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308697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1 17:48
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非接触充电装置是一种送电线圈(1)和受电线圈(2)相对置的非接触充电装置。其中送电线圈(1)和受电线圈(2)中的至少一者具备磁性体(4)和卷绕在磁性体(4)上的线圈(5)。磁性体(4)在其两端部各具有露出部,在露出部上没有卷绕着线圈(5)。露出部中,位于与送电线圈(1)或受电线圈(2)相对的面上的露出部(7)比位于不与送电线圈(1)或受电线圈(2)相对的面上的露出部(8)还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非接触充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接触充电装置,在例如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那样的电驱动车辆等的充电中使用该非接触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图11为示出现有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送电线圈101、受电线圈102、磁屏蔽用铝板103的剖视图。在图11中,送电线圈101和受电线圈102具有线圈105卷绕在棒磁部104上而成的结构。在送电线圈101产生的主磁通106从送电线圈101的磁极部107流出并流入受电线圈102的磁极部108。而且,主磁通106通过受电线圈102的棒磁部104的内部,从受电线圈102的磁极部107流出并流入送电线圈101的磁极部108,从而形成磁通环路(magneticfluxloop)。通过该主磁通106与送电线圈101和受电线圈102磁耦合,从而以非接触的方式来传输电力。磁屏蔽用铝板103用来防止磁通流出到送电线圈101、受电线圈102的背面,磁屏蔽用铝板103分别布置在送电线圈101、受电线圈102的背面。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2-15131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具有如图11所示的结构的送电线圈101、受电线圈102中,磁通容易从磁极部107、108辐射出来。因此,在送电线圈101产生的主磁通106的一部分不会与受电线圈102磁耦合,而是会与布置在附近的磁屏蔽用铝板103磁耦合,从而形成不需要的磁通环路。其结果是,具有以下的问题,即:不需要的磁通环路对磁屏蔽用铝板103进行加热,从而有烧伤的危险性,并且充电效率也降低。而且,就电驱动车辆来说,像这样的充电效率降低、发热的危险性产生的情况不只是对走行耗油率的改善造成阻碍,在安全上也是不理想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接触充电装置,该非接触充电装置能够减轻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与布置在该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附近的磁屏蔽用铝板之间的磁耦合,从而改善充电效率和安全性。-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充电装置是一种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相对置的非接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送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线圈中的至少一者具备磁性体和卷绕在磁性体上的线圈。磁性体在其两端部各具有露出部,在该露出部上没有卷绕着线圈。露出部中,位于与送电线圈或受电线圈相对的面上的露出部比位于不与送电线圈或受电线圈相对的面上的露出部还宽。-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减轻送电线圈、受电线圈与布置在送电线圈或受电线圈附近的磁屏蔽用铝板之间的磁耦合,而且不会对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之间的磁耦合造成阻碍,由此能够改善充电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比较图。图3(a)和(b)为利兹线(Litzwire)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剖视图。图9为示出线圈卷绕在磁性体壳体上的方式的剖视图。图10为示出线圈卷绕在磁性体壳体上的方式的剖视图。图11为现有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能够发挥本专利技术的效果的范围的前提下适当地做改变。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充电装置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非接触充电装置具备相对置的送电线圈1和受电线圈2。也就是说,非接触充电装置是由布置在地面侧的送电线圈1、布置在车辆侧的受电线圈2、以及送电线圈1和受电线圈2双方都具备的磁屏蔽用铝板3构成的。