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包括托底、盒体和滚轮,所述盒体为底部敞口的盒体,所述盒体的盒壁上设有供吊放测井仪电极缆绳通过的通孔;所述测井仪电极设在所述盒体内,所述盒体设在所述托底上方,所述托底的侧立面上安装有所述滚轮,所述滚轮转动方向与井孔轴向方向相同;所述缆绳的下端穿过所述通孔分别与所述测井仪电极和所述托底固定连接;所述测井仪电极与穿过所述通孔的通信电缆的下端通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可以在将测井仪下放至井孔中为电极提供保护,又可以保证测井仪正常使用,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加工制造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测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
技术介绍
测井是利用岩层的电化学特性、导电特性、声学特性、放射性等地球物理特性,测量地球物理参数的方法。石油钻井时,在钻到设计井深深度后都必须进行测井,以获得各种石油地质及工程技术资料,作为完井和开发油田的原始资料。其中直井测井依靠测井仪电极自身的重力即可自动下放,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测井仪电极无法径直下放至待测井段并完成待测井段的测井。在测井仪电极下放过程中,由于缆绳或其他绳具受到摩擦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缆绳或其他绳具对测井仪电极的牵拉力忽大忽小,这就会导致测井仪电极出现径向摆动,从而会导致测井仪电极碰撞到井孔壁而出现损坏,影响其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既可以在将测井仪下放至井孔中为电极提供保护又可以保证测井仪正常使用的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加工制造方便。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包括托底、盒体和滚轮,所述盒体为底部敞口的盒体,所述盒体的盒壁上设有供吊放测井仪电极缆绳通过的通孔;所述测井仪电极设在所述盒体内,所述盒体设在所述托底上方,所述托底的侧立面上安装有所述滚轮,所述滚轮转动方向与井孔轴向方向相同;所述缆绳的下端穿过所述通孔分别与所述测井仪电极和所述托底固定连接;所述测井仪电极与穿过所述通孔的通信电缆的下端通信连接。上述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所述托底的上底面设有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盒体侧立面的下端边沿设在所述第二限位槽,所述测井仪电极的下端设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上述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所述通孔设在所述盒体的上盒壁上。上述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所述盒体与副缆绳的下端固定连接。上述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所述托底的侧立面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所述托底周向均匀分布,所述滚轮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上述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在所述滚轮径向方向上:所述滚轮露在所述托底侧立面外侧的长度小于所述滚轮轴的半径且大于0cm。上述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所述盒体表面设有弹性材料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进行测井过程中的测井仪电极提供有效保护且不影响测井仪电极的正常工作。2.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容易加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的托底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托底,2-盒体,3-滚轮,4-测井仪电极,5-通孔,6_缆绳,7_副缆绳,8_弹性材料层,9-第一限位槽,10-第二限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为清楚说明本技术中的方案,下面给出优选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图1和2所示,本技术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包括托底1、盒体2和滚轮3,所述盒体2为底部敞口的盒体2,所述盒体2的盒壁上设有供吊放测井仪电极4缆绳6通过的通孔5 ;所述测井仪电极4设在所述盒体2内,所述盒体2设在所述托底I上方,所述托底I的侧立面上安装有所述滚轮3,所述滚轮3转动方向与井孔轴向方向相同;所述缆绳6的下端穿过所述通孔5分别与所述测井仪电极4和所述托底I固定连接;所述测井仪电极4与穿过所述通孔5的通信电缆的下端通信连接。