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262228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9 0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100)具备起振体(104)、外齿轮(120)、滚子轴承(110)及内齿轮(130),其中,在配置于滚子轴承(110)的轴向(O)侧方的固定壁(136)、输出装置(138)与滚子轴承(110)之间配置有限制滚子轴承(110)的保持器(114)轴向(O)移动的止推轴承即第1限制部件(150)。由此,能够降低因滚子轴承的保持器轴向移动而产生的由滚子轴承引起的端面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具备:起振体;筒状的外齿轮,配置于该起振体的外周且具有通过该起振体的旋转而挠曲变形的可挠性;滚子轴承,配置于该起振体与该外齿轮之间;第1内齿轮,供该外齿轮内啮合且具有刚性;第2内齿轮,与该第1内齿轮并排设置并与所述外齿轮内啮合且具有刚性。以往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3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中,在起振体与筒状的外齿轮之间配置有滚子轴承,进行转矩传递时,该滚子轴承的滚子有可能会歪扭。若滚子歪扭,则滚子轴承会向配置于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的滚子轴承的轴向侧方的部件(侧方部件)侧移动。由此,滚子轴承的保持器的端面会与侧方部件碰撞并滑动从而在保持器的端面产生摩擦损失(也称为端面损失)。因此,本专利技术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因滚子轴承的保持器轴向移动而产生的由滚子轴承引起的端面损失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来解决上述课题的,即,该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具备:起振体;筒状的外齿轮,配置于该起振体的外周且具有通过该起振体的旋转而挠曲变形的可挠性;滚子轴承,配置于该起振体与该外齿轮之间;第1内齿轮,供该外齿轮内啮合且具有刚性;及第2内齿轮,与该第1内齿轮并排设置并与所述外齿轮内啮合且具有刚性,其中,在配置于所述滚子轴承的轴向侧方的侧方部件与该滚子轴承之间配置有限制该滚子轴承的保持器轴向移动的第1限制部件,该保持器的端面与该第1限制部件之间的摩擦系数或者该第1限制部件与该侧方部件之间的摩擦系数小于该保持器的端面与所述侧方部件之间的摩擦系数。本专利技术中,在侧方部件与滚子轴承之间配置有第1限制部件。而且,保持器的端面与第1限制部件之间的摩擦系数或者第1限制部件与侧方部件之间的摩擦系数小于滚子轴承的保持器的端面与侧方部件之间的摩擦系数。即,本专利技术中,即便滚子轴承因歪扭而轴向移动,导致保持器经由第1限制部件与侧方部件碰撞,也会在摩擦系数较小的保持器的端面与第1限制部件之间,或者摩擦系数较小的第1限制部件与侧方部件之间进行滑动。即,与因摩擦系数大的保持器的端面与侧方部件的直接滑动而产生的端面损失相比,本专利技术能够降低端面损失。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降低因滚子轴承的保持器轴向移动而产生的由滚子轴承引起的端面损失。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图2中(A)为表示图1的起振体的主视图,图2中(B)为表示图1的起振体的剖视图。图3为表示图1的起振体、滚子轴承、外齿轮及第1限制部件、第2限制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示意图。图4为表示图1的起振体、滚子轴承、外齿轮及内齿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示意图。图5为表示图3所示的第1限制部件、第2限制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一例的示意图。图6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进行概略说明。如图1所示,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100具备:起振体104;筒状的外齿轮120(120A、120B),配置于起振体104的外周且具有通过起振体104的旋转而挠曲变形的可挠性;滚子轴承110(110A、110B),配置于起振体104与外齿轮120之间;减速用内齿轮(第1内齿轮)130A,供外齿轮120A内啮合且具有刚性;及输出用内齿轮(第2内齿轮)130B,与减速用内齿轮130A并排设置并与外齿轮120B内啮合且具有刚性(另外,将减速用内齿轮130A和输出用内齿轮130B统称为内齿轮130)。而且,在分别配置于滚子轴承110A、110B的轴向O侧方的固定壁136、输出装置138(侧方部件)与滚子轴承110A、110B之间配置有限制滚子轴承110A、110B的保持器114A、114B(114)轴向O移动的第1限制部件150A、150B(150)。