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旋耕撒播联合播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13 阅读:8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小麦旋耕撒播联合播种机,涉及农业旋耕或播种机械技术领域。包括机架及悬挂架、齿轮箱、旋耕机构、排种装置及其输种管,其特征在于输种管有2个或2个以上,横向间隔排列,在输种管的下方均连有土层下种子横向均撒装置,土层下种子横向均撒装置设于旋耕刀轴的后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积极效果是:结构独特、合理,拖拉机一次进地可以完成施肥、旋耕、撒播、起埂、镇压等全部作业,省工省时,节省能源,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土壤营养、水分及肥料利用率高,基本上可以实现均匀撒播,且播深一致,能够保证籽粒发芽深度要求,为籽粒提供了较好的发芽环境,节约种子,大大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提高了小麦的生长质量和总产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旋耕或播种机械

技术介绍
现有的小麦播种机均为开沟条播,播种带窄,出苗集中,苗与苗之间争夺养分,而两陇之间的土壤营养和水分不能被充分利用。而且现有的播种机作业前,需要先用旋耕、整地机进行耕整后,再进行播种,拖拉机需要两次进地,才能够完成作业,能耗高、成本大、作业效率低。普通的小麦撒播机具比较简易,将籽粒在旋耕前撒于地表,待旋耕时籽粒随土壤翻动埋于地下,籽粒水平分布较均匀,但垂直分布较差,部分籽粒或露出地表或埋得过深而不能发芽;部分籽粒覆土过浅虽能出苗,但易受冻害或干旱死亡而不能越冬;造成种子浪费和水肥苗期损失,此播种方式不能够保证每亩实际有效播种量和发芽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麦旋耕撒播联合播种机,结构独特、合理,旋耕、撒播作业可一次完成,省工省时,节省能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土壤营养、水分及肥料利用率高,基本上可以实现均匀撒播,尤其是可使播深一致,能够较有效地保证籽粒发芽深度要求,为籽粒提供了较好的发芽环境,节约种子,大大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提高小麦的生长质量和总产量。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是:一种小麦旋耕撒播联合播种机,包括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麦旋耕撒播联合播种机,包括机架(5)及悬挂架(1)、齿轮箱(2)、旋耕机构(11)、排种装置及其输种管(41),其特征在于输种管(41)有2个或2个以上,横向间隔排列,在输种管(41)的下方均连有土层下种子横向均撒装置(9),土层下种子横向均撒装置(9)下端的出种口位于土层以下要求的深度,土层下种子横向均撒装置(9)设于旋耕机构(11)的刀轴的后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麦旋耕撒播联合播种机,包括机架(5)及悬挂架(1)、齿轮箱(2)、旋耕机构(11)、排种装置及其输种管(41),其特征在于输种管(41)有2个或2个以上,横向间隔排列,在输种管(41)的下方均连有土层下种子横向均撒装置(9),土层下种子横向均撒装置(9)下端的出种口位于土层以下要求的深度,土层下种子横向均撒装置(9)设于旋耕机构(11)的刀轴的后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旋耕撒播联合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土层下种子横向均撒装置(9)的结构为:具有盒式种子横向均散外罩(91),盒式种子横向均散外罩(91)的上端设有落种管(14),落种管(14)的下端设有种子侧分杆(15),盒式种子横向均散外罩(91)下端位于土层下,盒式种子横向均散外罩(91)中具有匀种柱(17)及种子下滑斜板(9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麦旋耕撒播联合播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匀种柱(17)为3排或3排以上,上排比下排各少1~3个小柱,各种子下滑斜板(92)连为一体式或为分体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麦旋耕撒播联合播种机,其特征在于在旋耕机构(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焕新吴海岩高清海王进朝陈志英江光华张彦奇范国昌张辉辰温长文谭俊敏武秀芳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