送电线圈1、受电线圈2分别具备棒磁部(磁性体)4和卷绕在棒磁部4上的线圈5。如图1所示,在非接触充电装置中,棒磁部4在其两端部各具有露出部7、8,在该露出部7、8上没有卷绕着线圈5。露出部7、8中,位于与送电线圈1或受电线圈2相对的面上的露出部7比位于不与送电线圈或受电线圈相对的面(与磁屏蔽用铝板3相对的面)上的露出部8还宽。也就是说,送电线圈1的线圈5卷绕在棒磁部4的中央,和棒磁部4的与受电线圈2相对的一侧相比,棒磁部4的与磁屏蔽用铝板3相对的一侧上的被线圈5覆盖住的区域较宽。也就是说,没有被线圈5覆盖住的棒磁部4的露出部构成为:与受电线圈2相对的一侧的露出部7(以下称为内侧区域7)比与磁屏蔽用铝板3相对的一侧的露出部8(以下称为外侧区域8)还宽。为了让本实施方式的效果更容易理解,在图2中示出比较例。图2为示出内侧区域7和外侧区域8的宽度相同的情况的图。根据图1、2对产生的不需要的磁通环路的差异进行说明。在送电线圈1产生的主磁通经由内侧区域7向受电线圈2的内侧区域7传输,从而产生主磁通6的环路。但是,并不是在送电线圈1产生的主磁通6全都从内侧区域7向受电线圈2侧传输,而是主磁通从棒磁部4上的没有被线圈5覆盖住的部分放射状扩散。也就是说,主磁通还向受电线圈2侧以外的方向扩散。此时,部分的主磁通与磁屏蔽用铝板3之间形成不需要的磁通环路。由于扩散的磁通量、也就是说以不需要的磁通环路9的形式发生损耗的磁通量会受到扩散的表面积的影响,因此能够通过扩大要扩散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内侧区域7)的表面积,并且缩小不要扩散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外侧区域8)的表面积,从而减少不需要的磁通量。其结果是,能够改善从送电线圈1向受电线圈2送电的送电效率。因此,在具有内侧区域7与外侧区域8的宽度相同的图2所示的结构的情况下,产生的不需要的磁通环路会比具有图1所示的结构的情况还大,因此送电效率降低。但是,能够通过如图1所示那样使外侧区域8比内侧区域7窄来减轻主磁通的损耗,从而改善送电效率。而且,能够通过将不需要的磁通环路9断开、减少不需要的磁通环路9,从而改善充电效率和安全性且不对磁屏蔽用铝板3进行不必要的加热。图3(a)、(b)为示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线圈5的一个例子的图。线圈5是将多个芯线13捆在一起而成的利兹线。由于通过使用利兹线而能够在卷绕过程中自由地改变线圈直径,因此能够如图3(a)、(b)所示那样,使与磁屏蔽用铝板3相对一侧的区域上的线圈的水平方向(线圈5的卷绕方向)上的直径大于与受电线圈2相对一侧的区域上的线圈的水平方向上的直径。因此,能够在匝数相同情况下改变内侧区域7和外侧区域8的宽度。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利兹线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也可以使用任何一种能够在卷绕过程中改变线圈直径的线圈。(第一变形例)图4为示出变形例的图,在该变形例中,使卷绕在内侧的线圈5呈纵向长度较长的椭圆形。在该形状的情况下,由于与如图1所示那样使卷绕在外侧的线圈5呈横向长度较长的椭圆形的情况相比,线圈5的匝数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使在送电线圈1(受电线圈2)产生的主磁通增加。(第二变形例)图5为示出变形例的图,在该变形例中,使卷绕在外侧的线圈5呈横向长度较长的椭圆形,并且卷绕到棒磁部4的终端部。该形状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少与磁屏蔽用铝板3之间的耦合所造成的不需要的磁通,从而防止对磁屏蔽用铝板3加热。(第三变形例)图6为示出变形例的图,在该变形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非接触充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接触充电装置,其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相对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线圈中的至少一者具备磁性体和卷绕在所述磁性体上的线圈,所述磁性体在其两端部各具有露出部,在所述露出部上没有卷绕着所述线圈,所述露出部中,位于与所述送电线圈或所述受电线圈相对的面上的露出部比位于不与所述送电线圈或所述受电线圈相对的面上的露出部还宽。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3.27 JP 2013-0658531.一种非接触充电装置,其送电线圈和受电线圈相对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电线圈和所述受电线圈中的至少一者具备磁性体和卷绕在所述磁性体上的线圈,所述磁性体在其两端部各具有露出部,在所述露出部上没有卷绕着所述线圈,所述露出部中,位于与所述送电线圈或所述受电线圈相对的面上的露出部比位于不与所述送电线圈或所述受电线圈相对的面上的露出部还宽,所述磁性体的外周设有多个肋,多个所述肋留有间隔地沿着所述线圈的卷绕方向排列着,排列在与所述送电线圈或所述受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定方秀树藤田笃志大森义治别荘大介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