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循环流水四级生态种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2292616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8 00:21
池塘循环流水四级生态种养方法,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技术,解决现有池塘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通过将大塘分为流水养殖区、初级利用区、植物净化区和底栖动物净化区四个种养区,利用集中收集残饵料粪便通过生物链将水质净化,防止出现富营养化,同时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技术,具体的说是一种。
技术介绍
目前,精养池塘亩均产量在1000千克以上,1500千克以上的亦不在少数。维持这样高的产量其主要手段是大规模运用配合饲料、大量换水和使用渔业机械。一般情况下饵料系数在2.5左右,吨鱼耗水量4000吨左右,亩配备动力0.7千瓦左右。而70-80%的投喂饲料以溶解和颗粒物的形式排入环境,根据能量传递原理,也就是说,每亩养殖水面约有1000千克左右的N、P、C02等有机物质流失到池塘环境中。为维持其正常运行,通常做法是通过水体交换流入到外部环境中,日积月累就致使池塘内外水环境的富营养化。特别是“太湖蓝藻”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关注水环境。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往往采用循环流水立体种养方法,也就是以鱼为主,鱼蚌菱藕等多元生产、闭合循环的种养系统。该系统由蓄水池、一级或一二级净化池、养殖池等部分组成,采取异位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一定程度缓解了养殖生产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但通过转移利用的方式来降低废弃物,去除效率毕竟有限。同时因为要净化水质就要牺牲部分养殖面积,造成多数养殖户不愿意应用该技术模式。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前面专利技术背景中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好废弃物的有效去除问题;二是提高本技术专利技术的经济效益,从而可以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其特征是,大塘分为流水养殖区、初级利用区、植物净化区和底栖动物净化区四个种养区;所述流水养殖区以养殖产业类水产为主,水产在此区进行喂养、生长,所产生的残饵料粪可在此区进行初步收集处理,此区域采用不间断流水方式;所述初级利用区以养殖滤食性和/或刮食性鱼类为主,由流水养殖区流出的残饵料粪进入此区域可进一步被净化,进行二级过滤;所述植物净化区以种植水生植物为主,通过初级利用区净化的残饵料粪可成为水生植物的肥料,进行三级过滤;所述底栖动物净化区以养殖底栖动物为主,将通过植物净化区的残饵料粪进行四级过滤。所述流水养殖区还包括水槽体、推流曝气增氧装置、投饵装置、残饵料粪便收集单元和电控单元,每一水槽体内设有一推流曝气增氧装置和一投饵装置,每两个水槽体共用一个残饵料粪便收集单元,所述流水养殖区设有一个电控单元。所述水槽体分为推流段、养鱼段和回收段三部分,采用砖混结构;所述水槽体还设有三道隔离网,分别为进口隔离网、中间隔离网和出口隔离网,分别依次位于推流段与养鱼段之间、养鱼段与回收段之间和回收段末端,水槽体养鱼段靠近回收段的底部截面为V型,通过一上升的斜坡与推流段连接;在进口隔离网和中间隔离网的顶部外侧还分别设有走道;所述推流曝气增氧装置安装在推流段内。所述水槽体两端外设水草拦网;所述走道宽为0.6米;水槽体内的中间隔离网和出口隔离网都设有可开合的宽门,三道隔离网均采用钢结构,表面热镀锌处理防腐。所述的推流曝气增氧装置包括风机、斜板支架和曝气方格,风机固定在斜板支架上,曝气方格通过管道与风机相连,曝气方格位于水下。所述残饵料粪便收集单元包括污水栗和管路,所述污水栗为自吸污水栗,所述管路包括吸入管路和排出管路,所述吸入管路包括主管路和支管路,支管路一端位于水槽体的最底部,另一端固定在主管路上与主管路形成直角,一个主管路上可以固定有多个支管路;所述主管路的一端与自吸污水栗的吸入口相连,排出管路的一端与自吸污水栗的排出口相连,另一端设有可控制管路闭合的阀门。所述电控单元包括应急发电机、电控箱、溶解氧测量装置和报警装置,报警装置设置在电控箱内,所述应急发电机与电控箱通过电线连接,所述溶解氧测量装置为手持溶解氧仪。所述流水养殖区还包括应急微孔曝气装置包括风机、PVC管道、抗菌微孔曝气管和曝气盘,所述PVC管道一端与风机出风口相连,另一端连接抗菌微孔曝气管,在抗菌微孔曝气管上固定有曝气盘。