其中,第1限制部件150为止推轴承。以下,对各构成要件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起振体104呈大致柱形形状。详细而言,起振体104具备以偏心(偏心量L)的位置为中心的基于一定的曲率半径r1的啮合范围FA,并且呈将多个曲率半径组合的形状。而且,起振体104在啮合范围FA实现外齿轮120A与减速用内齿轮130A的啮合状态及外齿轮120B与输出用内齿轮130B的啮合状态。起振体104在中央形成有用于插入输入轴102的输入轴孔106。为了在输入轴102插入于输入轴孔106中并旋转时使起振体104与输入轴102一体旋转,在输入轴孔106上设有键槽108。另外,输入轴102经由轴承140、142可旋转地轴支承于固定壁136。如图1所示,滚子轴承110为配置于起振体104的外侧与外齿轮120的内侧之间的轴承。滚子轴承110A(110B)由内圈112、保持器114A(114B)、作为滚动体的滚子116A(116B)及外圈118A(118B)构成。内圈112支承滚子116A、116B,并且配置成与起振体104的外周接触。另外,滚子116A(116B)只要是圆柱形即可,也包括滚针形状。保持器114(114A、114B)保持滚子116A、116B以使其在周向上彼此隔着一定间隔且能够旋转。外圈118A(118B)配置于滚子116A(116B)的外侧。外圈118(118A、118B)通过起振体104的旋转而挠曲变形,从而使配置于其外侧的外齿轮120沿其径向变形。在滚子轴承110的轴向O外侧配置有第1限制部件150(后述)。如图1所示,外齿轮120由基部件122及外齿124(124A、124B)构成,并且呈筒状。基部件122为具有可挠性的筒状部件,且配置于滚子轴承110的外侧。如图1所示,外齿124在轴向O上分割,但分别支承该外齿124的基部件122则形成为一体而被共用。另外,为了实现理论啮合,根据次摆线确定外齿124的齿形。在外齿轮120的轴向O外侧配置有第2限制部件152(后述)。如图1所示,减速用内齿轮130A由具有刚性的部件形成。减速用内齿轮130A具备齿数比外齿轮120A的外齿124A的齿数多i(i=2,4,……)片的内齿128A。在减速用内齿轮130A上,经由螺栓孔132A且用螺栓134A固定有用于固定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100的固定壁136。减速用内齿轮130A通过与外齿轮120A啮合而对起振体104的旋转的减速作贡献。内齿128A成型为能够与基于次摆线的外齿124A理论啮合。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与减速用内齿轮130A相同,输出用内齿轮130B也由具有刚性的部件形成。输出用内齿轮130B具备齿数与外齿轮120B的外齿124B的齿数相同的内齿128B(等速传递)。在输出用内齿轮130B上,经由螺栓孔132B且用螺栓134B固定有输出装置138,该输出装置138上传递有来自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100的输出。另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内齿轮130的径向内侧的起振体104、滚子轴承110及外齿轮120的轴向O长度比内齿轮130的轴向O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其具备:起振体;筒状的外齿轮,配置于该起振体的外周且具有通过该起振体的旋转而挠曲变形的可挠性;滚子轴承,配置于该起振体与该外齿轮之间;第1内齿轮,供该外齿轮内啮合且具有刚性;及第2内齿轮,与该第1内齿轮并排设置并与所述外齿轮内啮合且具有刚性,该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配置于所述滚子轴承的轴向侧方的侧方部件与该滚子轴承之间配置有限制该滚子轴承的保持器轴向移动的第1限制部件,该保持器的端面与该第1限制部件之间的摩擦系数或者该第1限制部件与该侧方部件之间的摩擦系数小于该保持器的端面与所述侧方部件之间的摩擦系数。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03.29 JP 2013-0754091.一种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其具备:起振体;筒状的外齿轮,配置于该起振体的外周且具有通过该起振体的旋转而挠曲变形的可挠性;滚子轴承,配置于该起振体与该外齿轮之间;第1内齿轮,供该外齿轮内啮合且具有刚性;及第2内齿轮,与该第1内齿轮并排设置并与所述外齿轮内啮合且具有刚性,该挠曲啮合式齿轮装置的特征在于,在配置于所述滚子轴承的轴向侧方的侧方部件与该滚子轴承之间配置有限制该滚子轴承的保持器轴向移动的第1限制部件,该保持器的端面与该第1限制部件之间的摩擦系数或者该第1限制部件与该侧方部件之间的摩擦系数小于该保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饭岛崇吉田真司安藤学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