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95306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1 07: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凝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冷凝器,在工作状态下,壳体上端设有与内腔相通的排气口,所述壳体下端设有与内腔相通的排液口,所述壳体上在位于排气口与排液口之间设有与内腔相通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进气口与排液口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壳体的内腔内设有对进气口进入的气流进行导向的导向结构,所述壳体外固定有利用冷媒介降低壳体温度的热交换结构;上述构成具有如下优点:加长了气体与内腔侧壁的热交换时间,提高了冷凝器的冷却效果;液化后的气体与未被液化的气体也会产生热交换,进一步提高了冷凝器的冷却效果,且液化后的气体不会在内腔的侧壁上结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凝器
技术介绍
冷凝器是化工生产中一种常用设备,主要用于液化物料。现有技术中的冷凝器分为列管式冷凝器和板式冷凝器,其工作原理是气体进入冷凝器内以后与管壁或者板体接触,并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气体降温、冷凝的效果。现有技术中的冷凝器在处理高速流动的气体时,分别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列管式冷凝器,当气体在管体内流速较快时,气体与管壁接触时间较短,而气体在较短的时间难以达到冷凝效果;2、板式冷凝器,高速流动的气体在冷凝器中冷却的效果相比列管式冷凝器效果要好,但如果气体中含有可结晶的物质,在长时间的冷却过程中,附着在板上的物料会越来越多,影响了后续气流的冷却效果,严重时会堵塞冷凝器;综上,现有技术中的冷凝器存在结构不合理、气体冷却时间短、冷凝器冷却效果差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冷凝器,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冷凝器气体冷却时间短、冷却效果差的不足。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凝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壳体上端设有与内腔相通的排气口,所述壳体下端设有与内腔相通的排液口,所述壳体上在位于排气口与排液口之间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内腔相通,所述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进气口与排液口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内腔内设有对进气口进入的气流进行导向的导向结构,所述壳体外固定有利用冷媒介降低壳体温度的热交换结构。上述构成加长了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的竖直距离,从而加长了气体的冷却时间,气体可以在内腔内被完全冷却,提交了冷凝器冷却气体的效果;另外,气体不断由进气口进入,后进入的气体与在先进入且被液化后的气体进行热交换,通过低温的液体与气体进行热交换,加快了气体与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上述热交换结构可以为:所述热交换结构包括外壳,外壳与壳体之间形成容纳冷媒介的冷媒室,所述外壳下端设有与冷媒室相通的冷媒进口,所述外壳上端设有与冷媒室相通的冷媒出口。该结构使得冷媒介与壳体接触均匀,冷媒介冷却壳体效率高且壳体温度均匀,并且,将冷媒进口设置在外壳的下端,冷媒介由外壳下端进入,而位于壳体内被液化后的气体向下流动,此过程中,冷媒介可以进一步冷却液化后的气体,使液化后的气体与未液化的气体进行热交换,进一步提高了冷凝器的冷却效率。上述热交换结构还可以为:所述热交换结构包括具有冷媒进口和冷媒出口的冷媒输送管,所述冷媒输送管盘绕在壳体外,冷媒输送管盘绕在壳体外以后,所述冷媒进口与排液口之间的竖直距离小于冷媒出口与排液口之间的竖直距离。该热交换结构的构造十分简单,降低了冷凝器的制造成本。为了提高冷凝器的冷却效果,应尽量增大气体与内腔侧壁的接触时间,因此,内腔和导向结构可以设置为:所述内腔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导向结构为具有导向叶片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通过支架固定在内腔的侧壁上,所述导向叶片呈螺旋形盘绕在导向柱上,所述导向柱的中心线与内腔的轴线重合为了进一步提高导向叶片的导向效果,所述导向柱转动连接在支架上,所述支架包括连接在内腔侧壁上的连接部和固定在连接部上与内腔轴线重合的转轴部,所述导向柱上设有与转轴部配合的装配孔,所述装配孔与转轴部之间设有滚动轴承;为了避免支架干扰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连接部上表面的水平高度低于进气口最低处的水平高度。为了使气流具有正确的流动方向,所述进气口的出气方向与内腔的侧壁相切。所述内腔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为:所述内腔的横截面形状为至少两条圆弧围成的弧边形。