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包装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3842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薄膜,包括第一层,其中包括用两个步骤获得的丙烯基成块共聚物(a);第一步,形成占重量40-85%的丙烯-乙烯共聚物(A)部,含乙类衍生重复单元的含量为1.5-6.0%,第二步,形成占重量15-60%的丙烯-乙烯共聚物(B)部,含乙烯衍生重复单元的含量为7-17%,(B)部的固有粘度为2-5dl/g,(B)部固有粘度与(A)部固有粘度之比为0.5-1.8;第二层,含叠压在第一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聚乙烯型树脂(b),在抗热性、柔韧性、机械强度、透明度、可分割性、原形恢复特性和其他所需特性之间达到了良好的平衡,适合于包装如食品等材料。(*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弹性包装薄膜,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优良的抗热性、柔韧性、机械强度、透明度、可分割性和原形恢复特性的弹性包装薄膜,单独或与塑料盘等一起用于弹性包装食品。对于单独或与塑料盘等一起用于弹性包装食品(如水果、蔬菜、鲜鱼、鲜肉、日用碟子等)的弹性包装薄膜,主要使用的是氯乙烯树脂薄膜。最近,为了解决安全和环境卫生问题(如防止由于焚烧产生致癌物质),像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等的聚乙烯型树脂薄膜已经代替传统的氯乙烯树脂薄膜而得到有力发展。但是,当低密度聚乙烯等单独使用时,不能在薄膜延展性、刚性和其他所需性能的一致上获得很好的平衡。当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中乙酸乙烯衍生的重复单元的含量、分子量等正确选择后,不存在上述低密度聚乙烯薄膜的问题。但不利之处在于,当对带尖角的盘或带尖缘的食品进行包装时会被撕破。因此,为同时满足全部所需特性,日本专利JP-B-2-12187和JP-B-2-18983中提出了用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叠压在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上得到的弹性包装薄膜。尽管这些薄膜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但柔韧性和原形恢复特性较差。另外,它们不利之处在于,由于其低抗热性,当在盘底部进行热封时会被穿透。因此,日本专利JP-A-5-147174中提出一种用乙烯树脂叠压在一层结晶烯烃树脂和烯烃弹性体的混和物上得到的薄膜。日本专利JP-A-6-927中提出一种用乙烯树脂叠压在一起含非晶态聚烯烃和结晶聚丙烯成份的树脂上得到的薄膜。尽管这些薄膜具有良好的原形恢复特性,但弹性变形太大。因此,当装食品的塑料盘被自动包装机用薄膜进行包装时,薄膜由于弹性变形而向里弯曲,导致包装机停止。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弹性包装薄膜,特别是用于食品等的弹性包装薄膜,具有良好的抗热性、柔韧性、机械强度、透明度、可分割性和原形恢复特性。本专利技术人认真调查了除具有传统的性能特性以外还具有良好抗热性、柔韧性和原形恢复特性的弹性包装薄膜,最后发现用聚乙烯型树脂层叠压在一个以一种特定丙烯基成块共聚物作为其组成的薄层的至少一侧上的方法获得的弹性包装薄膜能够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这样就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弹性包装薄膜,其中包括第一层,包括丙烯基成块共聚物(a),通过聚合反应获得,其中第一步是形成重量占40~85%的(A)部即一种丙烯-乙烯共聚物,其中乙烯衍生的重复单元(下面称“乙烯单元”)成份占重量的1.5~6%,然后第二步是形成重量占15-60%的(B)部即一种丙烯-乙烯共聚物,其中乙烯衍生的重复单元成份占重量的7-17%,(B)部的固有粘度(B)是2-5dl/g,(B)部固有粘度(B)与(A)部固有粘度(A)之比(B/A)为0.5~1.8;及第二层,包括聚乙烯型树脂(b),叠压在第一层的至少一面上。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丙烯基成块共聚物指一种共聚物,通过生产出第一步中的丙烯-乙烯共聚物,然后再生产出与前面第二步中乙烯单元成份不同的丙烯-乙烯共聚物而获得。不是通过将一种共聚物端部与另一共聚物端部粘结在一起而获得的典型成块共聚物,而是一种混和共聚物。当乙烯单元成份(EA)在第一步中生产的丙烯-乙烯共聚物(A)中所占的重量少于1.5%时,柔韧性就会不希望地降低。当乙烯单元成份(EA)所占重量大于6%时,抗热性就会不希望有地降低。