于该防渗环及该紧迫环之间,自该盖部内面向下突出,以在该盖体旋盖在该容器的瓶口上时,压迫该瓶口顶部。(*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盖体,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塑料容器的瓶口上的盖体,例如旋盖在诸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脂)瓶上的盖体。
技术介绍
用PET制作的塑料容器具有重量轻、坚固耐用以及耐热好的优点,PET瓶现已替代玻璃、金属等材料,成为市售的果汁、汽水、牛奶、茶类及乳酸等灌装产品的包装容器。然而,因PET瓶等的塑料容器的瓶口内径表面不平顺,或因结晶不完全而产生内凹及结晶,会使容器瓶口内径尺寸的控制欠佳且有时偏差大。为了确保容器瓶口密封,防止瓶内的液体或气体从瓶盖与瓶口之间的隙缝漏出或者瓶外的气体从该隙缝进入容器瓶口等情况的发生,必须令瓶盖可以密封地旋盖在容器瓶口上。然而,由于目前市面上现有的瓶盖盖体并无防漏结构,因而造成容器中的液体变质或漏出。本专利技术人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具防漏结构瓶盖的盖体,于2003年2月17日提出新型专利申请,申请案号为092202451号。该盖体10即如图5所示,是在盖体10的盖部101内面设有防渗环30,且该防渗环30与该盖体10的环部102间形成紧迫环50,并在该防渗环30及紧迫环50之间向下突设有下压防漏圈70,以在该盖体10旋盖在该容器100的瓶口上时,分别压迫容器瓶口100的外缘、内缘以及顶部。只是该盖体10虽在容器受到压力、环境温度变化或剧烈摇晃时,具有一定的防漏效果,但对于容器瓶口100内径尺寸的控制欠佳且偏差大的,诸如结晶PET瓶的塑料容器而言,齿状的防渗环30无法因应表面不平顺或具有内凹及结晶的瓶口内径,造成密封效果不佳。同时,一旦温度降低(例如旋盖后置于冷藏库、冰箱中),则该齿状防渗环30会在低温下收缩,此时该齿状防渗环30更无法密封不平整的瓶口内径,这不仅会破坏容器中的真空状态,更会因此令该盖体30无法缩紧瓶口100,导致容器中的液体变质或漏出。如上所述,该现有瓶盖的盖体虽在设计上可达到相当程度的密封效果,但对于使用在诸如结晶PET瓶的塑料容器而言,还存在亟待改进的缺点,因此如何有效解决上述缺失而开发出一种可与诸如结晶PET瓶的塑料容器的瓶口紧迫贴合,达到密封止漏的盖体,是需要探讨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盖体,可与诸如结晶PET瓶的塑料容器瓶口紧迫贴合,达到密封止漏的效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盖体,可在泄漏容器内部真空之前即令安全环断裂。为达到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本技术的盖体是旋盖在容器瓶口上,包括一盖体,具有一盖部以及一与该盖部环接的环部;一防渗环,自该盖部内面向下延伸,以在该盖体旋盖在该容器的瓶口上时,紧迫至该瓶口内缘;多个支撑件,形成在该防渗环与该盖体的盖部内面之间,以在该盖体旋盖在该容器的瓶口上时,令该防渗环紧迫至该瓶口内缘;一紧迫环,设于该防渗环与该盖体的环部之间,自该盖部内面向下延伸,以在该盖体旋盖在该容器的瓶口上时,紧迫至该瓶口外缘;以及至少一下压防漏圈,设于该防渗环及该紧迫环之间,自该盖部内面向下突出,以在该盖体旋盖在该容器的瓶口上时压迫该瓶口顶部。该防渗环具有朝该瓶口内缘的表面形成的防渗部,在该盖体旋盖在该容器的瓶口上时,该支撑件可充份支撑该防渗环,令该防渗部与不平顺或具内凹及结晶的瓶口内径表面密合,达到止漏的目的。当旋扭该盖体,将该盖体开启脱离容器瓶口时,令该支撑件在该防渗环与该盖部内面形成支撑,在尚未泄漏该容器内部真空之前,即令该安全环断裂而留在容器瓶颈下端。