弧边形的内腔横截面形状使得气体在内腔内旋转时具有紊流效果,提高了气体与内腔侧壁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冷凝器的冷却效果。为了使进气口内进入的气流具有正确的方向,所述进气口的出气方向与内腔中心线的夹角为45度到90度,且进气口的出气方向斜向排气口。为了使导向叶片更好地对气流进行导向,所述进气口的最低处与导向叶片的最低处平齐。为了使液体容易集中排出,所述壳体的下端具有汇聚水流的锥形部,所述排液口位于锥形部的下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冷凝器,在工作状态下,壳体上端设有与内腔相通的排气口,所述壳体下端设有与内腔相通的排液口,所述壳体上在位于排气口与排液口之间设有与内腔相通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进气口与排液口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壳体的内腔内设有对进气口进入的气流进行导向的导向结构,所述壳体外固定有利用冷媒介降低壳体温度的热交换结构;上述构成具有如下优点:加长了气体与内腔侧壁的热交换时间,提高了冷凝器的冷却效果;被液化后的气体沿内腔的侧壁向下流动,此时,由于气体不断进入,液化后的气体与未被液化的气体也会产生热交换,进一步提高了冷凝器的冷却效果,且液化后的气体不会在内腔的侧壁上结晶;外壳下端设有与冷媒室相通的冷媒进口,所述外壳上端设有与冷媒室相通的冷媒出口,冷媒介可以进一步对位于壳体侧壁上被液化后的气体进行冷却,从而使得被液化后的气体与未被液化的气体具有更高的热交换效率。【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冷凝器实施例一的剖视图,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冷凝器实施例二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冷凝器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冷凝器,包括具有内腔2的壳体1,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壳体I上端设有与内腔2相通的排气口 3,所述壳体I的下端具有锥形部20,所述壳体I下端还设有与内腔2相通的排液口 4,所述排液口 4位于锥形部20的下端,所述壳体I上在位于排气口 3与排液口 4之间设有与内腔2相通的进气口 5,所述进气口 5的出气方向与内腔2的侧壁相切(进气口 5的出气方向,即由进气口 5进入内腔2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下述进气口 5的出气方向均为该解释),所述进气口 5与排气口 3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进气口 5与排液口 4之间的竖直距离;参见图1,所述壳体I外固定有利用冷媒介降低壳体I温度的热交换结构7:参见图1,所述热交换结构7包括外壳8,所述外壳8可通过焊接方式或其它连接方式固定在壳体I上,外壳8与壳体I之间应当密封连接,外壳8固定在壳体I上以后,夕卜壳8与壳体I之间形成容纳冷媒介的冷媒室9,所述外壳8下端设有与冷媒室9相通的冷媒进口 10,所述外壳8上端设有与冷媒室9相通的冷媒出口 11 ;所述冷媒介可以为低温水、低温油等冷却媒介;所述壳体I的内腔2内设有对进气口 5进入的气流进行导向的导向结构6:参见图1,所述内腔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导向结构6为具有导向叶片13的导向柱14,所述导向柱14通过支架15固定在内腔2的侧壁上,所述支架15焊接在内腔2的侧壁上,所述导向叶片13呈螺旋形盘绕在导向柱14上,所述导向叶片13与导向柱14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导向柱14的中心线与内腔2的轴线重合;冷凝器在工作过程中,先由冷却系统通过冷媒进口 10向冷凝室内供入冷媒介,由冷媒介降低壳体I温度,冷凝室内的冷媒介完成热交换后由冷媒出口 11排出;待壳体I温度符合液化气体的要求时,由供气系统通过进气口 5向内腔2内供入气体,该气体由进气口5进入内腔2以后,由导向叶片13对其进行导向,使气体贴着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凝器,包括具有内腔(2)的壳体(1),其特征在于:在工作状态下,所述壳体(1)上端设有与内腔(2)相通的排气口(3),所述壳体(1)下端设有与内腔(2)相通的排液口(4),所述壳体(1)上在位于排气口(3)与排液口(4)之间设有进气口(5),所述进气口(5)与内腔(2)相通,所述进气口(5)与排气口(3)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进气口(5)与排液口(4)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内腔(2)内设有对进气口(5)进入的气流进行导向的导向结构(6),所述壳体(1)外固定有利用冷媒介降低壳体(1)温度的热交换结构(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宗辉云胡俊斌胡定坤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星月药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