所述流水养殖区还可以包括残饵料粪便浓缩单元,所述残饵料粪便浓缩单元包括浓缩塔,所述浓缩塔的上端位于残饵料粪便收集单元的排出管路的排出口下方,在浓缩塔侧壁靠近上端的位置还设有清水排出口,浓缩塔的下方为圆锥形,在圆锥形的侧壁上还设有排渣口。所述初级利用区主要养殖匙吻鋳和黄尾密鲴,所述植物净化区主要种植菱藕,所述底栖动物净化区主要养殖无齿蚌、螺蛳;所述流水养殖区、初级利用区、植物净化区和底栖动物净化区的面积按照由小到大排列分别为流水养殖区、初级利用区、底栖动物净化区和植物净化区,面积比例为1.5:10:18.5:70o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去除废弃物的方法不仅依靠转移利用,重点是利用残饵料粪便收集单元来提取废弃物,减少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剩余的废弃物采取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措施来吸收利用,也就是在一只池塘中既要开展养殖生产,又要改善养殖环境;由于不间断流水,鱼类品质较高、菱藕较嫩;通过回收利用、转移利用等方式实现原位修复,N、P、C02等有机物质吸收利用率能提高50%以上,大大降低了水生生物的发病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总体布置图,图2是水槽体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视图,图4是图2的B-B视图,图5是残饵料粪便收集单元结构示意图,图6是残饵料粪便浓缩单元结构示意图。图中:1流水养殖区、2初级利用区、3植物净化区、4底栖动物净化区、5推流段、6养鱼段、7回收段、8进口隔离网、9中间隔离网、10出口隔离网、11主管路、12支管路、13排出管路、14污水栗、15浓缩塔、16清水排出口、17排渣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总布置根据地区气候及池塘特点,易沿东西向或南北向布置,大塘四个区域流水养殖区、初级利用区、底栖动物净化区和植物净化区的面积比例为1.5:10:18.5:70,在水槽体内集约养鱼,大塘可以散养鱼,其中吃食鱼和滤食鱼比例约80:20,吃食鱼主要为草鱼或着青鱼,由于水槽体位于流水养殖区内,因此可以实现集约养鱼的目的,只利用一小块区域就可以实现整个大塘的经济利益,同时缩小残饵料粪便的散布面积,便于收集处理,大塘的其他区域则可以种养其它水产,一方面可以作为净化水环境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副产品,为大塘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根据实际种养情况测算,流水养殖区:面积300平方米,每平方米水体放养规格为125克/尾草鱼50尾,可收获草鱼100公斤/平方米,实现产值1200元/平方米,获利150元/平方米。初级利用区:面积3亩,放养规格为8-10厘米的匙吻鋳500尾/亩;规格为8-10厘米的黄尾密鲴200尾/亩;可收获匙吻鋳400公斤/亩,黄尾密鲴40公斤/亩,实现产值13000元/亩,获利10000元/亩。底栖动物净化区:面积5.55亩,放养无齿蚌、螺蛳400公斤/亩,可收获螺蚌1000公斤/亩,实现产值1000元/亩,获利600元/亩。植物净化区:面积21亩,布种藕250公斤/亩,收获食用藕2500公斤/亩,实现产值5000元/亩,获利4000元/亩。流水养殖区作为整个大塘的核心区域包括水槽体、推流曝气增氧装置、投饵装置、残饵料粪便收集单元和电控单元,每一水槽体内设有一推流曝气增氧装置和一投饵装置,每两个水槽体共用一个残饵料粪便收集单元,所述流水养殖区设有一个电控单元,所述投饵装置为投饵机,每个水槽体配I台自动投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池塘循环流水四级生态种养方法,其特征是,大塘分为流水养殖区、初级利用区、植物净化区和底栖动物净化区四个种养区;所述流水养殖区以养殖产业类水产为主,水产在此区进行喂养、生长,所产生的残饵料粪可在此区进行初步收集处理,此区域采用不间断流水方式;所述初级利用区以养殖滤食性和/或刮食性鱼类为主,由流水养殖区流出的残饵料粪进入此区域可进一步被净化,进行二级过滤;所述植物净化区以种植水生植物为主,通过初级利用区净化的残饵料粪可成为水生植物的肥料,进行三级过滤;所述底栖动物净化区以养殖底栖动物为主,将通过植物净化区的残饵料粪进行四级过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荣林李文群刘正健丁娟包门华赵德富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水产技术指导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