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强化换热管的降膜蒸发/吸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32174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6 0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强化换热管的降膜蒸发/吸收器,包括吸收器箱体、蒸发器箱体、以及设于所述蒸发/吸收器箱体内的若干强化换热管管束、分液器及溶液池;所述吸收器箱体的侧面设有蒸汽入口,吸收器箱体的顶部及底部分别设有吸收剂浓溶液入口及吸收剂稀溶液出口;蒸发器箱体的顶部设有制冷剂溶液入口;各强化换热管管束的外壁上包敷有金属丝网;吸收器箱体上的吸收剂浓溶液入口与相对应的分液器的入口相连通,蒸发器箱体上的制冷剂溶液入口与相对应的分液器的入口相连通,分液器底部均匀设有若干出口,溶液池底部的出口与吸收器箱体底部的吸收剂稀溶液出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吸收热量的能力强,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降膜蒸发/吸收器,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强化换热管的降膜蒸发/吸收器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电力能源紧张,使得以热能为动力的吸收式制冷技术比以电能为动力的压缩式制冷技术更有优势。吸收式制冷机为热交换器的集合体,其热效率的提高与价格的降低无不与传热管的性能相关,研究发现国外的吸收式制冷及热泵机组中,几乎全部采用强化传热管,使得相同工况下铜管的耗材量仅为国内的35%~55%,不仅使机组的重量与体积大幅度减小,而且使机组溶液充灌量降低,提高了启动、运转性能。因此,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对于改进吸收式热泵机组的结构、性能及降低成本都有很大意义。在吸收式制冷机中最早采用高效传热管的部件是蒸发器,现在国外技术中已采用了不同形状的高效传热管,如蒸发器采用低肋管;吸收器采用纵槽管;发生器采用低肋管或微细多孔管;溶液热交换器采用小孔径的无缝钢管,管内设有来复线或填以钢丝,也有采用大波纹小孔径高效传热管。但是,有些强化传热管虽对传热有较好的强化效果,用于吸收器时却对于吸收效果的强化作用很小或基本没有强化作用;低肋斜槽强化管或螺旋槽壁面强化管虽然可以强化吸收作用,但是制作工艺过于复杂,会大幅度增加制冷机组生产成本,因此现有的吸收器对热量吸收的能力较弱,并且结构复杂,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基于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强化换热管的降膜蒸发/吸收器,该蒸发/吸收器传热传质能力强,利于降膜蒸发和降膜吸收,并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述的基于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强化换热管的降膜蒸发/吸收器包括吸收器箱体、蒸发器箱体、以及设于所述吸收器箱体及蒸发器箱体内的若干强化换热管管束;所述吸收器箱体的侧面设有蒸汽入口,蒸发器箱体的顶部及吸收器箱体的顶部分别设有制冷剂溶液入口及吸收剂浓溶液入口,吸收器箱体的底部设有吸收剂稀溶液出口,蒸发器箱体的内部通过所述蒸汽入口与吸收器箱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蒸发器箱体内设有第一分液器,第一分液器的底部设有若干出口,蒸发器箱体顶部的制冷剂溶液入口与第一分液器的入口相连通,蒸发器箱体内的各强化换热管管束位于第一分液器的正下方;吸收器箱体内设有第二分液器及溶液池,第二分液器的底部设有若干出口,吸收器箱体顶部的吸收剂浓溶液入口与第二分液器的入口相连通,第二分液器、吸收器箱体内的各强化换热管管束、以及溶液池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溶液池的出口与吸收器箱体底部的吸收剂稀溶液出口相连通。各强化换热管管束自上到下分为若干层,各层强化换热管管束均匀分布,且相邻两层强化换热管管束中的各强化换热管管束交错分布。所述金属丝网的丝径为0.1-0.5毫米,金属丝网的目数为5-20目。所述第一分液器包括第一箱体,第一箱体的顶部设有与蒸发器箱体顶部的制冷剂溶液入口相连通的液体入口;所述第二分液器包括第二箱体,第二箱体的顶部设有与吸收器箱体顶部的吸收剂浓溶液入口相连通的液体入口,第一箱体及第二箱体底部的内侧面上均开设有网状的槽,所述网状的槽的底部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第二分液器和第一分液器均包括主管道以及若干分液管道,各分液管道呈阵型均匀分布,第一分液器中主管道的一端与蒸发器箱体顶部的制冷剂溶液入口相连通,第二分液器中主管道的一端与吸收器箱体顶部的吸收剂浓溶液入口相连通,主管道的另一端与各分液管道的入口相连通,各分液管道的出口向下。金属丝网的网孔为四边形结构。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基于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强化换热管的降膜蒸发/吸收器包括若干强化换热管管束,各强化换热管管束的外壁上包敷有金属丝网,所述强化换热管管束具有以下优势:1)滴下的液体可以沿管轴和管周两个方向良好地扩散;2)传热管的外表面没有干处;3)传热管外的传热面积较大;4)液体能从传热管外表面良好地排出,本技术的强化换热管束能够提高降膜持液率、持液时间,有利于汽化核心的产生。