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键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25572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22 02: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输入区、一第二输入区、一第三输入区、一第四输入区与功能区;所述第一输入区包含S、D、A、G、H、I、N、J;所述第二输入区包含<(小于号)、>(大于号),L、Y、E、U、O、T、P、Q、B;所述第三输入区包括M、F、K、R、:(冒号)与W键。合理优化键盘键位,尽量使左右手负荷基本相等,右手负荷稍大于左手负荷,尽量减少手指的平均移动距离,使其更适合中文全拼录入;将最常用的字母放置到了最灵活的手指最容易触及的键位;优化标点符号位置,减少左手负担;将中文惯用拼音组合的构成字母分配到左右手交替敲击,减少单手敲击的出现,减少手指疲劳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录入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键盘
技术介绍
对于一个电脑办公人员,键盘仍然是计算机或其它数据处理设备的可行最快输入方式。现代键盘作为从人到机器的输入文本的主要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打字机,而QWERTY键盘被设计成这种导致输入工效低下的布局是因为老式的打字机如果打字过快会出现卡键的现象,所以打字速度最大化并不是其明确的目的。将打字机键盘QWERTY布局作为计算机键盘的布局是适应当时社会的,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这种布局自然地被沿用到计算机键盘上,其输入工效低下的问题一直贯穿于计算机键盘的整个历史中。然而,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有长远的进步,比如显示器、硬盘、鼠标、内存等,性能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提高。而键盘的设计还是按照最原始的设计方案,极大的拖慢了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在键盘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k型键盘(主要指将键盘拆成两半),使双手的活动距离增大,保证了手臂自然张开,但没有对原键盘键位布局做任何调整,并且不便于携带。后来法国人德沃夏克对键盘做了一次调整,实验了 250余种键盘布局,证实了 DVORAK键盘对于英文输入效率有一定提升,但是由于其出发点是寻找提升英文输入,而英文输入与中文输入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目前并没有面向大众的、考虑提高双手平衡率及双手交替率继而提升打字速度以及打字准确率的适合中文拼音输入的键盘。鉴于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宄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创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键盘,用以克服上述技术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输入区、一第二输入区、一第三输入区、一第四输入区与功能区;所述第一输入区包括键盘第三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三行左起第十键,包含S键、D键、A键、G键、H键、I键、N键、J键;所述第二输入区包括键盘第二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二行左起第十一键,还包括键盘第三行左起第一键,包含〈(小于号)键、> (大于号)键,L键、Y键、E键、U键、O键、T键、P键、Q键、B键;所述第三输入区包括键盘第三行左起第十二键、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六键至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十键,包括M键、F键、K键、R键、:(冒号)键与W键。较佳的,所述第一输入区从第三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三行左起第十键依次为:S键、D键、A键、G键、H键、I键、N键、J键;所述第二输入区从第二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二行左起第十一键依次为:〈(小于号)键、>(大于号)键,L键、Y键、E键、U键、O键、T键、P键、Q键,第三行左起第一键为B键;所述第三输入区从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六键至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十键依次为:M键、F键、K键、R键、“:(冒号)”键,第三行左起第十二键为W键;所述第四输入区从键盘第四行第二键至键盘第四行第五键依次为:Z键、X键、C键与V键。较佳的,所述第一输入区从第三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三行左起第十键依次为:S键、D键、A键、G键、H键、I键、N键、J键;所述第二输入区从第二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二行左起第十一键依次为:〈(小于号)键、>(大于号)键,L键、Y键、E键、U键、O键、P键、Q键、T键,第三行左起第一键为B键;所述第三输入区从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六键至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十键依次为:M键、F键、K键、R键、“:(冒号)”键,第三行左起第十二键为W键;所述第四输入区从键盘第四行第二键至键盘第四行第五键依次为:Z键、X键、C键与V键。较佳的,所述第一输入区从第三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三行左起第十键依次为:S键、D键、A键、G键、H键、I键、N键、J键;所述第二输入区从第二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二行左起第十一键依次为:〈(小于号)键、>(大于号)键,L键、Y键、E键、U键、O键、T键、P键、Q键,第三行左起第一键为B键;所述第三输入区从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六键至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十键依次为:M键、F键、K键、R键、W键,第三行左起第十二键为“:(冒号)”键;所述第四输入区从键盘第四行第二键至键盘第四行第五键依次为:Z键、X键、C键与V键。与现有技术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合理优化键盘键位,尽量使左右手负荷基本相等,并且右手负荷稍大于左手负荷,尽量减少手指的平均移动距离,使其更适合中文全拼录入;将最常用的字母放置到了最灵活的手指最容易触及的键位;优化标点符号位置,减少左手负担;将中文惯用拼音组合的构成字母分配到左右手交替敲击,减少单手敲击的出现,减少手指疲劳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请参见图1所示,其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新型键盘基于QWERTY键盘改进而成,主要包括第一输入区1、第二输入区2、第三输入区3、第四输入区4与功能键区。所述第一输入区I包括键盘第三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三行左起第十键,包含S键、D键、A键、G键、H键、I键、N键、J键;所述第二输入区2包括键盘第二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二行左起第i^一键,还包括键盘第三行左起第一键,包含〈(小于号)键、>(大于号)键,L键、Y键、E键、U键、O键、T键、P键、Q键、B键;所述第三输入区3包括键盘第三行左起第十二键、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六键至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十键,包括M键、F键、K键、R键、:(冒号)键与W键;所述第四输入区4包括键盘第四行左起第二键至第四行左起第五键;包括Z键、X键、C键与V键;所述第一输入区1、第二输入区2、第三输入区3与第四输入区4被功能键区所环绕,所述功能键区与日常功能键区相同,这里不做过多赘述。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入区I从第三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三行左起第十键依次为:S键、D键、A键、G键、H键、I键、N键、J键;所述第二输入区2从第二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二行左起第十一键依次为:〈(小于号)键、>(大于号)键,L键、Y键、E键、U键、O键、T键、P键、Q键,第三行左起第一键为B键;所述第三输入区3从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六键至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十键依次为:M键、F键、K键、R键、“:(冒号)”键,第三行左起第十二键为W键;所述第四输入区4从键盘第四行第二键至键盘第四行第五键依次为:Z键、X键、C键与V键。本专利技术分区设置,有利于明显提升汉字输入速度。根据调查统计,汉字全拼输入的声母字母使用量最多到最少排序为'1、J、S、Y、C、L、X、D、B、H、G、T、M、Q、F、W、P、K、N、R、A、E、O ;韵母字母使用量最多到最少排序为:1、N、A、U、G、0、H、E、V。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键盘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输入区、一第二输入区、一第三输入区、一第四输入区与功能区;所述第一输入区包括键盘第三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三行左起第十键,包括按键S键、D键、A键、G键、H键、I键、N键、J键;所述第二输入区包括键盘第二行左起第二键至第二行左起第十一键,还包括键盘第三行左起第一键,包括按键:<(小于号)键、>(大于号)键,L键、Y键、E键、U键、O键、T键、P键、Q键、B键;所述第三输入区包括键盘第三行左起第十二键、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六键至键盘第四行左起第十键,包括按键:M键、F键、K键、R键、:(冒号)键与W键;所述第四输入区包括键盘第四行第二键至键盘第四行第五键,包括按键:Z键、X键、C键与V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天宏熊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