因此从柔韧性与抗热性平衡的观点来看,乙烯单元成份(EA)最好占重量的2.5-4.5%。当乙烯单元成份(EB)在第二步中生产的丙烯-乙烯共聚物(B)中所占重量少于7%时,低温抗冲击性就会不希望地降低。当乙烯单元成份(EB)所占重量大于17%时,透明度就会不希望地降低。因此从低温抗冲击性与透明度平衡的观点看来,乙烯单元成份(EB)最好占重量的8-12%。在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乙烯基成块共聚物中,(B)部中乙烯单元含量(EB)与(A)部中乙烯单元含量(EA)之间的差值(EB-EA)从透明度和低温抗冲击性的观点看应在3-15%范围内,从透明度与低温抗冲击性平衡的观点看应在5-10%。乙烯单元含量是根据Kinokuniye Shoten 1995年所编“聚合物分析手册”第615-616页上描述的方法通过13C-NMR测量的。(A)部中乙烯单元含量(EA)是完成第-步聚合反应后通过对共聚物进行抽样确定的。(B)部中乙烯单元含量(EB)是完成第二步聚合反应后通过对成块共聚物进行抽样确定的,测量成块共聚物中乙烯单元含量(EAB),并通过(A)部的百分比(PA)和(B)部的百分比(PB)用下面的等式计算EBEB=(EAB-EA×PA/100)×100/PB(EA×PA/100+EB×PB/100=EAB)第一步中生产的丙烯-乙烯共聚物(A)部占(A)部和(B)部总重量的40~85%,最好是55~83%。第二步中生产的丙烯-乙烯共聚物(B)部占(A)部和(B)部总重量的15-60%,最好是17-45%。当(B)部百分比小于15%时,低温抗冲击性将会不足。当大于60%时,抗热性就会不希望地降低。因此(B)部百分比最好在17-45%之间。尽管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聚合反应生产出含(B)部17-45%重量的丙烯基成块共聚物,也可以通过聚合反应生产出含(B)部27-60%的成块共聚物,然后在融化和混合时通过加入基本上含(A)部的聚合物来调整(B)部的百分比。从透明度的观点来看,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丙烯基成块共聚物中(B)部的固有粘度(B)应为2-5dl/g,(B)部固有粘度(B)与(A)部固有粘度(A)之比(B/A)应为0.5-1.8。当B小于2dl/g时,低分子量成份数量就会不希望地增加。当B大于5dl/g时,丙烯-乙烯成块共聚物的流动性就会希望地降低,导致加工性能降低。因此从加工性能与抑制低分子量成份产生之间平衡的观点来看,丙烯-乙烯成块共聚物中(B)部的固有粘度(B)最好是2.5-4.0dk/g。当比率B/A大于1.8或小于0.5时,(A)部与(B)部之间的相容性就会不希望地降低,导致透明度降低。因此从透明度的观点看,比率B/A最好为0.8-1.5。固有粘度是在135℃时在四氢化萘中用乌氏粘度计测量的。(A)部的固有粘度(A)是在第一步中完成生产(A)部的聚合反应后通过对共聚物抽样确定的。(B)部的固有粘度(B)是在第二步中完成聚合反应后通过对成块共聚物进行抽样确定的,测量成块共聚物的固有粘度(AB),根据A、AB、(A)部的百分比(PA)和(B)部的百分比(PB)用下式计算BB=(AB-A×PA/100)×100/PB(A×PA/100+B×PB/100=AB)本专利技术使用的丙烯基成块共聚物中包含的20℃二甲苯可溶成份,平均分子量为26,000或更小,为控制正己烷等的萃取量,其含量最好为6%或更少。特别是当弹性包装薄膜用于食品包装材料时,20℃二甲苯可溶成份最好占成块共聚物总重的3.5%或更少。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丙烯基成块共聚物可以通过分批聚合方法生产,即先是(A)部后是(B)部在同一个聚合容器中生产,也可以通过连续聚合方法生产,即(A)部和(B)部用包含两个小容器的聚合容器通过连续聚合反应生产出来,并且有催化剂如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特别地,丙烯基成块共聚物可以通过第一步生产丙烯-乙烯共聚物(A)部,第二步生产另外的丙烯-乙烯共聚物(B)部而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弹性包装薄膜,包括:第一层,包含由下列步骤的聚合反应获得的丙烯基成块共聚物(a):第一步,形成40-85%的丙烯-乙烯共聚物(A)部含乙烯衍生重复单元1.5-6%,第二步,形成15-60%的丙烯-丁烯共聚物(B)部,含乙烯衍生重复单 元7-17%,(B)部的固有粘度为2-5dl/g,(B)部固有粘度([η]B)与(A)部固有粘度([η]A)之比([η]B/[η]A)为0.5-1.8,及第二层,包含叠压在第一层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聚乙烯型树脂(b)。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田晴雄白谷英助山本育央市毛昭弘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