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麦粒肿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353425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9 0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麦粒肿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口服液的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组成:卤地菊20-34份、牡丹皮20-30份、鹅肠草20-30份、赤芍20-30份、桉叶10-20份、桃叶10-18份、大黄10-22份、木槿皮6-14份、半夏8-16份、连翘6-16份、卜芥8-16份、大蓟6-14份、当归8-16份、蜜桔20-40份、大樱桃20-40份、鼠尾草精油4-8份、天然冰片1-3份、甘草10-18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口服液为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凉血、杀菌止痒、消肿散结的功效,无任何添加剂,专门治疗麦粒肿,特别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使用,疗效明确,无副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中药
,具体涉及一种治疗麦粒肿的口服液,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口服液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麦粒肿又称针眼、睑腺炎,是常见的眼部疾病,是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麦粒肿多数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好发于2-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体质虚弱、有屈光不正及不良卫生习惯者常易发病。由于儿童抵抗力较成人低,皮肤娇嫩,因此极易发病。麦粒肿分为两种,即内麦粒肿和外麦粒肿。外麦粒肿为Zeis腺(蔡氏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初起睑缘部呈局限性充血肿胀,2-3日后形成硬结,胀疼和压痛明显,以后硬结逐渐软化,在睫毛根部形成黄色脓疱,穿破排脓迅速。重症病例可有畏寒、发烧等全身症状。内麦粒肿为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因为处于发炎状态的睑板腺被牢固的睑板组织所包围,在充血的睑结膜表面常隐约露出黄色脓块,可能自行穿破排脓于结膜囊内,睑板腺开口处可有轻度隆起,充血,亦可沿睑腺管通排出脓液,少数亦有从皮肤而穿破排脓,如果睑板未能穿破,同时致病的毒性又强烈,则炎症扩大,侵犯整个睑板组织,形成眼睑脓肿。目前临床治疗麦粒肿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口服或肌肉注射抗生素、滴眼液眼膏以及手术治疗。由于患者多为儿童,不易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和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复发率较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本专利技术的口服液为纯中药制剂,无任何添加剂,专门治疗麦粒肿,特别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疗效明确,无副作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种治疗麦粒肿的口服液,所述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组成:卤地菊20-34份、牡丹皮20-30份、鹅肠草20-30份、赤芍20-30份、桉叶10-20份、桃叶10-18份、大黄10-22份、木槿皮6-14份、半夏8-16份、连翘6_16份、卜芥8_16份、大蓟6_14份、当归8-16份、蜜桔20-40份、大樱桃20-40份、鼠尾草精油4_8份、天然冰片1_3份、甘草10-18份。—种治疗麦粒肿的口服液,所述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组成:卤地菊27份、牡丹皮25份、鹅肠草25份、赤芍25份、桉叶15份、桃叶14份、大黄16份、木槿皮10份、半夏12份、连翘12份、卜芥12份、大蓟10份、当归12份、蜜桔30份、大樱桃30份、鼠尾草精油6份、天然冰片2份、甘草14份。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治疗麦粒肿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将牡丹皮、鹅肠草、赤芍、桉叶、桃叶、大黄、木槿皮、半夏、连翘、大蓟、当归、甘草混合后研磨粉碎至45目,加入4-6倍量的质量分数为80%的乙醇溶液浸泡5-6h后,回流提取2-3h,滤过,收集滤液I,回收滤渣及乙醇;(2)将步骤⑴回收的滤渣加入3-5倍量的蒸馏水,加热煮沸2_3h,滤过,收集滤液II ;(3)将卤地菊、卜芥洗净,将蜜桔、大樱桃去核,混合后捣汁,然后过325目网筛,收集滤汁;(4)将步骤⑴制得的滤液1、步骤(2)制得的滤液I1、步骤(3)制得的滤汁混合均匀,然后将其高压浓缩置50°C下相对密度为1.15-1.18的浓缩液;(5)将步骤(4)制得的浓缩液加入鼠尾草精油、天然冰片,充分溶解,然后灌装、灭菌,每支15mL,即得所述治疗麦粒肿的口服液。药理作用:也菊:《福建民间草药》:“酸甘,平,无毒。”《泉州本草》:“入肝、脾二经。”清热,解毒。治喉蛾,喉痹,白喉,百日咳,肺热喘咳,鼻衂,痈肿,疔疮。牡丹皮:入药部位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主治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鹅肠草:酸、平,无毒。清血解毒,利尿,下乳汁,产妇宜食,能去恶血,生新血,适用于产妇腹痛有块。本品对阑尾炎有妙效,功用与白花蛇舌草相似。赤芍:入药部位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味苦,性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瘾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炒赤芍:炒后药性偏于缓和,活血止痛而不伤中,可用于瘀滞疼痛。酒赤芍:以活血散瘀力胜,清热凉血作用较弱。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桉叶:入药部位为桃金娘科植物蓝桉Eucalyptus globules Labill.的叶。苦、辛,寒。归肺、胃、脾、肝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治感冒,高热头痛,肺热咳喘,百日咳,脘腹胀痛,腹泻痢疾,钩虫丝虫病,疟疾,风湿痛,痈疮肿毒,湿疹疥癣,烧烫伤,外伤出血。桃叶:入药部位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叶。苦、辛,性平。归脾、肾经。祛风清热,杀虫。主头风,头痛,风痹,疟疾,湿疹,疮疡,癣疮。大黄:药用来源为寥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无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木槿皮:入药部位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莖皮或根皮。甘,苦,性微寒。清热利湿,杀虫止痒。用于痢疾,白带;外用治阴囊湿疹体癣,脚癣。《纲目》:“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半夏:入药部位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连翘:苦,凉。入心、肝、胆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脾胃虚弱,气虚发热,痈疽已溃、脓稀色淡者忌服。卜芥:入药部位为天南星科植物假海芋的根茎。《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味微苦,大寒,有毒。”《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解毒退热,消肿镇痛。治高热不退,毒蛇咬伤,肺结核,流感,肠伤寒,蜂窝织炎,无名肿毒,毒蜂螫伤。”《四川常用中草药》:“解毒,散结。治瘰疬,疖疮,一切毒疮初起。”大蓟:入药部位为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甘、苦,凉。归心、肝经。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当归:入药部位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 (Oliv.)Diels的干燥根。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蜜桔:蜜桔内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葡萄糖、果糖、蔗糖、果酸、枸橼酸、维生素当前第1页1 2 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治疗麦粒肿的口服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组成:卤地菊20‑34份、牡丹皮20‑30份、鹅肠草20‑30份、赤芍20‑30份、桉叶10‑20份、桃叶10‑18份、大黄10‑22份、木槿皮6‑14份、半夏8‑16份、连翘6‑16份、卜芥8‑16份、大蓟6‑14份、当归8‑16份、蜜桔20‑40份、大樱桃20‑40份、鼠尾草精油4‑8份、天然冰片1‑3份、甘草10‑18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国防吴征韩建国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