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穿戴式装置,穿戴式装置包含本体及穿戴部。本体具有第一磁性部及第二磁性部。穿戴部具有第三磁性部及第四磁性部,本体与穿戴部能够通过第一磁性部磁性吸附第三磁性部而结合,本体能够相对于穿戴部转动,使第二磁性部的位置与第四磁性部的位置重叠或不重叠,当第二磁性部的位置与第四磁性部的位置不重叠,本体结合于穿戴部,当第二磁性部的位置与第四磁性部的位置重叠时,本体能够通过第二磁性部与第四磁性部排斥而与穿戴部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穿戴式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易于将本体与穿戴部分离的穿戴式 目.ο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人广泛地使用各式电子产品,诸如数字相机、智能手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等。这些电子产品提供了人们生活上与工作上的便利。其中,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手机制造商突破了人们传统上对于电子产品较为死板的印象,智能手机将传统的手机结合具有使用者经验的各种应用程序,并通过设计工艺将智能手机与时尚结合,使智能型手机成为现代人经常使用的一项电子产品。除了智能手机外,穿戴式装置亦是另一项具有潜力的产品。将日常生活用品与智能型电子装置结合,制造出像是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各种电子产品,使产品可穿戴于身上,并具备有记忆功能、储存功能、触控功能等多种功能。一般来说,智能手表具有本体及表带,本体与表带往往是通过螺丝或卡榫等机械式零件来彼此连接,每当欲将本体及表带分离,并进行数据传输或是更换电池时,需要繁琐的拆卸才能将本体与表带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课题,现有的穿戴式产品中,每当欲将本体及表带分离,并进行数据传输或是更换电池时,均需要繁琐的拆卸才能将本体与表带分离,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易于将本体与穿戴部分离的穿戴式装置。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穿戴式装置,穿戴式装置包含本体及穿戴部。本体具有第一磁性部及第二磁性部。穿戴部具有第三磁性部及第四磁性部,本体与穿戴部能够通过第一磁性部磁性吸附第三磁性部而结合,本体能够相对于穿戴部转动,使第二磁性部的位置与第四磁性部的位置重叠或不重叠,当第二磁性部的位置与第四磁性部的位置不重叠,本体结合于穿戴部,当第二磁性部的位置与第四磁性部的位置重叠时,本体能够通过第二磁性部与第四磁性部相互排斥而与穿戴部分离。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的极性与第三磁性部的极性相异,第二磁性部的极性与第四磁性部的极性相同。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与第三磁性部其中之一为导磁金属。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本体具有第一连接部,穿戴部具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对应第二连接部设置,本体与穿戴部能够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进行数据传输。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本体还包含控制单元与显示单元,控制单元连接显示单元与第一连接部,控制单元用以控制显示单元显示影像画面。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穿戴部具有连接第二连接部的供电单元,供电单元用以通过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对控制单元与显示单元供电。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易于将本体与穿戴部分离的穿戴式装置,穿戴式装置通过多个磁性部的排列方式与极性异同,将本体相对于穿戴部转动,使本体与穿戴部上具有相同极性的磁性部重叠并相互排斥,进而使本体能够与穿戴部分离。故,通过此种配置将可以实现提供一种易于将本体与穿戴部分离的穿戴式装置。【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穿戴式装置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本体与穿戴部分离后的示意图;图3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本体正面的示意图;图3B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本体背面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本体的方块图;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穿戴部的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穿戴部的方块图;图7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磁性部与第四磁性部不重叠时的示意图;图7B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本体相对于穿戴部转动时的示意图;图7C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磁性部与第四磁性部重叠时的示意图;图8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本体正面的示意图;图8B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本体背面的示意图;图9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穿戴部的示意图;图1O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本体与穿戴部结合时的示意图;图1OB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本体相对于穿戴部转动时的示意图;图1OC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本体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穿戴式装置,其中相同的构件、元件将以相同的元件符号加以表示以及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穿戴式装置的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本体与穿戴部分离后的示意图。图3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本体正面的示意图。图3B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本体背面的示意图。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本体的方块图。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穿戴部的示意图。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穿戴部的方块图。图7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磁性部与第四磁性部不重叠时的示意图。图7B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本体相对于穿戴部转动时的示意图。图7C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磁性部与第四磁性部重叠时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至图7C,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式装置100,穿戴式装置100包含本体I及穿戴部2。本体具有第一磁性部10及第二磁性部12。穿戴部2具有第三磁性部20及第四磁性部22,本体I与穿戴部2能够通过第一磁性部10磁性吸附第三磁性部20而结合,本体I能够相对于穿戴部2转动,使第二磁性部12的位置与第四磁性部22的位置重叠或不重叠,当第二磁性部12的位置与第四磁性部22的位置不重叠,本体I结合于穿戴部2,当第二磁性部12的位置与第四磁性部22的位置重叠时,本体I能够通过第二磁性部12与第四磁性部22相互排斥而与穿戴部2分离。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10的极性可与第三磁性部20的极性相异,第二磁性部12的极性可与第四磁性部22的极性相同。举例而言,本专利技术的穿戴式装置100可为一手表,第一磁性部10及第二磁性部12嵌设于本体1,第三磁性部20及第四磁性部22嵌设于穿戴部2。第一磁性部10、第二磁性部12、第三磁性部20及第四磁性部22可为永久磁铁,且第一磁性部10及第二磁性部12外露于本体I背面的极性可均为S极,第三磁性部20及第四磁性部22外露于穿戴部2的极性可分别为N极与S极,如图3B与图5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磁性部10、第二磁性部12、第三磁性部20及第四磁性部22的极性分别为S极、S极、N极及S极,但第一磁性部10、第二磁性部12、第三磁性部20及第四磁性部22的极性亦可分别为N极、N极、S极及N极,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只要第一磁性部10的极性可与第三磁性部20的极性相异,第二磁性部12的极性可与第四磁性部22的极性相同即可。本体I可分离地连接穿戴部2,当第二磁性部12的位置与第四磁性部22的位置不重叠时,第二磁性部12的S极与第四磁性部22的S极不会产生相斥力。此时,本体I可通过第一磁性部10磁性吸附第三磁性部20而结合于穿戴部2,第一磁性部10磁性与第三磁性部20彼此重叠并相互吸引,如图1与图7A所示。当欲将本体I与穿戴部2分离时,本体I可以第一磁性部10及第三磁性部20为轴心相对于穿戴部2转动,使第二磁性部12的位置与第四磁性部22的位置重叠或不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穿戴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本体,具有第一磁性部及第二磁性部;以及穿戴部,具有第三磁性部及第四磁性部,上述本体与上述穿戴部能够通过上述第一磁性部磁性吸附上述第三磁性部而结合,上述本体能够相对于上述穿戴部转动,使上述第二磁性部的位置与上述第四磁性部的位置重叠或不重叠,当上述第二磁性部的位置与上述第四磁性部的位置不重叠时,上述本体结合于上述穿戴部,当上述第二磁性部的位置与上述第四磁性部的位置重叠时,上述本体能够通过上述第二磁性部与上述第四磁性部相互排斥而与上述穿戴部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霖,
申请(专利权)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