其中,所述通孔5设在所述盒体2的上盒壁上。其中,所述托底I的上底面设有第一限位槽9和第二限位槽10,所述盒体2侧立面的下端边沿设在所述第二限位槽10,所述测井仪电极4的下端设在所述第一限位槽9内;所述盒体2与副缆绳7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托底I的侧立面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所述托底I周向均匀分布,所述滚轮3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在所述滚轮3径向方向上:所述滚轮3露在所述托底I侧立面外侧的长度等于所述滚轮3轴的半径的1/2 ;所述盒体2表面设有弹性材料层8。本实施例中,所述托底I采用硬质金属制成,以使所述托底I在将所述测井仪电极4下放至井孔中的过程中为所述测井仪电极4提供足够的保护,而所述盒体2外表面上的所述弹性材料层8对落在所述盒体2上的岩渣等产生缓冲作用,避免岩渣直接砸在所述盒体2上导致所述盒体2受损,进而避免所述测井仪电极4受损,而且所述盒体2还可以对所述测井仪电极4与通信电缆的连接点进行保护,避免该连接点受到岩渣的撞击而出现松动,进而避免由于连接点松动而导致的测井失败发生。而所述第一限位槽9则避免所述测井仪电极4的下端在进行测井过程中出现大幅度的摆动,而所述滚轮3不仅有利于本技术下放至井孔中,更避免了所述测井仪电极4下端出现大幅度摆动,从而避免所述测井仪电极4因多次撞击井孔内壁而导致所述测井仪电极4的损坏,为所述测井仪电极4提供了有效保护。在使用本技术的过程中,将所述测井仪电极4与本技术按照图1组装在一起,然后通过所述缆绳6将所述测井仪电极4与本技术一起下放至待测井井孔中,当所述测井仪电极4下放至待测井段后,用所述副缆绳7将所述盒体2上提至所述测井仪电极4完全露出且可进行正常的测井工作为宜,然后继续向待测井井孔中下放所述测井仪电极4,在所述托底I的保护下,所述测井仪电极4在整个下放过程中都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径向摆动,也就避免了所述测井仪电极4下端或上端撞击井孔壁而导致所述测井仪电极4损坏,从而解决了自然电位测井过程中所述测井仪电极4因多次撞击井孔壁而出现损坏的问题。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创造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技术创造【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引伸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创造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主权项】1.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包括托底(I)、盒体⑵和滚轮(3),所述盒体(2)为底部敞口的盒体(2),所述盒体(2)的盒壁上设有供吊放测井仪电极(4)缆绳(6)通过的通孔(5);所述测井仪电极⑷设在所述盒体⑵内,所述盒体⑵设在所述托底(I)上方,所述托底(I)的侧立面上安装有所述滚轮(3),所述滚轮(3)转动方向与井孔轴向方向相同;所述缆绳(6)的下端穿过所述通孔(5)分别与所述测井仪电极⑷和所述托底(I)固定连接;所述测井仪电极(4)与穿过所述通孔(5)的通信电缆的下端通信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托底(I)的上底面设有第一限位槽(9)和第二限位槽(10),所述盒体(2)侧立面的下端边沿设在所述第二限位槽(10),所述测井仪电极(4)的下端设在所述第一限位槽(9)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5)设在所述盒体(2)的上盒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2)与副缆绳(7)的下端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托底(I)的侧立面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所述托底(I)周向均匀分布,所述滚轮(3)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其他特在于,在所述滚轮(3)径向方向上:所述滚轮(3)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侧向测井仪电极系保护套,其特征在于,包括托底(1)、盒体(2)和滚轮(3),所述盒体(2)为底部敞口的盒体(2),所述盒体(2)的盒壁上设有供吊放测井仪电极(4)缆绳(6)通过的通孔(5);所述测井仪电极(4)设在所述盒体(2)内,所述盒体(2)设在所述托底(1)上方,所述托底(1)的侧立面上安装有所述滚轮(3),所述滚轮(3)转动方向与井孔轴向方向相同;所述缆绳(6)的下端穿过所述通孔(5)分别与所述测井仪电极(4)和所述托底(1)固定连接;所述测井仪电极(4)与穿过所述通孔(5)的通信电缆的下端通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由嘉雨,周正,王喜冬,刘云鑫,曾科,张美玲,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石油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