因此,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的盖体不仅可应用整体旋盖力及瓶口外缘的紧迫压力来密封容器瓶口,并由瓶口外缘的紧迫压力进而提供本技术的盖体与瓶口内缘及顶面的紧迫压力,更可借由然瓶口内缘充份支撑其防渗环,提供多重紧迫密封瓶口外缘、瓶口内缘及瓶口顶面的力量,达到密封防漏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构造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3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在锁盖时该盖体未变形前的假设状态的示意剖视图;图4是说明本技术实施例在锁盖时该盖体变形后的构造剖视图;以及图5是现有的盖体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图1至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绘制的附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盖体是用以旋盖在容器本体100的瓶口上,该盖体包括盖体1、防渗环3、多个支撑件5、紧迫环7以及下压防漏圈9。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是以装设在内装有经高温杀菌的饮料产品的塑料容器为例说明的,例如结晶PET瓶,由于现有诸如结晶PET瓶的容器俱为适用对象,其结构并未改变,故为简化并使本技术的特征及结构更为清晰易懂,在附图中仅显示出容器中与本技术直接关连的结构,其余部份则予以略除。如图1所示,该盖体1具有一盖部11以及与该盖部11环接的环部13,该环部13是可分离自如地接设有一安全环21,该安全环21具备多条卡止叶片(图未标),在旋盖时令该盖体1的安全环21能够确实卡止在该瓶口100的瓶颈,让使用者能够辨认该盖体1是否已打开过。该防渗环3是自该盖体1的盖部11向下延伸,以在该盖体1旋盖在该容器100的瓶口上时,紧迫至该瓶口100内缘。该防渗环3朝该瓶口100内缘的表面上设有防渗部31,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是在靠近该盖体1的环部13(即该瓶口100内侧处),设有朝该环部13凸出的防渗部31,在该瓶口100旋盖该盖体1时,该防渗环3可由该防渗部31锁压该瓶口100内凹的内缘,借此提供锁紧该瓶口100内缘的密封面。在本实施例中虽以形成半圆形防渗部31的防渗环3为例说明,该防渗部31也可以是诸如椭圆形或其它具相同效果的结构,并不以本实施例所示为限,只要能够因应表面不平顺或具有内凹及结晶的瓶口内径,加以密封的结构均可。如图1及图2所示,该支撑件5是形成在该防渗环3与该盖部11内面之间,该支撑件5呈肋状、并且以等距彼此隔开,可在该盖体1旋盖在该容器的瓶口100上时,该支撑件5能够朝该盖体1的环部13(即该瓶口100内侧处)充份压迫该防渗环3的防渗部31,以令该防渗部3与不平顺或具内凹及结晶的瓶口100内径表面达到紧密贴合,在旋盖后紧压该防渗部31至该瓶口内缘。其中,虽在本实施例中以肋状结构的支撑件5为例说明,需注意的是,该支撑件5也可以是其它等效结构,而且其数量、设置距离以及大小也非以本实施例中所示为限,可加以变化或修改。该紧迫环7是设在该防渗环3与该盖体1环部13之间,并自该盖部11内面向下延伸,以在该盖体1旋盖在该容器100的瓶口上时,压迫至该瓶口100外缘。如图所示,该紧迫环7是自该盖体1盖部11向下逐渐变细、并且在远离该盖体1的环部13的侧边向下渐缩的延伸结构,借此在该瓶口100旋盖该盖体1时,受旋盖力而侧向偏动,并以此限制该紧迫环7在受旋盖力作用时,仅会朝盖体1的环部13侧向偏动,借此提供锁紧该瓶口100外缘的密封面。其中,虽本实施例中令以该紧迫环7的一侧边向下渐缩,然而并非以此局限本技术,该紧迫环7也可以是其它等效结构,只要可令该紧迫环7受旋盖力而产生侧向偏动的即可。该下压防漏圈9是设于该防渗环3及紧迫环7之间、并且自该盖部11向下突出,以在该盖体1旋盖在该容器100的瓶口上时,压迫该瓶口100顶部。如图所示,该下压防漏圈9是一从盖体1的盖部11,向下突出的半圆形断面的凸环结构,在该盖体1旋盖锁入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仙观
申请(专利权)人:欣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