在降膜蒸发器中,金属丝网的网格中存在的尖角提供了大量的降膜蒸发的汽化核心,液体进入网格其中便能汽化而无需过热,网格形成了微孔面积,液体藉表面张力的作用不断地进入孔中补充汽化液体,同时这些微孔又与传热的热源紧密接触,从而提高强化换热管管束的传热系数,进而提高整个降膜蒸发器的传热效率,实现高效率、高性能的热量吸收,并且成本低,结构简单。另外,蒸汽泡在孔隙中生长,然后脱离,在孔隙中留下汽泡核心,汽泡的胀缩如同泵的作用,可使大量液体不断地在孔隙中循环流动,形成涡流和对流,增强了扰动,起到促进水平管束表面传热的作用。在降膜吸收器中,借助于网状材料的表面张力作用,增加了换热表面的持液率和持液时间,从而增加传热传质面积,减小了气液两膜的滞流层厚度,从而减小传质阻力。进一步,金属丝网的网孔为四边形结构,网格尖角的存在,形成涡流和对流,增强了吸收剂溶液的扰动,强化传热传质的同时还避免了吸收剂溶液局部增浓而产生结晶或结垢,避免除垢带来的成本。进一步,各强化换热管管束自上到下分为若干层,各层强化换热管管束均匀分布,且相邻两层强化换热管管束中的各强化换热管管束错开分布,使分液器输出的浓溶液在存在横向气流的影响下可以滴落在下层管束表面,避免直接掉落到溶液池中。进一步,所述分液器包括箱体,箱体底部的内侧面上开设有网状的槽,且所述网状的槽的底部均匀开设有若干通孔,液体进入箱体后先进入到网状的槽内,然后经网状的槽底部的通孔流出,防止箱体各通孔流出的溶液不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强化换热管管束1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强化换热管管束1的传热系数及换热量变化示意图。其中,1为强化换热管管束、2为金属丝网、3为吸收器箱体、4为第二分液器、5为溶液池、6为吸收剂稀溶液出口、7为吸收剂浓溶液入口、8为蒸汽入口、9为制冷剂溶液入口、10为蒸发器箱体、11为第一分液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考图1及图2,本技术所述的基于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强化换热管的降膜蒸发/吸收器包括吸收器箱体3、蒸发器箱体10、以及设于所述吸收器箱体3及蒸发器箱体10内的若干强化换热管管束1;所述吸收器箱体3的侧面设有蒸汽入口8,蒸发器箱体10的顶部及吸收器箱体3的顶部分别设有制冷剂溶液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强化换热管的降膜蒸发/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收器箱体(3)、蒸发器箱体(10)、以及设于所述吸收器箱体(3)及蒸发器箱体(10)内的若干强化换热管管束(1);所述吸收器箱体(3)的侧面设有蒸汽入口(8),蒸发器箱体(10)的顶部及吸收器箱体(3)的顶部分别设有制冷剂溶液入口(9)及吸收剂浓溶液入口(7),吸收器箱体(3)的底部设有吸收剂稀溶液出口(6),蒸发器箱体(10)的内部通过所述蒸汽入口(8)与吸收器箱体(3)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蒸发器箱体(10)内设有第一分液器(11),第一分液器(11)的底部设有若干出口,蒸发器箱体(10)顶部的制冷剂溶液入口(9)与第一分液器(11)的入口相连通,蒸发器箱体(10)内的各强化换热管管束(1)位于第一分液器的正下方;吸收器箱体(3)内设有第二分液器(4)及溶液池(5),第二分液器(4)的底部设有若干出口,吸收器箱体(3)顶部的吸收剂浓溶液入口(7)与第二分液器(4)的入口相连通,第二分液器(4)、吸收器箱体(3)内的各强化换热管管束(1)、以及溶液池(5)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溶液池(5)的出口与吸收器箱体(3)底部的吸收剂稀溶液出口(6)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强化换热管的降膜蒸发/吸收器,其
特征在于,包括吸收器箱体(3)、蒸发器箱体(10)、以及设于所述吸收
器箱体(3)及蒸发器箱体(10)内的若干强化换热管管束(1);
所述吸收器箱体(3)的侧面设有蒸汽入口(8),蒸发器箱体(10)
的顶部及吸收器箱体(3)的顶部分别设有制冷剂溶液入口(9)及吸收剂
浓溶液入口(7),吸收器箱体(3)的底部设有吸收剂稀溶液出口(6),
蒸发器箱体(10)的内部通过所述蒸汽入口(8)与吸收器箱体(3)的内
部相连通;
所述蒸发器箱体(10)内设有第一分液器(11),第一分液器(11)
的底部设有若干出口,蒸发器箱体(10)顶部的制冷剂溶液入口(9)与
第一分液器(11)的入口相连通,蒸发器箱体(10)内的各强化换热管管
束(1)位于第一分液器的正下方;
吸收器箱体(3)内设有第二分液器(4)及溶液池(5),第二分液器
(4)的底部设有若干出口,吸收器箱体(3)顶部的吸收剂浓溶液入口(7)
与第二分液器(4)的入口相连通,第二分液器(4)、吸收器箱体(3)内
的各强化换热管管束(1)、以及溶液池(5)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溶液池
(5)的出口与吸收器箱体(3)底部的吸收剂稀溶液出口(6)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表面包敷金属丝网的强化换热管的降
膜蒸发/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各强化换热管管束(1)自上到下分为若干
层,各层强化换热管管束(1)均匀分布,且相邻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雅秀王天马凤凤赵润青屈长杰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